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方紅中學,甘肅定西 743000)
課堂是開展學科教學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打造有效的課堂是新課改下各學科在教學中都在追求的目標,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更是如此。因為在高中課程體系中信息技術學科雖然屬于學生的必修學科,但是并不屬于高考科目,一直被認為是“副科”,學生重視程度不夠。高中信息技術學習內容多,但是課時安排一般是每周僅有一課時。因此,要做好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一定要關注課堂教學實效,努力打造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對此,筆者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所謂有效課堂,從目前的教育教學研究來看,它是指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投入,如教學時間、精力付出、師生努力,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了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在知識、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獲得有效的提升,從而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也是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
從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角度來說,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筆者認為有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應該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即不僅完成了教師“教”的任務,也使學生明白了“學什么”“怎么學”“學到哪種程度”;其次,能夠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向和學習興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想學、樂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較為有效地發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再次,采用了高中生喜歡或者比較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引發了學生共鳴;最后,學生有收獲,不僅收獲了知識與技能,還切實提升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與能力。這樣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就應該是有效的教學,也是契合新課改要求的合格的課堂教學活動。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內容性、實踐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尤其強調學習內容的及時更新和實踐操作,需要教師緊跟課程改革的要求與變化,做到課堂教學的與時俱進。但是,從教師角度來說,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科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教師自己也認為本學科是“副科”,對學科教學投入的精力不足,課堂教學存在“吃老本”的現象,依然依賴舊有教學經驗開展每節課的教學活動,缺乏教學中的創新,也缺乏針對不斷變化的學情的有效調整,這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基本內涵是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與推進者,也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核心在“導”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則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即關注學生有效的、高效的參與課堂學習。而在實際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把著眼點放在教法、教學設計上,而對于學生學法的指導以及學習實效性則是關注不夠。而且教師的著眼點則是能否完成教師自身預設的教學任務,對于學生到底完成了多少教學任務、在知識與技能上有何提升則是缺乏關注,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打折扣。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所采取的方法,它既涵蓋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的方法。根據新課改強調的以生為本的教學要求,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強調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現狀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但從現狀來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普遍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講練式”教學,即教師依照教材講解知識和操作步驟、進行操作演練,然后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要求進行反復的訓練,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缺乏耐性且活潑好動的高中生來說很容易產生學習的枯燥感,一些自律性較差的學生還可能在課堂上“開小差”,偷偷進行其他非學習行為,這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強調以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能為目標,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夯實基礎。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適當增加課程的選擇性,提高課程的適應性,為學生未來的自主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打好基礎。但是在現實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全體學生“吃大鍋飯”的現象相對普遍,學優生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學困生卻依然覺得難度較大。這也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以統一進度,甚至會出現課堂教學秩序混亂的問題,無疑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備好課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它是指教師根據本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本課程的特點,再結合所面對的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設計最適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效的學習。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也是如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才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備課質量需要做好這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在思想上重視備課,消除經驗主義的教學思維,因為學情的差異性以及信息技術學習內容變化較快的特點,需要教師主動應變,而備課是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在思想上重視備課,才能夠把備課工作做好。其次,備課要全面,要把備課程標準、備教材、備學生三者緊密結合起來。課程標準是信息技術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是教師教學的指南,深度研讀課程標準能夠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明確方向;而教材是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學習的主要依據,引導學生合理的應用教材才能夠發揮其輔助學生有效學習的作用,這需要教師力爭“吃透”教材;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居于中心地位,關注學生情況,才能夠使教與學更契合,促進教學相長。再次,要切實做到“教”與“學”的統一,從教師一般的備課習慣來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法”的研究與重視是很高的,但是往往忽略對學生“學法”的引導與培養,進而影響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對此,教師一定要把教法和學法統一起來,以學定教,有效調動學生。最后,要把個體與集體結合起來。個人備課往往會存在思維或者認識上的局限性。為了更充分地準備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把個人困惑呈現出來,然后進行集體研討,認真傾聽其他教師的建議,在組內教師相互深度交流以及思維碰撞的基礎上達成最優的教學規劃,為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做好充分準備。
我國當代教育家文喆老師曾經說:“課堂是師生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教學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關鍵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中課堂教學氛圍不僅影響著師生在課堂上的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其行動與教與學的效果。所以要想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非常重要。
營造教學氛圍也是一門藝術,它雖然直接作用于學生,但教師是營造氛圍的主導因素,需要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優秀的人格、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和調動學生。具體來說,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首先,用“師愛”賦予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動力,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學習本課程的價值,也要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及時予以肯定或鼓勵,特別是當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地幫助學生按照教材要求正確進行操作;當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一定不吝贊譽,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感會增強,其內在潛能更易被激發。其次,用富有特色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生因為受學業壓力的影響,其對非高考科目重視程度不夠,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是單純地講教材甚至“念課本”,學生很快就會產生枯燥感,進而專注度下降。教師的教學語言和體態是課堂教學中傳遞知識最直接的媒介,教師一定要利用好其對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在教學語言方面既要保證語言的準確性、知識性,還要重視其表達的藝術性。教師的語言要有節奏,在抑揚頓挫中不失幽默與通俗易懂,使學生性質盎然。結合信息技術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的特點,教師可以適當列舉一些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實例。如在進行“制作網站”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按照網站的分類,結合高中生的興趣愛好如音樂、體育等方面進行講解,對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倍感有趣。教師的肢體語言在課堂教學中也非常重要,信息技術教師要運用好眼神、手勢和表情對學生注意力的引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次,重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往往會因為教師而更喜歡這門學科以及其課堂教學,所以信息技術教師也要多走進學生,多親近和了解學生,發自內心的關心、關注每一名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這也是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有效手段,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助力。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從課堂教學實際效果來看,教師單純地進行講授不僅會使學生感覺學習單調,還會使學生被動學習,其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法得到真正發揮。新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對教師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信息技術教學要以學生的已有知識、技能和經驗為起點,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系統設計學習活動,為學生創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據此,教師可以從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出發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調動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任務驅動法。為了使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主動參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習任務”的形式要求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其環節包括提出任務、分析任務、解決任務、完成任務、教師檢查五個部分。例如在進行“圖文混排”教學時,教師在進行操作方法講授后可直接給學生呈現需要完成的任務,學生躍躍欲試,其思維會被有效調動,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任務中去,很容易達成教學目標。
2.學生展示法。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積累,他們好勝心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也往往會出現綜合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這時教師就可以多給學生展示、講解的機會,讓學生去影響、帶動學生,甚至可以讓一些學生來擔任“小老師”,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3.小組合作法。雖然我國的社會信息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但是學生信息化技能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一些學生因為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在信息技術素養方面差異較為明顯。為了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教師可以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以優帶弱,促進學生的整體提升。
4.開展分層教學。為了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分層教學,在進行基礎性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前提下,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助餐”式學習內容。例如,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供學生自主選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收獲。
在新課改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需要教師既要準備好自己如何教,還要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想做到這些,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掌控力也是非常關鍵的。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教學經驗的積累,保證常規的落實。如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遵守紀律、規范操作,嚴禁學生出現違規違紀行為;要重視課堂教學做中的生成,并且善于利用好學生的課堂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的拓展與延伸。
教師要做到這些,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專業上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多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經常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在業務能力上也要注意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用個人魅力帶動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新課改下的中學教學中,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之一,尤其是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立足于課堂這一“主陣地”,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從學情出發,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活”起來,煥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