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漢升
(利辛縣第七中學,安徽亳州 236700)
互聯網時代,學生每天從外界獲取到的知識呈爆炸式增長,單一的課堂授課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了。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師一定要更加注重兩個問題,即“如何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以及“通過怎樣的途徑,支持學生構建知識”。因此,比起課本中固定的知識,教師若是能夠讓學生通過一種思維能力來關注到語文知識的內生性,想必這樣的教學模式一定比傳統教學更加高效。因此,教師深入探究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方法是十分具有現實必要的。
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與人文藝術性于一體的統一學科,作為專門研究語言的體系、歷史、價值與綜合應用的人文學科,它不僅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交際工具,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學科的設立,正是為了使學生具備一定水平的語言應用表達能力和語言藝術品鑒能力。語文學習獲得的感性思維是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發展的,因此,高中才將語文學科設為高中生必修的三大主科內容之一。語文學科的學習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并不是靠書本公式定理的背記與活用就能夠提高學習效果的。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總結教育實踐經驗時都曾經說過,“語文學科的學習,重在知識積累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其實這種說法就已經表明了語文思維的重要性。語文思維培養的價值在于學生能夠自行體會課本或其他學習材料中語言的結構、形式、內涵蘊藉的美感,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范疇、深度與精度[1]。我們經常會發現某些學生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種“語言天賦”,通俗點來說就叫作“語感”,這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接受能力往往是比較快的,這足以說明,語文思維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思維能力可以分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推理、論證、判斷、抽象、形象等多個方面。傳統語文教育中所看重的學生學習效率與知識接受能力,正是被思維能力所囊括的一小部分。因此,教師只有找到有效的思維構建方法,讓學生可以自發地形成一種知識體系,從學習材料中根據已有的體系結構有效地處理接受知識,從而形成一種學習習慣,才算得上是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當通過不斷地積累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后,學生就可以將課本外的知識也按照同樣的方法內化處理,最后演變為一種學習行動力。因此,總的來看,在高中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夠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顯著提升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與效率。
高中語文課本選材往往都是些涉及寫作背景復雜、思辨評判意味較重、強調思想感情、語言形式豐富的課文。課文包含的信息量比較大,這也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我們以現代文閱讀為例,新課標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高中現代文閱讀的學習階段,必須要掌握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能力,并能夠從關鍵段落、關鍵語句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還要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的收獲啟示。從這些要求來看,新課標在語文學科中的變化,就是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成,考查學生對不同材料的分析能力和獨特見解。但在高中語文教學實際中,真正做到讓學生自主理解分析的卻少之又少,多數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拿高分,往往都是將課本中關于作者思想感情、段落語句鑒賞直接以現成的材料形式讓學生背記[2]。在這樣刷題型、訓練解題套路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產生自己的獨立看法和見解,即使出現,也會被教師以與標準參考答案不符而直接否決掉。這種教學模式未考慮過學生的見解是否具有一定合理性,十分不利于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
現代教育界達成的一個廣泛共識就是,任何一門學科的教育環節,都必須要將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從學生的視角來看,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這是因為學生提出問題,說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力正在運作,只是當前的知識積累水平還未能達到解決該問題的程度,而解決問題僅僅能夠看出學生的知識體系本身存在問題。但長期以來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似乎已經習慣了教師講授的學習模式,并逐漸形成一種惰性思維,總是人云亦云、墨守成規。這樣的學習模式下,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求知欲會慢慢流失,學生還會極為依賴教師的引導幫助,一旦出現問題,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缺乏實事求是的學習品質。這樣的語文教學環境下,由于缺失了語文素養的關鍵思維能力,難以形成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與技巧,學生自然難以獨立解決問題。尤其是近年來語文科目的高考試題中,課本之外的材料出現頻率越來越高、考查的知識面越來越廣,學生在面對這些教師從未講授過的材料時,若是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來形成語文思維,那么解題自然是無從下手的。
語文是最能直接驗證“讀書破萬卷”這條學習真理的學科,只有通過廣泛地閱讀來讓學生的知識積累達到一定量級,升級為質變效果,才會有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這也是許多語文教師極力推薦學生閱讀課外書的主要目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一些具有一定藝術地位的文學經典,如魯迅的雜文、老舍的散文等。通過廣泛多樣的閱讀,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從而熟悉多種不同的情感表達類型與用詞技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語感”。這種語感是指學生對語言蘊藉的敏銳程度。擁有這種思維的學生,在一段材料的通讀中,往往能獲得比其他學生更多的信息量。選擇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精讀品讀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讓學生在學習中摘抄一些美文、精句,學生若是能夠將這些美文、精句應用于寫作中,一定可以提高文章的檔次。
鼓勵學生去讀課外書并不是泛泛而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自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如:在講解課文《蘇武傳》時,新課標的推薦課外知識讀物是《漢書》,那么在學生閱讀《漢書》這種文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查找《漢書》中其他人物列傳里哪些語句包含了與課文《蘇武傳》相同的實詞、虛詞、句式,或動詞的意動與使動用法。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嘗試按照文言文的表達習慣,將自己讀過的現代文句子翻譯成文言文,不僅可以增加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會貫通”。傳統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部分——閱讀理解,之所以教學效果不佳,正是因為學生不具備語文思維能力,所以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大量修辭手法與表達方式的概念定義,當考試中出現學生未曾讀到過的新材料時,學生仍然不能理解字面意義下隱含的思想感情。我們拿人體來當做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語文思維的作用,若把思維能力比作人的中樞神經,那么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是這個軀干的各種反射能力。我們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發、自覺的行動模式,完成非條件反射,而不是一種基于固定框架內的條件反射。
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行為,包括但不限于教學設問、組織辨析討論、課上品鑒等手段,來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教師應當盡量不以參考答案為標準,嘗試讓學生自由發揮,抒發自己的見解認識,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得到鍛煉,二來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高中的現代文閱讀學習中,重點考查了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以及體裁、文章思路、措辭習慣等語言上的甄別品鑒能力。許多高中語文閱讀理解試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其中,部分試題在教學研討中存在爭議也并不是一件壞事,這恰恰說明當前階段的高中語文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人見解,注重學生語文思維的養成。
要想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個性思維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充分提高,就要讓學生真正地基于自己的閱讀體驗來表達心中的想法與認識。為此就需要教師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作品典型與作品形象的有利環境,讓學生先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但以往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往往不注重課文寫作背景的具體介紹,而是一味地要求學生理解文章大意與中心思想,這顯然是不符合閱讀規律的[3]。就以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為例,學生在閱讀之前,能夠獲取的寫作背景信息特別有限,可能僅僅知道魯迅是一位地位頗高的雜文作家,那么學生一定無法理解文章中在哀思情感背后的隱含抨擊。若是教師能夠讓學生先了解課文背后的“三一八慘案”的始末以及當時的國風民情,再結合魯迅的行文風格特點,那么學生一定能夠深刻理解課文的真正主旨意圖:寄托哀思的基礎上,悲嘆庸人容易忘卻革命者的犧牲,憤恨國人思想麻木不仁,并警示人們要記住血債,表達作者與敵人勢不兩立的革命決心。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該多投放一些能夠刺激學生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案,如,小組學習的合作分享、多媒體融合教學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要直接“代替”學生的思維,要幫助學生去理解知識。如,在古詩詞學習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知識積累較少,導致學生不理解其中的“意境”“意象”,經常難以表達出其中的精句或者用詞上的妙處。這需要教師搜集教學資源來為相關的詩句進行配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詩詞描繪景象的獨到美感,而不是將參考答案中寫出的個別字詞用法直接拿出來宣讀。
例如,人教版高中鑒賞課《春江花月夜》一文中,詩人張若虛在用詞上非常富有生活氣息,《春江花月夜》以月為主體,以江河為場景描述了一幅優美靜謐的晚春江上月夜圖。尤其是尾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看似頗具雅韻氣息的一句,實則是與前文書寫游子羈旅的離別思愁形成呼應。該篇的授課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通過字句來認識到其中的意境美,教師可以在授課之前多搜集一些與文章相關的資料,如江上月景圖的配圖或視頻,并讓學生找出詩句或詞組與圖片中的哪處景物相對應,讓學生理解這種僅僅用寥寥數字就能描繪一種橫絕景觀的語言妙處,并細致體會其中用詞的意境美感。
高中階段的學習較為緊張,每一名學生都有著較為繁重的學習任務,因此,在實際學習中,很多教師的關注點都在如何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分數上,忽視了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包括家長在內,也只在乎學生的分數。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在繁重的題海中掙扎,教師也不斷丟出新的習題讓學生練習,這對于語文習慣的培養則毫無作用可言。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象,也為對學生的日后成長起到促進作用,督促學生做什么顯然是不太合理的,而是應該去督促教師進行轉變。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學校也應著重選聘具有較高教學能力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師要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并通過語文教學帶動全體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語文思維的培養是靠日積月累的熏陶,這種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教師將語文思維的教學貫穿始終,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依靠加強學生的閱讀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綜上所述,語文思維的價值在于發掘語言的形式美、結構美和蘊藉美。要想讓學生真正將課文的內容完全消化理解,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效果,就需要通過培養語文思維能力來強化學生的語言感知收集與表達應用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全面提高語文水平,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