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東海縣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300)
交通運輸就是人或物借助各類交通工具載運,最后到達目的地的過程。公路交通運輸是現代化運輸體系中的一種重要方式,承載工具一般是汽車,實現在公路區域的空間移動。這種運輸方式具有較強通達性與延伸性等優勢,在現代經濟建設中起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地位也在穩步提升。無論是城際還是區縣的流通,均以公路交通運輸為主。在當代綜合交通系統下,公路屬于“門對門”的形式,實際分布普及度遠超其他運輸方式。公路可聯系城鎮與農村,甚至連接特定企業與碼頭等,可以到達其他運輸方式很難抵達的位置,這使公路交通具有廣泛性[1]。
水路與航空、鐵路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基礎設施,并且造價極高,投資回報周期偏長,這些均能從側面反映出公路交通的優勢。在公路交通體系下,能在短期內打通道路,方便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材料供給。同時,公路交通運輸還是國內鄉村基礎設施的關鍵部分,借助其良好的延伸性與通達性,能夠為鄉村地區運輸創造便利的條件。“村村通”項目在鄉村建設中,成功把交通網絡連接到村民家門口,為地區建設夯實了基礎。
公路交通運輸擁有獨特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運輸成本較高,生產效率有限。公路運輸工具會消耗許多燃料,同時有折舊費與人力成本。其次,運載量有限。國內公路運輸中,單車實際運載量遠不及水路、鐵路。最后,安全性不穩。公路交通和其他方式相比,安全性普遍偏低,并且環保貢獻也比較差。
對于“區域”的劃分,目前有多種依據,基本上能分成幾個大類:一是自然區域,根據自然地理進行劃分,如氣候與地理位置等,所以各分區地理資源及環境條件均有差別;二是行政區域,根據行政管理進行地域劃分,即省、市、縣等多個級別,便于國家管理;三是經濟區域,依據相應經濟指標,比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四是文化和社會區域,按照類似特點進行劃分,如語言、宗教信仰等。
區域經濟發展依托地理空間中自然、經濟等各類資源,通過內外部條件的有效作用,形成生產綜合體。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狀態,能夠大致判斷出當地經濟運轉規律和某些內在聯系,外在體現形式是生產力分布合理、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等,區域經濟發展程度會受自然、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為促進區域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應該強調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總的來看,區域經濟發展具備以下幾種特性:一是區域性。這是基礎性的特點,對應空間范圍在國家領土內,區域經濟便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構成之一。二是差異性。不同級別的區域之間會有差別,這是由地區本身的情況決定的。各個區域擁有的自然資源、科技以及建設體制等均有所不同,這些都導致區域之間的成長速度與關聯狀態出現差異,繼而影響到經濟發展水平。三是系統性。國民經濟是所有區域經濟之和,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四是整體性。各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方向等均會有所不同,但并非完全各自獨立,還會有一些聯系,共同展現了整體性特征。五是權益性。在一個國家內,整體發展戰略能夠調控各個區域發展計劃,讓后者為國民經濟整體服務[2]。
1.綜合運輸通道
在交通運輸領域,運輸活動促進區域經濟運行的過程中,還會逐漸構成區域運輸空間,換言之,運輸流是區域經濟實現發展的基礎。按照該觀點,應當全面規劃布局運輸道路,做好資源分配。此外,區域經濟發展會逐步完善公路運輸,后者則會配合前者進一步發展。交通運輸流產生后,能夠加快商品流通速度,讓運輸資源得以合理分布。
2.運輸化
運輸化不僅是和工業化一起形成的經濟過程,還是工業化過程中的關鍵特征。如果未能形成運輸化,則工業化也很難產生。倘若將二者有效融合,便能體現運輸對工業化的關鍵性價值。如今,運輸工具得到廣泛應用,客貨運輸數量持續增加,并成為實現經濟增長的一項產業。
3.脈沖式發展
在交通運輸業漸變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優于運輸行業發展,還對后者有更多的要求,造成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實際促進成效并不明顯,甚至還會轉化成區域經濟發展的阻礙。在這種情況下,交通運輸處于被動發展的狀態,所以要調整原本的運輸形式,更新實踐技術,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在交通運輸業巨變階段,發展狀態比區域經濟更加超前,可以驅動經濟增長[3]。此時的交通運輸處于主動發展狀態,并且進一步推動交通運輸體系優化,促使相關技術更新,甚至逐漸衍生出新的運輸組合形式,壓縮運輸成本。
4.相互作用
從交通運輸層面來講,其有關活動能推動工業和農業發展,促進地區間經濟交流,優化區域經濟分配。因此,交通運輸進步既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又能優化生產方式。從區域經濟發展維度分析,經濟發展能提高交通運輸能力。運輸產業是在商品經濟環境下形成的,隨著商品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運輸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會更加明顯,由此看來,經濟應當是實現交通運輸業進步的根本動力。
某地區的高速公路網絡較好,貫穿當地的高速公路有京滬、沈海、連霍、連徐、鹽淮、寧徐線等。區域高速公路經過十余年的建設發展,已經比較完善,既為人們出行提供了較大便利,又有優質的路側綠化景觀。例如,連徐高速全長237千米左右,將連云港與徐州連接起來。其通車運營后,對促進當地及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該地農村公路建設發展方面,實現了鎮與鎮的連通,為當地鄉村居民建立了與外界溝通的良好渠道。但該地的經濟整體發展相較于所在省份的其他地區,還是比較落后,農村公路實際發展問題突出。例如,部分農村公路僅通未連,出現“斷頭路”的情況。行政村與行政村、行政村和國省干線公路等都未實現有效連接,缺乏完整的干支線聯網。受客觀條件限制,該地很多村鎮的規模不大,位置也比較分散,公路實際受益居民范圍有限,沒能完全解決交通運輸問題。另外,在公路建設方面,雖然有明確的計劃,但資金緊張問題比較突出。在配套資金無法保障按時到位的情況下,愿意參建的單位逐漸減少,這無疑會限制農村公路運輸網絡的完善。
城鄉一體化是減少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矛盾及沖突的重要渠道,持續推進一體化建設,有利于加快解決“三農”問題。區域經濟平穩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所以,推進鄉村發展,縮小其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加快一體化進程,應該在鄉村地區加緊建設交通運輸網絡。
根據公路交通運輸的可達性與廣泛性特征,其應當是打通鄉村的最優選擇,需要合理增加建設投資。近些年,案例地區持續加大對本地農村公路項目的開發力度,有效優化農村公路條件,促進城鄉交流,提升相互間的人員流動率,加強商品經濟互動,這對加快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具有極為顯著的作用[4]。另外,地區農村公路開發,既能促使鄉村剩余勞動力自主轉移,又能加快城鄉間各類發展要素和商品等的流通速度,拓展產品營銷渠道,有利于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所以,案例地區須繼續提高對農村公路項目的關注度。
地區資源實現高效運用,才能展現出其本身的經濟價值,挖掘出發展潛力。建設公路并通車運營后,沿線資源會得到進一步開發與使用。地區在充分認識自身掌握的資源的基礎上,規劃建設公路項目,須把資源利用問題納入考慮的范疇。案例地區加大公路項目開發力度,使地區交通設施條件得以優化,由此增強區域交通載運能力,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當地經濟資源自然會逐漸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另外,公路交通運輸網絡逐漸完善,能夠提高對區域資源分配與組合的有效性,利用公路的通達性,重組各類資源,加強各類發展要素的流通,提高資源利用率。
應當強調的是,地區政府不能僅關注公路現下的發展,須全面規劃整個公路事業,促使其和區域經濟一同發展。同時設立與踐行公路開發、經濟發展一致化的目標,促進區域公路事業與經濟穩定發展。公路屬于可長期重復使用的資源,其發展速度加快,能夠優化地區公路交通運輸環境,推動經濟永續發展。
各個地區之間的空間距離是客觀存在的,對區際貿易有干擾的因素較多,而空間距離便是其中比較關鍵的條件。由于存在空間距離,便會在貿易交流中形成運輸成本,其和空間距離呈正相關。在貿易活動中,如果運輸成本過高,該活動項目就不劃算,變得無必要。從這個角度來講,倘若可以使運輸成本合理化下降,便可以推動區際貿易,使經濟交流需求量增多。
近些年,案例地區增加了對公路項目的投入,進一步完善了運輸網絡,有效減少了區際運輸成本,加強了經濟聯系。并且公路交通運輸的逐漸優化,使各個經濟水平不同的區域之間實現了有效聯系,由較發達城市幫助其他城市發展,使區際差距逐漸縮小。由此可以發現,公路交通運輸不斷完善,能夠有效減少區際運輸成本,實現經濟協調運轉。
在地區公路交通運輸的開發力度持續加大,發展水平逐步提升的過程中,公路資源對其沿線區域的投資環境、經濟生產力分布等方面的作用力會持續提升。經營主體可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生產力布局,借此盡可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經營主體在布局生產力的過程中,會考慮相關原料是否方便獲取,購入原料和產品外銷的運輸成本和時間等方面是否合理,而在公路網絡打通后,就能消除這些方面的顧慮[5]。依托較為完善的公路運輸體系,擴大運輸通達范圍,均可以促進沿線區域生產力布局優化,從而減少經營主體的運輸與生產代價,使目標市場范圍隨之擴大。所以,公路交通運輸對沿線生產力分布有關鍵性的作用。并且在公路沿線條件逐漸優化,以及地區運輸代價持續下降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優化沿線投資條件。
公路交通運輸具有顯著的適應性、靈活性、機動性,這些優勢均是其他運輸方式無法比擬的。結合前文分析,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極為明顯。因此,未來追求區域經濟發展中,須注重地區公路開發,若要徹底實現地區公路事業高效發展,就應繼續增加公路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優化建設質量及公路沿線服務質量,使公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現代公路事業的投資規模大,項目開發時間長,后期還涉及養護維修等問題,但其也有極高的社會效益,倘若盲目強調建設力度,忽略投資規劃問題,極易適得其反,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也就是不可通過犧牲環境推動公路事業進入另一個階段,也不應為公路事業當前的建設,而忽視長期發展的問題。所以,在加大建設力度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建設工程和沿線生態、自然資源的關系。在該理念下建成的公路,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地區經濟穩定增長的作用。
公路交通基礎布局就是地理空間分布與地域間的組合,須和區域工業、農業等情況相符。通過逐步優化干線公路布局,能夠提升地區路網體系的合理性,為社會經濟提供更大的幫助。
在現代化發展中,案例地區對交通資源的需求勢必逐漸提升,所以不斷優化基礎布局至關重要。為此,地區公路交通建設要和航空、鐵路等進一步對接,并利用高速公路與干線公路本身的優勢實現區域路網互補,還要促進公路和產業匯集區、物流、能源運輸等相適應。另外,地區政府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改善路網布局。例如,通過加強公路養護管理,讓現有的公路資源保持在較好的運營狀態;持續提高公路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借此提高公路交通效率;提高沿線服務質量,使公路體驗感更優。良好的公路布局既要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符,又要防范公路資源無價值消耗與閑置,保障公路的使用率。在今后的開發建設中,可以基于調查本地對公路資源的需求,進行全面規劃[6]。
公路交通是實現地區經濟發展的先行條件,倘若沒有較好的公路事業作為輔助,區域經濟就很難達到較高的水平。在大部分地區,公路事業的發展通常和區域經濟之間有一定的差距,這不利于當地高速發展,會導致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為推動交通和經濟協調發展,一是要繼續加強地區經濟建設,借助經濟增長提升對公路運輸的需求,驅動公路事業發展。二是要在新建與擴建公路中,同步落實運輸業轉型升級,使公路資源可以跟上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三是要完善二者協調運轉機制。在實現上述三點的基礎上,才能保障地區經濟與公路運輸協調發展,避免二者互相制約,實現地區整體性發展。
交通運輸是比較復雜的整體,受經濟、社會、自然等諸多因素影響。而區域客觀條件存在差異,各種運輸方式的占比也有區別。案例地區有不同的運輸方式,而且各地擁有的運輸方式并不全面。為實現優勢互補,在全面開發公路資源的過程中,還要關注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基本協調性,同步加強航空、鐵路、軌道交通等的建設,增強銜接效果,建設完善的交通綜合體,增強地區運輸承載力,為區域經濟活動提供更多的運輸選擇。
為充分發揮公路資源的作用,防止該類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須繼續加強對其的管理,可通過引進現代化技術優化管理。一方面,構建地區交通信息中心,借此加大運輸資源的整合力度,形成綜合性的運輸體系,展現出其助力經濟發展的作用,為社會提供所需的交通信息,如公共交通、公路客運、公用物流等信息平臺,以滿足不同主體的需要。另一方面,從交通運輸業的角度來看,可以選擇各類計算機技術,提高管理辦公效率。同時,通過互聯網、GPS 等現代化技術,推動公路各類業務實現現代化轉型,消除傳統模式的弊端,豐富公路服務方式,使服務更為便利。這樣可以減少對部分資源的使用,并促使公路事業的經濟管理和現代化發展模式相符,實現高質量發展。
提升公路項目的建設質量,可以為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優質的條件。
1.促進路網升級
在一些城市內交通承載力不足與路況偏差的路段,可以增加維護投資,并從宏觀層面規劃交通路線。而對于農村地區,應當盡可能實現公路安保升級,使公路項目建設方案更具針對性。
2.構建智慧化公路運輸機制
公路運輸對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既體現在運輸效率方面,又要求運輸的方式及過程全面聯動,加快資源流動,滿足經濟建設對交通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環。因此,為實現公路運輸進一步創新優化,應引入各類科技手段,實現智慧化管理和運營。例如,案例地區所在省嘗試全面投入CiCS 路面狀態檢測技術,對于普通國道按照每年兩次的頻率進行檢測,而普通省道則須完成每年一次檢測。利用龐大的路面檢測信息,為養護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3.構建多元投融資機制
在提升公路建設質量中,資金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近些年,區域經濟有了明顯增長,但發展能力要繼續強化。為了給公路事業提供足夠的發展資金,地區應當構建多元投融資機制。當代經濟體制下,投融資是關鍵組成之一,為形成符合地區交通事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投融資機制,應盡量拓展投資主體,挖掘可調用的民營資本。另外,國家方面可以通過專項債券,獲得更多建設資金。還要借助政策性引導,吸引更多民間資金。地方須根據區域條件與實踐經驗,逐步提高自籌水平,同時實現籌資多樣化。投融資管理則須順應市場經濟形勢,持續更新調整。
從某種角度來看,公路建設會對沿線生態產生影響,為避免人工破壞,開發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環保理念。若要從源頭消除公路開發對自然生態的不良影響,須用最少的環境代價換取更大的發展效益,為此可在公路養護和環保方面增加投入,提升對此的關注度,并重視公路改建與升級,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損害。在公路建設項目中,可以利用擴大路側綠化面積的方式,保持邊坡穩定。另外,還須考慮建設材料的問題,其是公路項目施工的主要成本來源,也對區域環境有較大影響,特別是在一些改擴建公路項目中,如果直接廢棄原路材料,不僅會提高施工造價,還容易污染環境。例如在改擴建路面施工中,原有瀝青路面材料便可循環使用。實踐中,可先將原路面進行翻挖與破碎處理,隨后添加再生劑,使破碎舊材料具有可用性。按照當前建設技術水平,倘若可以循環利用建設材料,或提升該類廢棄物循環使用效率,那么無論是能源消耗,還是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均有較高的價值。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要為公路交通投入更多的資源,使公路運輸業得以發展,并反哺地區經濟。為了促使二者之間相互作用并發揮效能,各地應結合區域經濟、交通現狀,進行整體性規劃,實現全方位協調發展。在此過程中必須考慮生態問題,以免走上“求發展,犧牲環境”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