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娜
(河套學院,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最終要體現在通過課程改革創新讓思政課教學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能夠讓學生聽得心服口服。為此,思政課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打好“八個相統一”這一組合拳,從整體上堅持思政課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實現思政課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真正擔負起落實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使命任務。革命文化資源的本質特點和價值功能恰與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存在邏輯上的契合點。
思政課價值論層面的基本要求體現在“八個相統一”中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這三項原則上。
首先,思政課教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兼具價值性和科學性,價值性集中體現在它的意識形態屬性(即政治性)上,科學性集中體現在它的學理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質屬性就是意識形態性,思政課決不能搞所謂的“去意識形態化”“去政治化”,必須理直氣壯講好、傳播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革命文化資源的產生和形成與中國共產黨的成長、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進程緊密交織在一起。運用革命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本質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運用革命文化資源進行思政課教學可以凸顯思政課的思想引導、道德示范等意識形態特點,保證教學目標的政治方向,強調和突出了思政課的意識形態本質和意識形態功能。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世界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突出強調其“意識形態化”和日益加強的政治功能特征,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政課中的運用恰恰順應了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發展趨勢。同時,高校思政課是理論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要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理論上足夠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堅定。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講理,要以理服人。革命文化資源內涵豐富、品質優良、理論科學、形式多樣,可以為思政課教學提供學理上的支撐。
其次,思政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價值目標的實現以知識傳授為基礎,離開了價值引導的知識傳授會偏離正確的方向,離開了知識傳授的價值引導又會變成空洞的說教。革命文化資源是一種既有思想性、知識性、教育性,又有情感性、藝術性、趣味性,其中還包含大量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先進英雄人物、先進事跡和諸多治黨、治國、治軍的科學理論和寶貴實踐經驗的優質思政教育資源。運用革命文化資源進行思政課教學能夠充分實現思政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立人、以行導人的教育目標,可以激發學生自主自愿地對所學知識從認識理解到情感認同,然后升華為理想信念,最后轉化為行動指南,從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生動具體的革命文化資源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樹立科學的信仰。
最后,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這是建設性的方面,要樹立明確的目標?;ヂ摼W的廣泛普及,大學生群體更容易受到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的影響,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凡欲立者,必先破也”。真理是在比較中確立的,這是批評性的方面,思政課教學既要理直氣壯地講清楚正確的觀點,又要敢于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我們在批判時,應以歷史為鏡像,正視革命實踐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發揮革命文化價值的重要手段,革命文化資源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運用革命文化資源進行思政課教學可以發揮其歷史教育的特點,使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歷史教育,并建立起歷史思維。高校要引導學生對魚龍混雜的思想觀點進行辨析甄別、過濾凈化,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真正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的“解渴”課程。
思政課課程建設層面的基本要求體現在“八個相統一”中的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這兩項原則上。
一方面,思政課的本質屬性就是其理論性和實踐性。理論性是由其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決定的。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特征。課堂教學是理論教育的主渠道,革命文化資源具有科學性、真理性,將其帶有真情意蘊的教育方式運用到思政課教學中可以讓理論講解更加鮮活生動。同時,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實踐的理論,思政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顯著特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才能讓學生領會科學理論的實踐價值,才能使學生真正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之一便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教學僅局限于課堂,而沒有走出課堂,這直接影響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革命文化資源具有的實踐體驗特點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高??梢园迅锩幕Y源包含的物質層面的內容(如:革命歷史遺址,紀念場所及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帶領人民創造的革命物質文化產品)運用到思政課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欣賞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性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使學生在革命文化教育環境中產生心靈共鳴,提高思想覺悟,提升道德境界。高校要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工作,體現著黨和國家的意志。課堂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不能“我的地盤我做主”。因此,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既要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要根據不同地區高校的具體情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地結合各地各校的實際情況和特有資源,在多樣中達成思想共識、實現價值引領,這樣才能在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下推進思政課的課程建設。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恰好符合以上要求。首先,革命文化資源形成的歷程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也即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尋求真理與價值的歷程,它所包含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對美和善的追求,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馬克思主義性質和方向。正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我們才能有敏銳的政治鑒別力和判斷力,才能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國家政治局勢穩定、意識形態領域一元與多元和諧統一。其次,革命文化資源本身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當它們融入思政課教學時,無形中便影響和促進了思政課教學的多樣性發展。革命文化資源運用于思政課教學本身就是思政課教學的一大特色,它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挖掘本地革命文化資源,在吃透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提煉出地域革命文化資源的特點、特色,結合學生的需求,將統一的教材變成個性化、差異化的教案,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使學生在特色鮮明、氛圍濃厚的教育環境中得到思想的升華。
思政課教學方法層面的基本要求體現在“八個相統一”中的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三項原則上。
首先,思政課教學要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也就是說,思政課教學要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的心理及興趣差異,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革命文化資源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在運用革命文化資源進行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革命文化書籍報刊,參觀革命故地、遺址,觀看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傳唱革命歌曲,講述革命經典故事。這樣的教學環境實現了對教師講授內容的場景化再現,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可以獨立自主地判斷和選擇,激發其主體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并形成獨立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能力,不斷提高其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塑造自己、發展自己,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讓學生在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得以激發、想象得以開啟、心靈得以觸動,使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其次,思政課教學的兩個有效方法是灌輸性和啟發性。理論灌輸是實現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既必不可少,也無法替代。理論灌輸不等于思想強制,教師在堅持“灌輸”方法的同時,要注重啟發性教育。教師要在平等溝通、民主討論、互動交流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彰顯理論本身的魅力。革命文化資源的道德示范功能可以讓思政課的“強灌輸”“硬灌輸”變成“軟灌輸”?!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榜樣的力量比抽象的理論更加有效,因為好的榜樣及其先進事跡往往具有較強的精神感召力和現實說服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傾向于接受實際的生活思維和生活體驗,而不是接受抽象的理論思維。革命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內容,將其運用于思政課教學可以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革命文化資源所實踐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追求可以對學生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讓學生明白必須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革命文化資源堅持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判斷可以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革命文化資源弘揚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道德風尚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拒絕攀比、浪費、過度消費等不良風尚,使學生形成厲行節約、艱苦樸素的良好風尚。
最后,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一種顯性教育。高校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切實做到入腦入心。其他各門課程則是隱性教育,高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課程教學體系之中,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其他課程與思政課形成協同育人效應,發揮立德樹人的最大作用。目前,很多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還沒有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想效果。革命文化資源所具有的心理優化、國防教育、生態保護、審美熏陶、思維訓練等功能可以為我們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為真正實現“思政課程化”和“課程思政化”的立體式發展提供新思路。舉例說明,理工科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革命文化資源運用于課程思政教育就可以達到提升學生科學思維的效果。革命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踐體驗和互動參與的特點,大量的實踐體驗、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活動能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哲學思維,使學生樹立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觀點。教師要通過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來引導學生轉變價值觀念,使學生樹立起“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科學價值觀念。教師要通過革命文化資源所蘊含的革命道路、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培養學生形成敢于創新、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總之,本文所論述的從“八個相統一”角度探析如何運用革命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細化,但運用革命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確實是當前我們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鉆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