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安徽省利辛縣第一中學,安徽亳州 236700)
適宜高效的英語作業能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理解。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關聯性作業,使學生在解決作業問題的過程中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創新,形成自身對英語知識的獨特理解。單元整組作業以單元主題為核心,整合單元基礎知識點及重難點,盡可能將單元要點知識涵蓋其中,以此方可確保高中英語作業的效果。在“雙減”政策下,高效的單元整組作業符合當前的教育形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雙減”政策強調高中英語作業要減負增效,單元整組設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業效果。為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高中英語作業單元整組設計目標,教師需遵循以下原則:
彈性化原則指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層次化設計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差異化作業內容和形式,以此確保學生可以在難度適宜的作業中得到成長。學生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已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英語基礎、學習風格、興趣習慣。在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下,學生英語作業的完成程度與質量效率會存在差異。為實現“雙減”政策減負增效的目標,教師采用彈性分層的原則對高中英語作業進行設計是十分有必要的。層次化設計可以滿足學生對于作業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繼而使學生在適宜的作業中獲得良好的英語學習體驗[1]。
單元整組作業設計強調單元主題,因此,高中英語單元作業必須結合單元主題情境對作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師要將學生帶領至特定的單元情境中,以此方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單元主題,并在適宜情境中進行英語知識的應用與鞏固,繼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單元知識。單元整組情境化英語設計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印象,使學生結合自身認知在單元情境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教師可以以英語單元整組作業為載體,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遷移創新。在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最為常用的作業情境為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即尋找單元主題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更自如地應用英語知識,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切實發揮出英語作業的作用。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一Unit3“Travel Journal”單元,其主要內容是主人公進行旅游時選擇了一座上千米海拔的高山進行汽車旅行。對于這一類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直接進行教學,之后正常布置作業的話,學生對于該單元的吸收程度肯定相對較低。因此,為了讓學生對該單元的旅行活動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先在網絡上收集相關冒險旅行的事例或者地點,并將相關資料整理好在上課時使用。這樣的作業布置能激發學生對該單元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得到提升。生活化情境的作業布置方法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更愿意投入到相應的英語學習中來。
采用活動化的方式設計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顒踊姆绞侥軐⒆鳂I任務轉化為活動探究,增強英語作業的趣味性,繼而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作業中,使學生能在作業活動探索過程中形成更深層的感悟。高效的英語單元整組作業并非簡單的知識回憶與再現,而是對學生產生引導作用,使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整的單元知識脈絡,形成單元思維導圖,繼而提升英語作業的育人效果。活動化英語作業不僅增強了教學效果,減輕了作業負擔,更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整合了英語知識,有助于學生持續深化英語學習。因此,活動化是設計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的基本原則。
傳統化高中英語作業不符合“雙減”政策的減負增效目標,其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單一化作業形式。在以往高中英語教育期間,多采用“寫”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且“寫”方面的英語內容多以書本知識為主,作業固化,學生長期應對固化英語作業容易形成固化思維,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2]。結合以往的設計來看,抄寫單詞短語、題海戰術、背誦作業句式等都是高中英語課程常見的作業形式,單一化作業形式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學習負擔,且學習效果不突出。單一化作業形式還會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降低,這對于英語課程的教學十分不利,若不加以改變,則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阻礙“雙減”政策在高中英語課程中的落實。第二,單一化對象層次。高中英語教學的壓力相對較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忽視單元作業的設計層次。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面對同一難度、同一內容的作業任務,這不僅無法充分調動優等生的積極性,還會給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帶來一定難度,容易使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畏懼。單一化對象層次的英語作業出現了優等生任務輕、提升少,中等生作業多、耗時久,學困生難度高、理解難的情況,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帶來了限制,制約了英語作業的教育效果。第三,單一化評價形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面臨較大的工作量,教師在批改英語作業時多直接判定結果的對錯,并按照對錯情況評價學生的作業質量。長期接受單一的評價形式容易降低學生對英語作業評價的重視,繼而降低了英語作業評價的鼓勵引導效果。單一化作業形式、單一化對象層次及單一化評價形式不僅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還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作業負擔。單一化作業形式與“雙減”政策的目標相悖,因此,為充分落實“雙減”政策,教師應對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進行創新設計。
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應將高中英語的作業量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并提升高中英語作業的教育效果。為實現減負增效的“雙減”政策目標,教師必須創新高中英語作業單元整組設計的思路,采用新穎創新的形式優化學生的英語作業。
單元整組作業分層布置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手段。單元整組作業分層布置能緊扣單元主題情境,整合單元知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在適宜的英語作業中進一步掌握英語知識。英語單元整組作業的分層布置可從難度分層、形式分層、評價分層三個層次入手,具體策略如下:
1.難度分層
對于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而言,同一份英語作業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若學生英語基礎扎實,水平相對較高,一致化英語作業將無法切實提高學生的水平;若學生英語水平不足,一致化英語作業則會產生較大的作業負擔,繼而不利于“雙減”政策的落地。為規避上述問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對作業進行分層,按照不同學生的層次給學生設計難度適宜的作業,繼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使學生在英語作業中得到鍛煉。例如:教師可以按照知識難度設計必做作業和拓展作業,其中,必做作業為基礎性作業,用于鞏固單元知識,而拓展作業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可要求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完成必做作業和拓展作業,而英語水平中等的學生則需在完成必做作業的基礎上,再結合自身情況挑戰完成拓展作業,英語水平略有不足的學生則完成必做作業即可[3]。
教師除了要對英語課程的課后作業進行難度分層管理之外,還可以對課程的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處理教學。教師要將英語課程內容進行難度的分級與區別,避免教授的課程難度過高,導致學生跟不上進度,進而使學生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課程內容的教學上要進行相應的難度分層與分級,比如,在英語人教版高中必修二Unit1“Cultural Relic”單元中,主要講述的內容是外國的文化以及外國的相關遺跡遺址。這對于高中生來說確實難度比較大,教師需要對內容進行調整。由于學生在高中階段對于英語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語法層面,理解文化層面的英語知識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英語語法的學習,導致文化理解不到位,英語語法學習的效果也十分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將該單元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文化遺跡挑選出來,帶領著學生進行文化的學習,并預留作業讓學生對文化遺跡進行了解,讓學生做到理解幾個遺跡的具體文化內容,明確相應英語詞語的表達。在正式開始學習后,教師要先給學生講解課程內的語法知識,之后再講解相應的單元文化理念。在教師講解知識點以及文化內容后,學生對于該單元的理解速度相對來說會快很多,對于該單元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會更深,有利于提升英語課程的學習效果。
2.形式分層
按照情境化、活動化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設計的原則,教師應結合單元知識為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降低作業給學生造成的負擔。在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兼顧聽說讀寫并融入單元情境,設計出兼顧趣味性與實效性的英語作業。以人教版統編新教材為例,高中必修一Unit2“Travelling Around”單元要求學生要學習與旅游宣傳冊、旅游日程相關的語篇知識,并要求學生能夠通過電話預定合理安排旅行期間的吃住行事宜。教師在設計Unit2單元整組作業時,可將“旅游”定為單元作業主題并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對于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學生撰寫一封陳述自己旅行計劃的電子郵件,以此強化學生單元整體知識的應用能力;對于英語水平稍弱的學生,為激發其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可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搭檔,設計旅游主題對話。學生需將單元語法知識及詞匯詞組應用到對話編寫的過程中。在上述作業中,教師要將學生的作業分為兩個層次,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能夠在電子郵件作業中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全方位提升其英語能力;而英語水平稍弱的學生負擔較少,可合作編寫主題對話,并熟練演繹,這能夠使學生意識到英語知識的趣味性,提升英語單元整組作業的針對性。
3.評價分層
為確保英語作業能夠切實發揮出其教育作用,教師必須重視作業分層工作,并在分層設計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分層。例如:高中英語教師可將作業劃分為A、B等級,若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作業完成質量較高,但卻存在應付心理,則予以其B等級;若英語水平稍弱學生的作業整體質量低于英語學優生,但其作業態度認真,且存有進步,則需予以其A等級評價。分層動態化作業評價能對英語基礎不扎實的學生起到鼓舞效果,并可對英語學優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分層動態化作業評價能進一步提高英語作業的教育效果,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果。
高中英語作業單元整組設計應盡可能地豐富作業內容,以單元詞匯預習作業為例,教師可設計多項作業內容。第一,要求學生按照詞匯表在語篇文章中找出生詞,學生通過查詞匯表、查字典的方式掌握生詞的中文釋義;第二,引導學生在明確生詞釋義的基礎上,采用英英解釋的方式進行詞匯理解,并找出生詞派生詞、反義詞或近義詞;第三,鼓勵學生運用生詞進行遣詞造句。上述作業內容改變了傳統詞匯預習方法,使詞匯預習更為多元,促進了詞匯作業的創新進步。在新時代背景下,設計假期單元作業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維詞”“百詞斬”等英語詞匯學習軟件輔助學習;或應用“流利閱讀”“芝士派”等軟件鍛煉學生的閱讀與聽力;或借助“TED”“英語趣配音”等APP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進一步拓展作業內容,并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手機,在高中英語作業減負增效的同時,推進五項管理的落實[4]。
高中英語教育不僅重視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強調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的重要性。為進一步提高英語作業的實效,教師應在設計單元整組作業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國際視野及跨文化水平。因此,作業設計不可拘泥于教材,教師可以在英語作業中融入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內容,通過適宜的英語單元整組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人教版統編新教材為例,在高一必修一的Unit1“Teenage Life”單元中,教師可為學生補充“School life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主題閱讀內容,與教材語篇組成群文閱讀,使學生能在協同聯動閱讀下形成跨文化視野,并能夠進一步了解中外青少年學習生活的異同。此外,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增加廣告閱讀、活動海報解讀等作業內容,還可引導學生觀察中外校園生活優秀影片,帶領學生欣賞影片視頻,并要求學生交流觀后感,以此拓展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綜上所述,設計高中英語單元整組作業時,教師應以彈性化、情境化、活動化為原則,盡可能杜絕單一化作業形式、單一化對象層次及單一化評價形式的缺陷。教師應立足于高中英語教材的實際情況,對單元整組作業進行分層設計,注意豐富作業內容與多元化能力的培養,以此確保學生能夠在英語作業中有所收獲,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