孫曉,馮欣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陜西西安 710018)
隨著國際環境的開放,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速度在不斷加快,科學技術也在高速發展,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多元教育交流在各個領域越來越重要。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校走向一流的必然趨勢,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人才是高校的教育目標。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從國家層面明確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因此,如何將思政教育與高校出國境交流人員管理相融合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在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中,中國作為最大的留學生生源輸出國,各高校多元類型的交流生數量逐年遞增[2]。面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推動各高校的長遠發展。以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為例,其合作項目類別包括校際聯合培養、公費學期交流、假期修讀學分、國境外實踐等,學歷層次包括本科、碩士、博士等。出國境項目生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積極開展多元類型、多元層次、多元模式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出國境人員大多以自愿報名的形式參加多元形式的交流。他們希望通過感受不同地域的學習和生活、參與不同高校的課程和管理、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氛圍來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項目生選拔環節由學生自主申報填寫個人信息,提交成績單和英語水平證書,在線完成網上申請。在學生完成線上申請后,學院國際項目辦和學生所在系對學生進行面試,面試的主要內容為外語口語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應變能力。但在面試中,他們無法對選拔者的思想政治情況、出國境申請的動機、心理健康狀況、政治素養等進行充分了解,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穿于出國境人員選拔環節的意識比較薄弱。
許多高校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逐步加快了國際合作的步伐,尤其重視出國境交流人員在行前教育方面的思政融合教育。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好出國留學服務與管理工作,切實維護出國境人員在外的合法權益,高校要根據“關于各高校做好教育部‘平安留學’出國留學行前培訓會”的精神[3],依規做好公派留學人員、校內自費留學人員的留學政策、手續流程、愛國主義教育等行前教育培訓工作。在開展行前教育培訓工作的過程中,高校要對每個出國境交流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國情教育、針對不同國家的安全意識教育、當地法律教育、跨文化適應教育、出國境人員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穿于行前教育過程的形式比較單一。
多樣化的教育國際化模式不僅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一定意義上拓寬了高校國際合作的路。從數量上來看,高校出國境交流人員還是以一周國際學術會議、一個月暑期國際夏令營、一學期修讀課程等短期交流為主,以兩三年中外聯合培養、本碩連讀、碩博深造等長期學習為輔。項目生在出國境學習后,其生活地域發生了變化,服務和管理項目生的主體也由國內母體高校轉變為國外高校或科研機構,學生只能通過網絡社交平臺與母體高校進行簡單的思想匯報,溝通的形式比較單一。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高校要通過遠程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高效的互動學習機制,嚴格考察學習效果,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穿于出國境人員赴外交流的全過程,做到多途徑融合。
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不僅要確保培養質量,還要保證人才在人文素養、高尚價值觀以及使命感方面的培養效果。高校出國境交流人員回國后,學校主要開展課程學分轉換、撰寫交流心得、舉辦經驗分享會等常規工作,對交流人員的政治信仰、心理狀況、人際關系以及后續思想情況的重視不夠。高校在與出國境人員的長效溝通工作、持續思想教育工作、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穿歸國再教育進程等方面的引導不夠,導致出國境人員的“反哺”行動、校友合作不夠深入,持續度不夠。
高校要想實現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的思政教育理念,就要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群體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思政目標。根據教育部對出國境交流人員相關數據的統計可知,各高校的出國境交流呈現出形式多元化、學歷層次多樣化、個體素質差異化等特點[4]。以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為例,該校的出國境交流人員包括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師來自工科、人文、商科、藝術、醫學等多個領域,每名師生在專業背景、學習經歷、年齡階層、外語能力、知識積累、綜合素質、適應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非常大。因此,高校要針對不同的類別和背景、不同的項目和要求,落實階段性思政教育任務,要在每個項目以及人員的選拔、出行、交流、返校等各個階段融合思政教育。
學校需要高度重視對出國境交流人員家國情懷的培養,引導出國境交流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實際要求出發,堅定出國境交流人員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學校要通過有目標的引導,潛移默化地讓出國境交流人員在不同階段、不同項目中進行不同類型的思政教育活動。部分出國境交流人員可以選擇校內官方合作平臺和國家留學基金平臺等渠道赴外學習。每名師生參加項目的需求和動機有很大差異,有的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有的是希望提高自身或團隊的國際科研合作能力;有的是希望短時間內能提升外語水平;還有的是希望并測試自己的多元文化適應能力。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的短期交流項目旨在增加學生在未來學歷深造或就業道路上的實力砝碼,拓展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思路。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的長期交流項目旨在成為學生世界名校教育的黃金跳板。因此,高校要在不同階段對出國境人員或交流項目開展不同的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融合的效果。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是多樣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學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只是一個方面的因素所推動的成果,而是個人、高校、地區、國家和世界的共同作用來推進的。一方面,出國境交流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出國境交流也使學生的國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以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為例,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每年有近百名師生參加2+2雙學士、3+1本碩雙學位、一學期、寒暑期等各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每個項目的周期、地域、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在短期項目上,高校一定要做好出國境交流人員的選拔和行前教育工作,與系級聯動,落實思政教育的政審考察環節。在長期項目上,高校一定要做好出國境交流人員歸國教育的思政教育工作,建立長期校友合作機制,促進“反哺”母校行動。
出國境交流不僅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更是多元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如何將國家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國際合作項目管理是教育國際化探索的關鍵所在。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在每年有十幾萬學生出國留學,他們不僅肩負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推動著中國教育的國際化進程,而且也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5]。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每年參加校內長短期交流的師生人數有近百人。如何將課程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出國(境)項目生管理,細化到項目生選拔、項目生行前教育、項目生出國境交流過程管理、項目生歸國再教育等全員全過程育人活動中,學校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究:
“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高校要在選拔環節對出國境學生加強思政教育。一方面,高校要明確要求參與對象必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并且高校要將思想品德情況作為資格審查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一線組織者和實施者,在面試篩選環節,輔導員要聯系院系來共同了解學生出國境交流的動機,考查學生能否對多元文化保持清醒的認識,是否能夠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使者,是否具有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是否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德育基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德、智、體綜合教育體系的有效切入點[6]。出國境項目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行前教育環節格外重要。這就要求在行前教育培訓中,高校不僅要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與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倫理、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人文情懷等德育元素有機融合,將德育元素植入到學生行前座談、安全須知、協議簽訂等一系列流程環節中,而且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習與生活中貫穿最基本的做人、做事、愛國主義、民族自信等人格教育,形成大思政,將體驗感悟內化為思政教育,讓交流學生真正做到以學報國。
在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育人模式的開展不僅要求學生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實踐技巧。高校要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環節[7]。學校要加強對出國境學生的思想動態的關注。在出國境學習的過程中,學校始終要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通過思想政治育人網絡社交平臺解決交流生在思想管理中存在的時間和空間差異等難題。此外,學校可以通過構建家校聯動互通反饋機制了解交流生最新的生活、學習和思想狀況,從而使他們在異國他鄉的求學過程中,也能將家國情懷的思政教育引領與愛國行為相統一,自覺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使命。
出國境交流人員的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各高校從頂層加強設計、進行規劃,以點帶面逐步開展。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基點的國際化,必須貫穿出國境交流的始終。出國境交流人員學成歸國的人數迅猛增長,學歷層次也在不斷提高,思政教育引領工作不僅要堅定出國境交流人員的“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要進一步了解他們出國前后能力傾向、職業傾向等心理特征的變化,打造高校與社會各界聯動的“大系統”成長平臺,使出國境交流人員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高校推進思政建設必須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理念貫穿于出國境交流人員交流的全過程,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培養能夠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