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楨,禹志遠
(1.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2.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據海關統計,2021年第一季度,東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廣西作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直通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其經濟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騰飛。經濟繁榮發展帶來的經濟體量的增加、產業貿易通道轉型和產業融合聯動,讓廣西人才需求站上了新高點。在廣西經濟加大開放、多領域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國形象展、扎實能力有、桂商精神聚的新一代高素質技術技能商貿人才是廣西高等職業院校面臨的挑戰。發展美育能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美育”即審美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稱“美育”為“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美育的本質是通過讓學生參加審美活動、豐富審美體驗,不斷激發他們對美的興趣,使他們形成符合時代特征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并由此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使其心理結構趨向完善,最終能觀察、發現、感受、理解、評價、創造藝術之美和生活之美。從教學實踐上來說,美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受教者看起來更高級、更有品位,而是為了培養受教育者發現真善美的能力。
發展美育是順應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符合當今中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能夠幫助教育體系突破工具理性的缺陷,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人。首先,我國從改革開放到經濟騰飛再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綜合實力在不斷提升,這增強了國民的文化自信。青少年群體對社會發展中所呈現的多樣美的包容前所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加強大學生審美教育已經形成社會共識。其次,全球氣候環境帶來的極端天氣等一系列的新難題悄然挑戰著職業工作者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我們需要更自信、向上、堅定和充滿力量的人才。也正是因為如此,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我國教育評價體系的五“破”五“立”,引導學校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和選人用人觀。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深層次規劃了深入推進美育實施的實際步驟和舉措。《方案》和《意見》的印發意味著發展美育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最后,泛娛樂化現象、飯圈文化、網絡游戲過度投入等時代發展的“副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審美思維的發展,鈍化了青少年的審美鑒賞能力,有可能使青少年與高雅藝術漸行漸遠[1]。因此,青少年需要從美育中蓄積審美經驗,形成自己的審美思維,從而自覺抵制不良“霧霾”的污染侵蝕。
廣西的國民經濟發展一直是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經濟以中小型企業居多,整體經濟實力相對弱小,企業自身的品牌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市場帶動能力還可以提高。其實,這從側面反映出廣西在營銷開發、品牌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美”意不足,廣西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美育可以讓商貿人才增強觀察、發現、感受、表達、創造的能力,使其將所創作的“藝術作品”輸入經濟商品開發中來,增加經濟商品“美”的含量,賦予經濟商品“美”的意義,以“美”的設計、“美”的故事、“美”的內涵提升品牌價值,提高企業實力。廣西要以廣西之美、文化之魅吸引人才,以“美”的桂商精神留住職業人才。
美育奠基商貿職業人才向上積極地成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職業生涯應該堅守本心、完成最初的夢想、堅持到底、不斷努力。美育既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它能幫助未來的技術技能商貿人才擺脫短視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困擾。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商貿人才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要保持對藝術和美的追求。美育為商貿人才在尋找職業價值和人生價值時給出了另外一份價值實現的可能性,進而使商貿人才能過上高質量、有品位、有尊嚴的生活。
職業形象是商貿人員在公眾面前樹立的形象,能夠反映出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是商貿人才的“個人名片”[2]。值得強調的是,職業形象并不等同于外在的“聲色”形象,其內在體現的是技術技能商貿人才在尊重區域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基礎上,自覺恪守的如誠信、進取、創新、精益求精等原則性的職業價值觀。這和中國美學中所蘊含的“內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學觀念不謀而合。學校要依托美育、滲透德育,引導學生領悟職業之美、民族文化之美、廣西山水之美、中國文化之美,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心靈境界。學校要從靜態形象、動態禮儀展現方面打造優秀桂商人才的“職業名片”。
從事商貿相關工作,從業人員不僅需要具備相當的管理能力、營銷能力、談判能力,需要一定的學習能力、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還需要有跨職業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人能力。可以說,商貿人才的職業能力實際上是一個多“力”綜合體,職業能力影響著職場人員的職業表現,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美育從審美到感悟美再到創造美,本來就是一個從生活中觀察、去書本中尋找、在經驗中不斷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者獲得的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都在不斷提升,這些能力可以催化商貿人才職業多“力”抽枝吐綠[3]。
如今,職業教育既育學生的專業知識、職場能力,又育學生的職場精神。那職業精神又是什么呢?職業精神既包含社會精神原則的“職業化”,也包含個人精神的“成熟化”。中國文化自有一股“美麗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立自強,是以小見大的處事態度,更是大巧若拙的精神境界。這些“美麗精神”難道不正是桂商人才的職業所求嗎?
從美育視角來說,如何提升商貿人才的職業形象、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呢?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施教者要明確美育在整個施教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避免單一的智育培養;第二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施教者要激發學生對美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美、發現美的能力[4];第三步,施教者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主動去發現美和感受美的可愛與價值所在;第四步,施教者要鼓勵學生用美的能力去表達和創造。概括來說,我們需要樹立美育全局觀,設計一套能激發學生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創造美的教學系統。在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途徑實現。
由“談”到“做”,美育的實踐落地還需繼續努力。部分職業院校的美育僅停留在表面,只是文件學習與精神領會。其實,要想審美教育取得成功,全局性的統籌規劃尤為關鍵,美育要上升至“職業院校三全育人”的格局中來。學校要在招生、入學、在校教學到學生畢業求職的不同階段都讓美育貫穿學校管理活動的整個過程,比如說,在入學階段,學校可以學習陜西師范大學的既有經驗,從學生入學伊始,便為每位大學新生設計一份獨特的錄取通知書,讓錄取通知書成為美的對象之一,成為中國文化之美、區域文化之美、學校文化之美的載體。
美的對象和審美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審美客體對美的興趣,是美育成功的關鍵。教師是美的對象,更是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審美體驗的創造者。因此,教師的人格結構、精神素養和授課水平都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在課堂時間里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影響著美育能否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要轉變自身的美育認知,增強美育素養,提高教學水平。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儲備美的知識,發揮有益的主導與補充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審美效果。同時,學院、系部可以對開展美育的教師給予一定的行政支持,在考核中給予一定的保障,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要在專業教學團隊中確立美育負責人,明確美育在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學校要通過不定時地開展美育培訓班、研討會,使教師能及時分享和總結教學經驗,探索美育在商貿類專業群中開展的方法和模式。
全局性的美育規劃和專業教師美育素養的提升僅僅是一個良好的美育開端,而持續推進美育建設、美育傳播,這勢必會涉及美育課程的設計。根據美育的教育規律,《意見》里面確立了“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有鑒于此,設計美育課程、挖掘第一課堂教學的美育內涵可以通過以下舉措實現:一是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考慮增加藝術類、文化類課程在專業課程評價體系中的比重。二是將“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素養教育”融入全部大學學段的課程學習,音樂、文學、藝術、書法、繪畫、攝影、電影等藝術門類,甚至是動漫、游戲、職業人物、明星、化妝、個人愛好等都可以成為課堂審美活動的切入點。教師要通過形式美和精神美的鑒賞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創造情趣,使學生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三是根據廣西特有的區域歷史、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將既有的美育藝術資源融入所開設的課程中來,鎖定藝術創作的種類,鼓勵學生利用自有的藝術特長以及興趣愛好完成專業課程實踐任務。教師在讓學生感受廣西之美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勇敢地去表達美、創造美,最終使“桂商精神”得以后繼有人[5]。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美育的傳播場域選擇對于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積極拓寬美育的傳播場域。除第一課堂外,學校要利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模式構建以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論壇、QQ群、校園信息化學習平臺等組成的美育傳播場域,以多元化、立體化、全方位的形式傳達審美教育,以更快捷、更有效的傳播場域營造濃郁的美育氛圍,使學生能在潛意識里接受美的內涵,實際感受美的力量,激發學生將審美情感轉化成追求美、創造美的動機。學校要根據“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國家政策的指引,組織學生參加暑期“三下鄉”、頂崗實習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鼓勵學生傳播生活美、社會美和自然美,即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為家鄉在農產品銷售、鄉鎮企業管理、中小微企業貿易等方面提供一些專業服務。學校要讓同學們在觀察、發現、感受、表達、創造的過程中踐行審美建設、服務廣西經濟發展、弘揚桂商精神。
廣西經濟發展的歷史承載了一段又一段的桂商故事。自先秦時代以來,黃金水道(秦)、“海上絲綢之路”(漢)、欽州對外貿易港(宋)以及北海、龍州、梧州、南寧四埠開放(清),再到東盟國際博覽會、“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歷經千年,廣西商人培養了開放、包容、低調、堅韌、吃苦的品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而這種區域特色文化就是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史所凝結的桂商之“美”。學校要以桂商文化的美持續滋養大學生,開設與桂商相關的課程,加強與桂系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不定期地開展桂商文化展、桂商演講會、桂商研究會。學生要學習如李寧、王石、韋飛燕等桂商代表人物的故事,在審美教育傳播場域上彰顯桂商之崇高。在這種崇高之美的滋養下,大學生的審美素養能得到提升,大學生對桂商文化的認同感也能得到增強,從而能使學生成長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掌舵者。
當前,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政策,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的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建設正需要大量的人才。高職院校應積極把握美育對我國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職業生涯成長的重要意義,全局性地統籌規劃,從教師素養提升、第一課堂教學、傳播媒介場域拓寬和桂商之美彰顯等路徑實施美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鼓勵學生發揮審美能力并進行審美創作,讓學生成長為職業形象優、職業能力強、桂商精神在的商貿人才,讓學生為國家的建設、廣西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