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軍
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策略探究
范軍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463000)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與審美水平日益提高,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傳統手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吸引力和實用性能,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文章基于鄉村振興視角,對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現狀、發展特點進行了闡述,指出了鄉村傳統手工藝發展存在的問題,從文化傳承、人才培育、推廣方式以及市場拓展四個方面提出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策略。
鄉村振興;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策略
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造物的古老智慧、審美意識、技術能力、倫理觀念、產業功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科技、教育及經濟價值。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五屆大會通過了《關于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要求各國會員充分意識到大量包含豐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民族文化淵源的口頭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應當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對那些容易受到嚴重威脅的遺產進行保護。自此之后,搶救和保護具有鮮明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成為國家文化政策的組成部分。我國國務院于1997年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原則、認證制度、保護措施、法律責任等做出規定,從國家層面對傳統工藝進行立法保護。2003年,原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中國文聯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有利于推動保護工作,參照國際通行提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逐漸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文化領域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國文化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成果。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挖掘培養鄉村手工業者、傳統藝人,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等,傳承發展傳統技藝。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展傳統技藝傳承人教育。在傳統技藝人才聚集地設立工作站,開展研習培訓、示范引導、品牌培育。支持鼓勵傳統技藝人才創辦特色企業,帶動發展鄉村特色手工業”。
手工藝,是以手工勞動進行制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它是有別于以工業機械化方式批量生產規格化日用工藝品的工藝美術。按歷史范疇分類,手工藝可分為以下三類:(1)原始社會手工藝,如彩陶、骨雕等;(2)傳統手工藝,如景泰藍、漆器、玉器等傳統制品;(3)現代手工藝,如編織品、壁掛飾等制品。本文重點關注中華民間傳統手工藝。中華民間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有著優秀的藝術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傳統手工藝推動了社會人文藝術的發展。特定歷史背景對我國傳統手工藝發展影響較大,從生產材料、工具、題材等,都在歷史的演變與發展中漸趨完善[1]。
2021年12月18日,以“數字經濟與文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1年第八屆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中央財經大學舉行。論壇上發布了2021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暨近三年總結報告。該報告顯示,2021年度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前十位分別為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山東、江蘇、湖北、福建、四川、河南。
以河南為例,在國家與政策的推動下,河南省有16個項目入選國家傳統手工藝振興目錄,主要有燒瓷、雕刻、剪紙、中藥炮制、編織扎制以及器具制作等,其中涉及383個傳統工藝細分項目。據了解,當下的傳統手工藝傳承現狀,主要以個體經營為主,所占比例為70%以上,大多以家庭作坊、小工作室、街頭商鋪形式經營。部分項目依托政府工程開展經營,采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方式,將分散的技術人員集中起來,開展集中培訓,提供市場信息和產品銷路,維護生產者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者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1.3.1 地域性與民族性
傳統手工藝品作為一種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體現了其豐富的內涵,手工藝品伴隨著民間生活與生產而出現,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以河南為例,其傳統手工藝種類繁多,制作工藝精細,與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密切相關,具有濃厚的地域性與民族性。
1.3.2 兼具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
傳統手工藝產品體現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屬性。河南農村中有著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資源,人們創造了鈞瓷、汴繡、木板年畫、泥泥狗等傳統手工藝精品,兼具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2]。
1.3.3 體現出豐富的創造力
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大部分為當地人民所創造,人們能夠很好地將民間藝術運用到傳統的手工制作過程之中,使其更加生動地體現出當地的文化與民俗,實現了原生性與創新性并存的特色。可以說,傳統手工藝是創作設計和生產操作的統一,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藝術創作和工藝技術的統一。
1.3.4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在手工藝品的材料上,以木、竹、藤、草、泥土、石、皮革等天然材料和以天然材料制成的織物為主,人們充分利用天然材料的質地美和紋理美等特性來制作手工藝品。人們制作手工藝品,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體現了當地的民族特點[3]。
20世紀60年代以來,鄉村傳統手工藝在人類文化藝術和物質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逐漸被人們認識,從而促進手工藝的復興。藝術家們深入研究原始社會手工藝、傳統手工藝、民俗和民間手工藝。很多藝術家和手工藝匠師從事陶器、玻璃、琺瑯、木雕、家具、編織等手工藝的創作和生產,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比規格化的單調的日用工業品更具有市場吸引力。
不同的文化在農村地區相互交織,自動化和現代化技術對傳統手工藝造成較大的沖擊。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缺乏興趣,傳統手工藝文化也逐漸喪失了其發展的方向[4]。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傳承,也就是父親或母親對自己的子女進行直接教育。另外,不少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制品不感興趣,不愿花時間去學習傳統手工藝。據了解,當下的傳統手工藝傳承單位,很多是營利性的私人工作室,很少有人會建設公益性的傳統手工藝方面的社群。
中華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低。鄉鎮區域的手工藝產業較為單調,與外界的對接渠道較少。這與我國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許多優秀的傳統手工藝,缺乏成熟的產業化基礎,且優質產品制作成本較高,流通度低,從而使得粗制濫造的產品充斥市場。另外,鄉村地區大多缺乏高效的宣傳渠道,傳統手工藝制品的知名度也不高[5]。
當下,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以及鄉村文化產業特色,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創新開發。在新時代背景下,手工藝的創作和傳承,更加要求鄉村傳統手工藝傳承者注重與時代接軌,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如何打造文化傳承的陣地,助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這要求廣大傳統手工藝傳承者要走進現實生活,創作出更多符合現代時尚理念和市場需求的衍生產品。傳承與發展鄉村傳統手工藝,作為我國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傳承與發展鄉村傳統手工藝,是廣大手工藝繼承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6]。
傳統工藝傳承人的數量日趨下降,呈現老年化趨勢,急需更多的年輕人來傳承并發展鄉村傳統手工藝。通常來說,傳統手工創作耗時較長,過程很單調,大部分年輕人缺乏耐心和毅力,不愿沉下心來學習傳統手工藝,導致傳承人才嚴重短缺。因此,只有建立一套長效的經營管理體系,引導傳承人樹立高度的民族文化信念,改善傳承人的工資待遇,提升傳承人的社會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愿意潛心學習和傳承傳統手工藝。另外,要重視當地中年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年傳承人擁有較為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適合沉下心來傳承鄉村傳統手工藝,且往往能給年輕人提供可靠的指導與幫助。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都離不開跨界思維。目前,傳統手工作品的宣傳渠道較少,影響力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傳播手段進行線上推廣。相關單位和藝術傳承者可以通過推選出代表性人物打造網絡紅人帶來流量,借助短視頻平臺,向大眾們展示傳統手工藝制作的魅力,進一步擴大鄉村傳統手工藝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力[7]。
鄉村傳統手工藝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建立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保護與開發。未來,人們對傳統手工藝制品的需求會日益旺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要適當轉變管理模式,推動教育工作。對于農村手工藝傳承者而言,了解市場化運作是促進傳統手工藝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有關部門要幫助手工藝人深入了解市場;引進或組建一支專業的營銷隊伍,以拓寬市場渠道。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發揮產學研優勢,使市場與當地的手工藝產業充分融合,進而推進鄉村振興[8-9]。民間手工藝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傳統手工藝品的開發過程中,更需要將文化與設計有機融合,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將其文化內涵進行開發和利用。當地在對產品進行相關的設計和開發中,需要重視產業融合發展,有關部門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優化傳統手工藝產業鏈,推出文創產品、旅游服務等多方面融合的新業態,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推動鄉村振興,推動傳統手工藝產業的發展,傳承和發展鄉村傳統手工藝,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使鄉村傳統手工藝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生活。目前,活態流變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傳承特征。因此,當代非遺發展應當有效進入市場,成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價值的商品,促進鄉村傳統手工藝產業繁榮發展。
[1]俞雷.設計介入鄉村振興的實踐與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6):41-43.
[2]王風娉.加強鄉村文化產業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大發展[J].當代農機,2022(6):84-85,87.
[3]周之澄,劉曉東.創新設計驅動下鄉村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機制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2):65-71.
[4]盛帥帥.21世紀以來中國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5]謝俊紅.鄉村振興戰略下文化產業創新探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10):39-41.
[6]孫華鋒.脫貧脫困地區非遺手工藝品牌化設計研究與實踐:以黔東南地區為例[D].杭州:浙江科技學院,2022.
[7]吳燦,馬亞靜.鄉村振興背景下草木染傳統手工藝品牌建立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24):26-27.
[8]劉垚,沈東.鄉村振興中政府賦能傳統工藝的策略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5):67-72.
[9]張玉帥,張清霞.農民助推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及實現路徑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6):155-156.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45
F326.5
A
2095-1205(2023)01-148-03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路徑研究”(2021BYS028)
范軍(1978— ),男,漢族,河南汝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雕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