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志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鹽城 224000)
“勤工助學”指在學校的組織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勤工助學”一詞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制定的《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以及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指示及辦法而被確定。
由于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居民生活條件的迅速提高,貧困生不僅希望能通過勤工助學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安心學習,更希望能在學校的組織下安全地進行實踐勞動,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熟練專業技能,加深自己對社會的認識,為畢業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1]。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高校將勤工助學與學生的日常管理相結合能幫助勤工助學實現為學生“經濟解困”和“精神解困”的初衷,發揮勤工助學的資助育人功能,強化勵志、誠信、感恩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校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如何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發揮勤工助學的濟困、育人功能,樹立學生的自主意識,實現精準資助的目標,一直是各個高校不斷研究的課題。對貧困生來說,高校勤工助學的積極作用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主要的是對他們勞動意識的增強和思想品質的升華。高校在組織開展勤工助學活動時,要給學生宣傳資助政策的內容,使學生明白資助的目的在于助困育人,讓他們牢記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堅定心中的理想信念。在高校的教育環境下,在專業指導老師的精心教導下,在強有力的團隊配合下,學生要用自己的雙手踐行勞動實踐,培養自強不息的優良品德。勤工助學的機會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是不多見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根據2018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頒發的《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的規定:學生參加校內勤工助學的最低時薪從8元/小時提升到不低于12元/小時,每個月的工作時長保持在40小時以內。勤工助學的薪酬雖然與社會臨時工的薪酬還有一定距離,但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不僅僅是為了薪酬。高校勤工助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安全的校園環境下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從而更好地學習,而不是發家致富。當然,學校也應當設立不同薪酬的勤工助學崗位來讓學生進行選擇,實現學校和學生的雙贏。在遵循不影響學習這一原則下,學生通過勤工助學還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代的職場比拼的就是職員的核心競爭力和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將走向職場的學生能通過勤工助學接觸單位的管理模式,體驗初級的職場文化,掌握基礎的辦公知識,領略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世故。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勤工助學活動解決問題,不僅能夠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還能使學生在遇到個人無法完成的項目時,也能與老師、同學共同合作,完成項目作業,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因此,勤工助學不僅能增長學生的見識和學識,還能開闊他們的思維視野,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增強他們的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和公關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貧困生因其特殊的家庭環境和困難的生活條件,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貧困生遇到挫折時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貧困生經常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和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需要正確地看待所面臨的困難,樂觀地接受工作中的挑戰,提高自身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學會在競爭中不斷發展自己,進而不斷完善自己。勤工助學工作不僅能幫助貧困生很好地克服自卑心理,還能為學生將來步入職場做好充分的心理調適和心理準備,這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勤工助學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見到成效的。目前,各高校的勤工助學崗位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的辦公軟件知識才可勝任。貧困生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在進入高校前往往很少接觸辦公軟件,更談不上熟練運用,現學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和操作辦公軟件的環境,所以學生在進行勤工助學工作時往往會出現速度慢、效率低、錯誤多等情況,需要高校進行幫扶和培養[2]。一些各方面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干部或非貧困生由于之前能經常接觸到辦公軟件,比貧困生更能勝任各項工作,這使指導老師在選聘的時候更加愿意選擇學生干部或非貧困生進行勤工助學工作。高校的勤工助學工作是一項資助育人工作,不能只注重使用而忽視對貧困生的培養,忽視對貧困生的培養容易導致勤工助學資助育人的成效不明顯。
雖然各高校的勤工助學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的勤工助學工作在制度建設上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各項制度均有待進一步完善。從學校層面來看,勤工助學的崗位設置、信息宣傳、人員配備、監督機制、育人機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高校除了簡單、通用的勤工助學管理規定外,其他制度一概全無,制度保障非常不到位;從學生層面來看,勤工助學學生的崗前培訓、崗位調整、績效考核、成長方案等方面還存在缺失,特別是獎懲機制的缺失使得勤工助學的育人效果差強人意;從社會層面來看,學校與企業的勤工助學聯動機制存在缺失,企業沒有專門為學生設置勤工助學崗位,無法保障學生在校外也能進行勤工助學工作。高校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學生“錢”的問題,更應該追求“育人”的功效。這些制度的缺失使高校難以通過勤工助學工作達到應有的資助育人效果。
高校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的初衷是為貧困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的機會。首先,大部分高校的勤工助學崗位數還不到貧困生總人數的10%,大部分貧困生沒有機會參加勤工助學,加之部分勤工助學崗位還被非貧困生占據,使得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供不應求,貧困生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其次,很多高校設立的勤工助學崗位技術含量較低,學生的專業知識得不到運用,這也挫傷了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的積極性;再次,很多高校勤工助學工作沒有提前設定崗前培訓方案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用工部門無法招到合適的學生,學生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最后,部分高校由于勤工助學崗位少、學生在校時間短等原因,在選聘勤工助學學生時還要考慮覆蓋面的問題,所以往往傾向于優先選擇新生參加勤工助學工作,使得勤工助學崗位受助學生的流動性大、穩定性不足。這些問題的出現使用工部門和學生對勤工助學的認可度都在逐年下降。
大多數高校的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工作主要是通過受助學生的出勤情況完成每月的考核工作,對學生工作內容的完成程度、完成質量、完成數量、完成效果、工作態度等方面未能進行全面量化考核,尚未形成完善的考核制度,可能會使學生出現“做多做少一個效果”的惰性思維,有時學生還會出現“做多錯多”的逆性思維,容易導致勤工助學崗位的受助學生出現工作倦怠、積極性不高等情況。對于校內勤工助學來說,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對二級單位的勤工助學工作情況了解不足、考核不夠、評價不及時、監管不到位,導致整體育人效果發揮不足。對于校外勤工助學來說,實習單位的勤工助學崗位基本沒有,由于社會上的單位更注重經濟效益,哪怕設有勤工助學崗位,也是按照計時計件的方式進行考核。在沒有勤工助學校企共建的保障下,資助育人的考核機制基本形同虛設,育人功效微乎其微。
通常意義上來說,高校開展勤工助學工作的初衷是為了減輕貧困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壓力,保障他們在校期間能夠正常學習,學生也默認勤工助學是為“打工掙錢”。其實,高校和學生都忽視了勤工助學內在的教育功能,忽視了勤工助學思想教育的初衷。學校要想實現以“勤工助學”為載體的教育,首先,學校要改變自身和學生對勤工助學的思想認知,即資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高校需實行勤工助學“導師負責制”,讓用工部門的老師成為學生的思想、行為導師;其次,學校要培養受助學生樹立勤工助學的正確價值觀,使學生正視目前短暫的經濟困難,學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效;再次,學校要組織開展誠信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志愿服務等資助育人活動,引導學生心懷感恩,砥礪前行;最后,學校在給予學生經濟幫扶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問題,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心理知識調節不良心態,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面臨的困難,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升育人實效[3]。
勤工助學是高校資助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管理人員既要在經濟上幫助困難學生,也要關心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更要在制度上確保資助育人實效。首先,勤工助學工作繁重,學校應配備專職工作管理隊伍,制訂校內、校外勤工助學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機制,采取協同管理的方式,實現學校、社會和學生的三方共贏;其次,勤工助學工作歸根結底屬于資助育人活動,離不開學校資金的支持,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財政制度,設立勤工助學專項資金支持勤工助學工作,確保育人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對于學生科研、校內自主創業、實踐創新等高質量勤工助學崗位,學校應給予人員和資金的傾斜,確保資助育人實效;最后,勤工助學離不開具體辦事的“人”,不論是組織者還是執行者,學校應建立相應的懲戒和獎勵制度,激勵老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勤工助學活動,按學期或年度制訂合理目標,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確保資助育人取得實效。
首先,勤工助學管理部門應合理設置校內勤工助學崗位,邀請優秀教師為學生提前規劃勤工助學方案,開展崗前培訓,這樣既能獲得老師的支持,又能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帶動學生勤奮上進;其次,勤工助學管理部門應優化校內勤工助學崗位設置,多設置一些可以學以致用的科研類崗位,這樣學生既能幫助老師減輕部分科研壓力,又能有機會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經濟實力強的高校應設置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和創業訓練場所,實現學生的自助式成才成長;再次,高校應主動與社會聯系,設置社區服務、福利院關愛活動、城市志愿者等社會勤工助學崗位。在社會實踐導向的引領下,學生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最后,學校還應與實習單位建立校企協同機制,確保學生在實習單位也能有解決生活困難的途徑,不讓育人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缺失。
首先,高校勤工助學對象大多數是貧困生,負責選聘的老師應把好學生聘用關,讓真正困難的學生參與勤工助學崗位,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其次,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崗前培訓、學生請銷假、勞動時間、勞動過程的考核,并將勤工助學效能作為學校二級部門的重要任務進行考核評價。學校對在崗位上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長期聘用。學校要及時調整或更換不符合聘用要求的學生,保證勤工助學崗位學生的質量和育人效果;最后,高校應建立適合本學校的勤工助學考核制度,并組建專業的勤工助學工作績效評價領導小組,從勤工助學工作時長、工作數量、工作難易程度、工作完成情況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量化考核,并保證考核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總之,勤工助學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貧困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實現三全育人模式的重要平臺。高校應努力為勤工助學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充分發揮勤工助學資助育人的作用,著力打造學校—學生—社會聯動機制,讓學生接觸社會,學以致用,進而自助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