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瑛
科教興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國家興。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之一,直接關乎教育的成功。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已占據了陜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目前陜西高職院校教師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還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的需要。高職院校教師薪酬制度在吸引優秀教師方面尚待優化。開展陜西高職教育教師激勵政策研究,對于促進教師隊伍素質提升以及職業教育不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根本在于教師。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根本上都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唯有把教師政策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優先規劃、優先支持、優先保障、加快振興,才能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國家公辦高職學院目前劃分為事業單位。國務院《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第七章“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的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事業單位工資制度”。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要求,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強高等職業院校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職業教育向高質量發展,教育部、財政部決定聯合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 年),著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技能、充滿活力的高職教師隊伍。
陜西省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排名14,屬于中等水平。一般情況下,機關事業單位薪酬必然受經濟水平的影響。目前,高職院校劃歸省教育廳。多年以來,為了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省教育廳參照公務員薪酬管理模式出臺了一系列教師工資改革舉措,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高校教師薪酬體系。從平均薪資來看,高校教師工資在當地屬于中上水平。但是,問題主要在于績效考核尚不完善,“大鍋飯”現象突出,行政人員冗員多效率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探索有效的教師激勵措施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教育行業歷來受國家和社會的重視程度高。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教育撥款逐年增加。而且,多途徑的經費來源比如校企合作、民營資本、社會捐資等,會帶來院校之間的不平衡,從而促進公平競爭,涌現出一批高水平的高職學院。2019 年1 月24 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將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聯合實施,簡稱“雙高計劃”。同年4 月1 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同年4 月4 日,全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并指出:著力培育發展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品牌專業。
校方與教師的關系屬于勞資雙方關系范疇。學校通常采用績效考核的方法激勵教師,其他諸如先進表彰、職務職稱晉升也是有效的激勵手段。考核依據人社部相關文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暫行規定》,考核主要從德、勤、能、績四方面開展。但是由于教師工作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如此寬泛的模糊考核,不具備細則,操作性差,難以真正評級。
2006 年11 月3 日,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啟動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2010 年11 月23 日,教育部和財政部再次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基礎上,新增了100 所左右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旨在繼續推進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至此,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共計200 所。在高職示范院校建設時期,高職學院在加強辦學實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加辦學效益和輻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較大提高。示范建設完成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內,國家沒有新的專項投入,因此對于高職教育引導激勵的力度有所減弱。國家雙高計劃推行以來,高職猶如久旱逢甘霖,又一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如今的目標更高,教師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地研究高職教育教師激勵政策。
省教育廳管轄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中職學校、普高、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縱觀歷年來的教學評價和教師評價,重研究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是一個突出問題。在高校教師的評價實踐中,主持課題、發表學術論文和獲得的獎勵榮譽仍然是評價的主要指標,甚至有時與教師的績效直接掛鉤。不切實際的評價辦法直接影響教師的發展方向。近年來一直探討改革職稱評定辦法,比如,鼓勵教師開發精品課程,鼓勵職業院校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職業院校將迎來新的改革舉措,從而吸引真正有技能、理論扎實的雙師型人才。
教師屬于教育行業。教育行業在過去中國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主要是課堂教學為主。從前的技能人才都是師帶徒帶出來的。現代高職教育是引入師徒傳教模式的新型教育。因此,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既教書又育人、既傳授理論知識又教會實踐技能。對于教師的評價,就不同于一般職位的評價。專業發展和職業道德,是與教師評價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因此,現階段教師激勵機制必須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
高職院校的發展歷經坎坷,成就輝煌。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先后經歷了從中等專業學校、職工大學等向高職的轉型。通過結構調整、規模發展、內涵發展到如今,辦學條件極大改善,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人才培養能力大幅度提高。
以某高職學院為例,學院依據“適應產業結構,立足區域經濟,瞄準崗位需求,強化技能培養”的專業建設思路,在專業數量與學校規模相適應的前提下,不斷拓展新的專業領域,優化專業門類,經過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根據辦學狀況(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就業狀況等)基本數據庫,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專業結構和專業發展方向進行調整,在專業設置、管理和發展方面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該院始終秉承“以德為先、崇尚技術、培訓名師、打造團隊”的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建設,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質,走出了一條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師資隊伍建設之路,為學院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既是教師的管理方,又是教師的發展平臺。校方也在不斷改進評價體系以及工作激勵措施,從最初的物質刺激逐漸發展為依靠事業發展的吸引力。比如,某學院設立教師專項工作室,筑巢引鳳。專項工作室旨在建立創新的工作平臺,引導和鼓勵教師利用學院實踐教學資源服務于企業生產、與企業協同研發并進行應用技術成果的轉化;跟蹤行業企業技術發展前沿,與企業共同開發實踐教學項目,共同研發新產品,探索校企合作新機制。通過專項工作室運行,達到培養團隊,提升教師科研實踐能力,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進而服務專業發展,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全面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
以陜西某高職院校為例,其教師激勵政策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物質激勵。按勞分配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法則。合理的薪酬是對教師工作的肯定,是對勞動者的尊重。績效考核方案比較復雜,按照教學、科研、其他任務,三項分別占比為4 ∶2 ∶1。同時,實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教學工作量細化,根據不同的課程、學生人數、是否新課等評定不同的系數。科研工作根據論文、著作嚴格評定。
2.精神激勵。相比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是高層次的激勵。人生需要物質享受,也需要精神享受。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精神境界有更加高尚的追求。
3.制度激勵。實行課時津貼制度,專業教師按照課程量計算,行政人員兼課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課時津貼,建立按勞取酬的薪酬制度。建立動態的職稱評定制度,對于各類技術職稱人員每年考核,能上能下。完善各項考評制度,改變過去任由領導評價的方式為現在的專家評分、教師代表評分、學生代表評分、領導評分的綜合打分制度。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高職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技能,必須不斷接受新的培訓,包括校內培訓、校外培訓以及企業培訓。
4.環境激勵。環境造就人,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不僅有利于師生的身心健康,也利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院常年致力于打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環境,通過在宣傳欄公布優秀教師的事跡、校園廣播電臺宣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舉辦模范人物報告會等形式,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
1.制定相關政策,引進更高層次人才。高職院校屬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科研是其職能之一。高層次人才具有研究的經驗,通過撰寫出較高質量的論文、申請發明專利、出版專著、提供技術服務等,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的科研實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專任教師成為中堅力量,能夠率領專任教師團隊,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對學校科技創新起到支撐作用,真正為高職院校從服務產業發展向引領產業發展奠定理論及實踐基礎。
2.探索崗位分類,設計考核指標體系。將教師分為教學主體型、實訓教學型、科研主體型三類,根據不同類型承擔不同比例的教學運行工作、科研工作、實訓工作。明確不同類型人才在考核周期內的量化指標,比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專業及課程建設要求、教研教改項目要求、課題成果要求、論文著作要求等。
3.營造公平環境,推動內部治理改革。教師之間干好干壞一個樣,行政及教輔人員人浮于事甚至薪酬待遇更好,造成一線教師想方設法進入行政崗位,高層次人才產生不公平感而紛紛流失。制定與高職院校發展相吻合的人事準則、規范并監督績效薪酬體系迫在眉睫。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襲。本課題對新形勢下高職教師的激勵機制進行研究,通過總結有效的激勵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師的智慧和熱情,提高教師工作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為陜西經濟的發展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