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軍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思源實驗學校,甘肅張掖 734000)
陶行知在《中國教育改造》一書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內容包含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其核心就是啟發學生改造社會生活的覺悟,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實踐創造能力。數學是一門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體現生活。《數學課程標準》非常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個人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本知識、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動經驗。如果數學課堂脫離生活實際,則會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晦澀難懂,因此數學教師要將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接軌,構建常態化的生活課堂,讓數學問題回歸生活,并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嘗試針對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展開探討。
初中是小學向高中教育過渡的時期,也是學生由少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重要階段。初中生的年齡一般在12-16 歲之間,這一時期學生的身體、生理和心理都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閱歷,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渴望承擔一定的責任,扮演成人的角色,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面臨的問題,并且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為學生創設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他們發現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滿足他們探索的欲望,激發他們自主探索的興趣。此外,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但是依然有賴于具體思維,其思維層次不高,具有片面性和不系統性的特點。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看待事物,只考慮那些能直接從日常生活閱歷中所建構的事物的意義。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抽象出數學問題符合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并且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閱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也包含大量的技能活動,能充分發揮思維的最大潛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門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等特點。和小學數學相比,初中數學的知識點增多,也較為復雜,增加了平面幾何知識、一次函數與二次函數、方程和不等式、統計與概率等推理性和邏輯性更強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如果教師沿用傳統、刻板的教學方式,對于這些具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點學生理解起來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久而久之就逐漸失去學習興趣。但是,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理論以現實的生活案例的形式展現出來,就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產、生活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對初中數學這門學科的改革理念是:“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將生活中的數學和教科書中的數學融合在一起,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主要是在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中重視尋找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通的切入點,旨在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數學,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其數學思維的發展,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也是如此,課堂導入精妙就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課的講解上來。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上數學課學生就興趣寥寥,提不起精神。這時,就需要教師巧妙利用課堂導入環節,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或者生活中的熱門事件來進行課前導入。例如,教學《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圖片,如鐵軌、樓梯、雙杠等,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得知,鐵軌綿延數千公里也不會相交,樓梯和雙杠永遠分于兩側,并由此聯想到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道路、山川、橋梁等,蘊含著無數的相交線和平行線,這就讓平行線的概念躍入學生的腦海,為學生進一步了解平行線和相交線的概念打下基礎。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新課程下的數學教材在編排方面在原有的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的數學教材蘊含著很多生活化的因素,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數學模型,完全是生活的寫照,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因此,數學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并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將數學知識的講解融于生活中,拉近學生于數學之間的距離,實現“生活—數學—生活”的轉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既要使用好教材,又不能過度依賴教材,在教學中要轉變“教教材”的傳統理念,根據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靈活處理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開發與設計。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這部分內容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使學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利用方程組去解決生活中多個未知數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特點進行特殊化處理,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家里用水用電的情況給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知識給出解決對策,這就充分發揮了生活化教育的優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教師不僅僅是教材的教授者和執行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在有效利用教材資源中的生活因素進行教學的基礎上,還要充分關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包括社會環境資源、校園生活中的資源、家庭生活中的資源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整合、重組和加工。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具有生活氣息,使學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要在此基礎上“跳出”教材,從日常生活中提煉材料,將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和生活中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變得抽象化、具體化,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抽象的符號堆砌,而是貼近生活、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你家我家”遇到的生活問題為例,如讓學生從函數的角度去闡釋存款利率與本息的關系,目的是讓學生感到新的概念和新的運算都來自現實的需要。
3.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心理學家皮亞杰教授指出:“兒童的認知因個人的智慧程度和社會環境不同而發生差異,只有將他們置于情境之中,將舊知識的概念模型做出調節,改變原有圖式或者構造新的圖式,以容納新的內容,以適應特定的學習情境,其認知進程才能夠順利進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避免傳統“一支粉筆、一張講桌、一塊黑板”的枯燥單調的授課模式,要善于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在我國的西周時期,在當時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記載著商高與周公一段對話,周公問:“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測量的數據是怎么得到的呢?”商高回答:“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古代將彎曲成直角的手臂上半部稱為“勾”,下半部稱為“股”,“徑隅”就是弦長,簡單地說就是“勾三股四玄五”。勾股定理是大禹治水時發現的。通過這樣的故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師再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家庭裝修時,工人為了判斷一個墻角是否是標準的直角,可以有幾種方法?假如量出墻角兩邊的墻面分別是30cm 和40cm,如何通過“勾股定理”去判定?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并通過開放式的問題情境,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4.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教師就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其中信息技術就是應用最為普遍的方法之一。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也為學生帶來了直觀的感官和情感體驗。通過視頻、圖像等形式給學生創設他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使他們通過動靜結合、聲情并茂的形式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軸對稱”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生活中軸對稱的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直觀地了解軸對稱的概念及特點,還能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美”,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除了信息技術,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身邊的實物進行教學。實物教具具有直觀形象、可操作性等特點,便于學生觀察和使用,不僅有利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一些廢舊木條訂成三角形和四邊形教具,讓學生隨意拉扯三角形和四邊形,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現代教育論也指出:“必須讓孩子動手做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格外重視教學活動的生活化,以活動來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新的認知,在“做數學”中了解數學,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數學文化活動周”活動,制作數學手抄報;還可以組織“了解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競賽,自制數學教具大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享受到數學的快樂;還可以組建“數學興趣小組”,引導學生走進社區開展社會調查,并為鄰居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和數學有關的難題。教師要將活動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通過構建良好的數學文化氛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秘,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方法。但是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多采取“題海戰術”,單調枯燥的習題難免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新課程強調:生活即課堂。在生活化視角下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作業的樣式和內容,盡可能地使作業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還能使他們通過生活體驗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例如,學完“數據分析”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統計自家近半年的生活用電情況,根據階梯電價的規定算出每月用電數量和平均電費。這樣的作業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實際,可以更好地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秉持“數學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理念,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