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苗 蘇文林
鄉村振興視角下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探究
婁苗蘇文林
(石河子大學法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鄉村旅游的社區居民參與是實現鄉村居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徑。文章以云南彝人古鎮為個案,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地方實踐,探討了鄉村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觀念不足、社區居民難以高效參與鄉村旅游、社區居民和管理部門之間溝通不暢、社區居民之間利益分配失衡等問題,提出了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鄉村旅游、提升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激發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實踐、加強社區和管理部門的溝通、建立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等思考與實踐,以便從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維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社區居民;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彝人古鎮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的戰略決策,具有戰略性、全局性、長期性的特點,鄉村旅游發展必須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當前,不同地區的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本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市彝人古鎮為個案,探討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地方實踐、困境與反思。
彝人古鎮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于2005年4月開工建設,2006年正式運營。彝人古鎮集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等項目于一體,占地3 161畝,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總投資32億元,建筑樣式集合了云、貴、川等地的彝族高檔民居樣式,同時又借鑒了大理古城、麗江古城、江南等園林景觀的樣式精華,再現了南宋時期的盛世繁榮[1]。
彝人古鎮內主要有車坪小區、彝人古鎮華府、彝人部落三個居民區,其中彝人部落位于彝人古鎮的中心,是集旅游、起居為一體的綜合性景點,彝人古鎮除彝人部落以外,其他地方均為免費參觀,彝人部落景點內收取每人120元的門票費用,彝人部落內設有大型歌舞晚會,以及大型篝火晚會。因此,當地居民多從事歌舞、戲劇演出工作。
彝人古鎮的文化內涵以“彝人”為主,而當地的彝族居民是最能反映景區文化特色的群體,他們了解最純正的彝族風俗,能顯著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彝人古鎮作為楚雄的旅游業核心,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古鎮周圍社區眾多,社區參與的人群基數大。
彝人華府居民以當地居民為主,外來人員占少量比重。彝人華府居民參與主要方式以個人經營的商鋪為主,販賣當地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制品、土特產、小吃飲品、小型娛樂設施,少部分居民以經營民宿為主要參與方式。社區居民年齡在45~55歲的居民多從事古鎮設施維護方面的工作。在參與景區運營的工作者中,青年人占比較小,常見工種有酒店服務員、商品推銷員、酒吧服務員等。古鎮社區外來居民多來自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其中超過60%的社區居民均以開設民宿為主要收入來源,有少數外來人員投資并運營酒吧。
古鎮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社區居民為中心的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上,即居民自身、居民之間、居民和企業之間、居民和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社區居民是鄉村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其參與鄉村旅游能夠最大限度保持鄉村旅游的鄉土特色。社區居民參與特指鄉村社區的居民介入鄉村旅游業的各個環節,使其既是鄉村旅游服務的提供者,又是鄉村旅游收入的獲益者,進而能夠實現鄉村旅游和鄉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2]。
古鎮居民對于社區參與旅游的認識僅限于參與景區的營利活動,或者是古鎮的民俗表演。社區參與中居民對于景區發展作用甚至涉及景區發展的重大決策權。并且參與的形式多樣,涵蓋景區的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然而,當地居民參與景區發展的形式僅限于經濟方面,對于文化、環境等方面未有涉獵,甚至部分居民對于社區參與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對居民做基本的培訓工作。
胡志毅,張兆干探討了社區參與涉及的不同層面和社區參與的內在機制,他們將社會參與劃分為四個階段:個別參與、組織參與、大眾參與以及全面參與[3]。通過訪問得知現古鎮的參與方式以個別參與和組織參與為主。大部分社區居民的參與模式是以個人為主體,以經營小成本商鋪為主要方式,包括小吃店鋪、小型娛樂設施、低成本旅游紀念品店。這種參與模式主要是以商鋪店主自負盈虧的方式在運營,但是這種運營模式對于景區的經濟效益提升效果不明顯。并且由于是個別參與,并沒有統一的管理,容易導致這樣一種局面出現:小部分個人店鋪掌握著景區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少數市場競爭力強的店鋪得以生存,大部分新興店鋪或市場競爭力弱的店鋪面臨倒閉。
古鎮另一個相對參與較多的方式為組織參與,主要形式為社區組織演出、社區組織參與設施衛生維護工作。社區參與演出是古鎮最為常見的組織參與形式,由于古鎮獨特的“彝文化”以及周圍許多的彝族居民,社區會在每晚8:30于彝人部落舉辦篝火晚會,點燃彝族的象征——大火把。這是古鎮最具民族特色的文藝演出,而點燃火把和圍在火把周圍唱跳彈三弦的彝族男女就是由周圍社區組織的居民。此外參與比例較高的方式就是古鎮里的設施衛生維護工作,定期由古鎮社區組織當地居民參與維護工作。
古鎮參與方式僅限于個人、組織參與,造成總體管理困難,沒有統一的制度約束社區參與秩序,使得個別商戶由于個人問題,給游客造成不良的消費體驗。
社區參與層次可以分為象征性參與、偽參與、被動參與、主動參與、自我激勵性參與[4]。現階段古鎮旅游的社區參與仍處于象征性參與、偽參與和被動參與,主要體現在居民參與景區發展中沒有足夠的話語權與決策權。景區沒有專門設立意見反饋機制,在景區的發展決策中沒有給周圍居民充分的話語權。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社區居民享有在不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和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但在古鎮景區開發中居民的意見卻顯得并不重要,古鎮周圍居民認為,古鎮晚間十分喧鬧,嚴重影響到周圍居民的休息,并且在晚間6點—8點古鎮周圍交通十分擁堵。這些問題存在已久,但是居民的合理訴求并沒有得到重視。
在居民參與鄉村旅游工作中,由于居民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得到的勞動報酬也理應有所差異,但是實際在工作中由于居民人數眾多,無法統計到個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分配的報酬是按統一標準發放給居民。例如,在清掃古鎮街道或者公共設施時,清理人多的主干道,和清理僻靜的輔路岔路,所得到的報酬一樣。這樣的情況會打擊居民的工作積極性,同樣會在居民之間造成許多矛盾,景區運營效率難以提高。
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社區管理部門應增加社區管理的透明度,通過社區活動普及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參與的基本知識,在社區不定期開展有關社區參與的宣講活動,并且在宣講會上進行答疑。對于每次社區組織參與的景區活動都及時公布,用事實來告訴居民什么是社區參與,以及社區參與的好處。開設社區的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在上面可以發布每次社區參與活動的詳情及照片,讓居民切實對社區參與有深刻的了解。對于參與景區活動的人,可以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用居民最真實的感受來彰顯社區參與的益處,進而讓更多居民主動積極參與相關活動。
以社區居民為基石,通過政府宣傳、社區教育等手段,將古鎮文化傳播給社區居民。彝人古鎮的文化主要是“彝”文化,在當地彝族居民學習漢語的同時,也學習彝族的語言,讓他們了解自己民族的節日與民族風俗,可以在彝族特定節日期間在古鎮舉辦相關活動,不僅能夠彰顯古鎮的文化特色,吸引外來游客,還能夠激發彝族居民對學習本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也能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有意識地參與景區的規劃和運營工作。
3.3.1 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決策
在鄉村景區開發的過程中,景區開發人員可以讓居民推選居民代表參加開發會議,并代表周圍居民向開發人員提出建議。同時可以在景區的各個地方設立景區意見箱,由居民和游客進行意見反饋,并由專門的人員定期負責開箱收取意見反饋信函,認真閱讀居民和游客的意見和建議,還可以設立獎金,對被景區采納的建議提出者給予一定的獎勵,以此激勵更多的居民對景區建設提出好的建議。讓景區參與不只是停留于象征性、被動性的參與模式中,通過這種獎勵的方式讓居民們達到自我激勵性的社會參與層次。
3.3.2 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服務
彝族居民對當地文化掌握得更深刻,可以讓他們做古鎮里的彝族文化向導,在古鎮的閣樓里表演彝族的對山歌,同時教授來訪的游客簡單的彝語以及彝族歌曲,向他們講述彝族的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此外,在古鎮里開設博物館,里面陳列一些彝族古飾品用具,配以彝族講解員,在博物館里可以放彝族居民拍攝的彝族風俗的影片,同時可以銷售獨具特色的彝族飾品,晚上在博物館外還可以穿上彝族服飾,跟著講解員,點燃火把,跳彝族舞,唱彝族歌。
3.3.3 加強社區居民和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
在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社區居民和社區、景區、政府部門的溝通是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程度的重要路徑。在實踐中,主要通過加強政府部門的服務來完成溝通工作。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統一規范個體經營商的經營活動。杜絕隨意開業打烊,制定嚴格的營業時間表,規范景區市場秩序,平衡商戶的利益分配,以此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景區運營。
3.3.4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來源于鄉村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在鄉村景區運營過程中,社區、居民、政府部門和旅游企業作為利益相關者,必須在利益分配機制方面達成共識,保證各方參與鄉村旅游獲取均衡的利益回報,尤其是激發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熱情。第一,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服務活動,通過經營民宿、餐廳、商店,或提供導游服務等形式,提升游客的消費體驗,實現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第二,鄉村旅游企業在招聘工作人員時,應優先考慮當地社區居民,使得當地居民享有優先就業的機會。第三,對于沒有直接參與旅游業的居民,應通過集體基金補償、收入二次分配等形式保障他們的鄉村旅游收益[5-6]。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充分協調社區居民之間、社區居民和其他群體之間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能動性,正確認識并克服鄉村旅游發展的困境,找到鄉村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切實提升鄉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
[1]何洪文.楚雄“彝人古鎮”建筑特點[J].中華民居,2011(4):20-22.
[2]郭偉,張濤,史先華.旅游景區社區參與問題及對策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2):68-69.
[3]趙小遠.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沖突及治理機制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4]王浪.民族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8.
[5]黃瑞華.朱家角古鎮旅游深度開發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6]祝曰勝.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環境提升農民幸福感:冶源街道鄉村振興發展調研[J].廣東蠶業,2020,54(8):139-140.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46
F592.7;F327
A
2095-1205(2023)01-151-03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疆綠洲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研究”(22BMZ121);國家民委青年項目“新中國新疆戍邊工作的歷史與經驗研究”(2019- GMC-009)
婁苗(1982— ),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政治心理學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