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自己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創作的科普讀物《自私的基因》中提到,自私是人類存續最普遍的特性之一,每個人都會基于個人利益需求作出行為和反應。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論調有些過于自私,如果人人都只為自己考慮,這個世界不就亂套了嗎?
近代心理學、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從結構理論揭示了人的確是惡大于善的。
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的,個體最初的組成都是源自本我,代表著人的最原始沖動,通常是不被世人所接納的想法與欲望。
從這一層面來說,人的本質的確是利己主義。如果沒有外界禮教和社會道德約束,想必世界是極其可怕的,大家可以為所欲為,不用在意外界的眼光。此時,本我得到了精神層面的釋放,卻是以傷害他人為代價的。很多人會批判人性自私,并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那份自私。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矛盾的心理組成部分,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超我即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能夠抑制本我的沖動,對自我進行監控,同時追求完善的境界。
從生物進化論來說,如果不是自私基因存在,可能今日并不會有人類存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聽上去很殘酷,但世界之所以能有今日文明,又何嘗不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因上?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自私的人其實更健康。弗洛伊德提出人性的本質是貪婪,隨著后天環境制約產生了社會道德,強化了自我道德觀念,將那些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潛意識思維埋藏到內心深處。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很辛苦,需要壓抑自己的本性,順從大流,而不能真實地展現自我。
現實里,總有一些人戴著厚重的面具做人,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肯定自我價值。他們總是不自覺地討好周圍所有人,以為這樣便可以獲得認可。但個體都是自私的。在社會互動理論中也曾強調,人在進行人際交往時都會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以最小的代價得到對方最大的利益,是人際產生的出發點。因此,我們建立任何一段親密關系都是有條件的,而非純天然的。
在一段關系中,陷得越深的人往往投入越多。付出精力和財力,卻沒有得到對等回應,便會引起不平衡感,有時難免心生怨氣。為了緩解這種不適,有的人選擇爆發出來,與對方爭吵,有的人卻選擇忍氣吞聲,以免曾經的努力付諸東流,渴望對方有一天能對等回應。
自私的確是人的天性,但因為步入現代文明社會,又多了些社會與道德的加持,于是自私帶了些許人情味。我們要學著完善自我不美好的成分,讓本我向著超我發展。只有從自我出發,先溫暖了自己,才能將余溫留給他人。只有善待了自己,尊重自己的需要,才能真正尊重他人的需要,遠離軟弱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