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何露 來夢婕
浙江大學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近年來,受大環境影響升學通道受多維度因素擠壓,本科生的境外升學情況有較為明顯的變化。出國境留學人數呈現下降趨勢,根據《(2020-2021)中國留學發展報告》[1]反映,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人數從2009-2010 年的29.9%下跌至2019-2020 學年的0.8%,迫使原計劃出國留學的學生改變規劃進入“考研大軍”,而國內考研競爭日趨激烈。據統計,考研人數從2021 年的377 萬人到2022 年的457 萬人,僅僅一年的時間,實現了80 萬人次的增長。考研錄取分數線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大量專業上漲超過15 分。本科生的升學質量對“雙一流”高校來說關系到本科生的培養質量。研究型高校本科生升學讀研成為我國在世界人才培養競爭中的重要環節。[2]
筆者通過對所在高校近三年就業質量報告數據分析,本科生總體深造比例總體保持穩定,呈現出境外深造總體比例逐年下降,境內升學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人文社科各專業近三屆本科生總體深造率呈現基本穩定狀態,平均深造率為56.64%;其中,平均境內深造率為35.35%,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平均境外深造率為15.58%,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面向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統計,人文社科專業近三屆考研錄取人數占境內外深造總人數的17.06%,低于全校均值3.56%。
客觀原因致使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延續更長時間,未來“慢就業”模式很可能常態化。在“慢就業”群體中,“二戰”考研的學生逐漸群體化,“二戰”后續的成功率值得關注。數據統計表明,2022 年成功“上岸”的考生中,有一半人是“二戰”考生。麥可思研究院的《2022 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中提到,2021 屆本科畢業生中準備“二戰”即第二次考研的比例達到4.9%,較前兩屆同期(2019屆3.4%,2020屆4.3%)有所上升。[3]根據面向人文社科各專業就業工作老師的調查,近三屆人文社科各專業參加“二戰”人數逐年增加,每年平均增幅約為6%,在考研失敗學生中約有48%的表示計劃“二戰”。
1.保研比率固定,“競爭內卷化”。受到國際局勢和客觀因素影響,原計劃留學同學躋身保研和考研大軍,從人數上加劇了國內深造的競爭程度。海子奕(2022)等通過對“雙一流”高校大學生保研歷程的個案研究提出,保研中的內卷生態具體表現為“搶好分”、拼籌碼和競爭性攀比。績效主義取向的積分式保研規則促成褒獎與貶抑效應,加劇了個體的自我剝削,極易將學生引向精神世界的“空心化”,鑄造“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內卷型”人格。[4]
2.考研難度遞增,“上岸太艱難”。近五年,全國考研人數由200 萬增長至457 萬,年增長率接近20%,而一流大學研究生招生量基本穩定或微幅上漲,部分一流大學出現縮招。2022 年學碩、專碩各專業分數線普遍上漲,人文社科國家線平均上漲3.59%。在跨專業考生中,2021 年有26.4%的考生為理科轉文科。對于人文社科專業來說,考體制內工作對學歷有較高要求;如律所、部分中小學明確要求研究生學歷,碩士成為入場門檻,加劇了考研競爭。“考研熱”集中表現在人文社科專業報考人數多,即便是在理工科高校,很多人文社科專業的考生也占據多數。[5]
3.調劑渠道有限,“系統謀劃弱”。隨著研究生考試報考規模的擴大,調劑錄取在碩士研究生招生錄取中的作用也日漸突出。通過調劑被其他招生單位錄取,未被第一志愿報考單位錄取的考試,可以通過調劑被其他招生單位錄取,實現資源流動和有效配置。[6]人文社科專業就業老師反映,考研調劑的渠道較為有限,與理工科學院有對口的科研單位相比,沒有相關渠道的優勢;在對學生推薦調劑信息的時候,也存在“一頭熱”的現象,學生對高校的不愿意逆序,造成一部分學生流入“二戰”群體。
4.出國留學受阻,“出口轉內銷”。近三年,本科生境外留學比例從2019 屆的21.74%下降至2021 屆的13.8%,呈逐年下降趨勢。客觀因素影響使一些有深造意愿的學生將境外留學計劃改為境內深造。隨著國內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數量的增加,“在地國際化”成為大學生在國內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可選路徑。[7]
5.升學戰線拉長,“二戰”群體化。近年來,學生就業預期有所調整,且家長全力支持二戰的較多,認為二戰考研是高考后改變學生命運、增強求職競爭力的重要機會。原本可能會流入就業市場的學生加入“考研大軍”。對于應屆生兩年內未就業享受應屆生身份待遇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應屆生身份的“珍視”,陷入延遲畢業、暫緩就業的誤區。
1.培養方案不夠完善。專業培養方案中有一些專業課、專業實習放在大四修,從而使得保研資格有很大不確定性,40%的同學就要投入大量精力防止被追趕,以及努力追趕優秀同學的保研競爭中。學生考研備考啟動較晚,導致考研備考準備不充分,精力相對不夠集中。
2.學業指導不夠充足。學生的科研能力不足,考研應考能力相對薄弱,前期缺乏指導而導致專業課復習內容與考試內容有偏差和面試分數偏低。在考研幫扶手段上也受到一定制約,普遍是在信息提供、經驗分享和心理疏導方面提供支持,創新性和有效性不足。
透過橙色的落地玻璃,我看到燈光里那只雪白的波斯貓靜靜地臥在女人前面的琴架上。女人挺直著腰身,頭微微地朝前傾著。我想,女人該有一雙修長靈活的手,她纖巧的十指是如何在黑白琴鍵上行云流水般跳躍彈奏著。每天傍晚那段時光,我都禁不住陶醉在自己的遐想中,一遍又一遍沉靜在那無比舒緩動聽的樂曲里不能自拔。
3.生涯規劃不夠早。在國內外升學競爭越來越激烈形勢下,未能及早規劃、及早準備,將導致最終深造成功率不高。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就業規劃和籌備意識不足,沒有很好地結合就業長遠規劃,缺乏就業備選方案和豐富扎實的實習經歷。
1.推免工作流程有待優化。推免工作啟動較晚,前期學生就只能根據往年來推算保研的概率,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學生需要同時多手準備,削弱了精力和降低了成功率。有學院反映,教學部門與學工部門在推免成績測算、推免面試環節協同不及時,可能出現推免名額未充分使用情況。
2.考研的有效空間資源不足。根據學生反映,考研空間資源不足,與理工科相比考研自習室數量有限,與考研成功的學長學姐缺乏有效聯系,學校、學院層面舉辦考研分享會等交流活動較少。人文社科學專業與理工科專業相比,在科研助理崗位的開設方面不具有優勢。
3.就業育人共同體有待構建。出口導向意識還需進一步落實到專業設置、培養方案制定、教師教學等育人全過程,在體制機制上,就業出口與招生、培養等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象,招生培養就業的有效閉環仍需完善,就業對招生、教育教學反饋作用的發揮還有待提升。
1.將推進本科學生升學納入學院工作重點。深入推進“一把手”工程,在學院黨政聯席會等定期深入分析學院畢業生升學情況,根據院系實際制定推進本科生高質量升學工作辦法,做到行動有章法、任務可分解、指標可量化。
2.將推進本科學生升學作為學科建設著力點。推進人文、社科學科與理工醫等學科,特別是信息技術學科的交叉融合;以人才培養和學術科研為抓手,提高學院和學科國際影響力,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學術文化交流合作,提高學生培養的認可度,完善與世界一流大學建立優秀本科生交換和聯合培養制度。積極拓展境外實習實踐交流機會,全面提升本科生的國際視野。
3.將推進本科生升學工作立體網格化。持續健全輔導員、專業(學科)負責人、班主任齊抓共管機制,織密“聯絡網”,持續開展咨詢、幫扶、分享活動。進一步修訂完善本科生導師制辦法,發揮全院教師在指導學生生涯規劃、學術積累等方面的作用,強化導師指導本科生升學深造職責。
2.根據學段做好升學規劃引導。低年級階段,根據成績排名及規劃雛形,幫助學生逐步明確升學目標,繪就生涯畫像。高年級階段,從備考規劃經驗分享、專項課程備考技巧等開展一系列分層分類指導。開展經驗交流分享會及個體咨詢,幫助學生制定更具體細致的復習計劃。
3.根據學業定制個性化督學方案。校院兩級組織學風建設工作小組,深入班級、寢室,有效提高學生規范意識。實時掌握、分析成績將學生分組,聯動思政、教學采取抓兩頭提中間的學生督學管理辦法,提高升學競爭力。同時引導學生轉變升學觀念,擴大擇校范圍,從專業興趣出發,選擇適合自身的學校。
1.多措并舉拓展升學渠道。院長書記帶頭聯系,積極與專業對口的科研院所和用人單位聯系,通過暑期走訪、校企校地合作等方式,與專業科學對口單位建立合作關系,促進學生境內深造選擇多元化,拓展各類升學渠道。利用多媒體平臺等整理發布升學信息,搭建暢通的信息渠道。針對學生需求,開辟專門的自習教室、研學空間、面試艙等,為學生升學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2.科研訓練激發升學動力。引導本科生樹立升學志向,多學院開展本科生論文報告會、深化學年論文制度、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等,磨礪學生學術能力和水平,提高升學競爭力。增強學生學科認同,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科研興趣,提升升學熱情。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力量,通過制定相關獎勵辦法,把升學質量作為教師參評的重要考察指標,加強教師對學生的升學引領。
3.匯聚資源加強考后關懷。調動院系學術帶頭人、專業教師力量,整合現有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資源建立升學資源庫,為調劑學生升學渠道提供支撐。設立升學學生臺賬,根據考研時間節點針對性開展談心談話,加強思想動態追蹤,對于考研失利學生及時做好心理疏導,積極提供就業信息及求職指導。
1.聯合教師力量組建學業幫扶隊伍。統籌做好學生學業指導規劃,充分調動師生聯動力量,結合現有育人隊伍,探索“雙班主任”育人新模式,通過學術導師、專業課教師、德育導師、班主任等積極參與本科生學業指導工作,推進教師隊伍參與學生理想信念引領、學術科研指導和學業生涯規劃等環節,為學生學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促進作用。
2.整合朋輩隊伍搭建升學專項平臺。鼓勵班級活動與升學深造相結合,鼓勵專業內保研學生與低年級班級開展網格化結對活動,以開設線上答疑群、線下開放日等形式,推進學業答疑和分享。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組織編寫學生升學深造指南并搭建開源共享的線上升學經驗交流平臺。
3.全程跟蹤做好升學氛圍營造。設立校院兩級境內升學及境外深造資源專項計劃,加強備考氛圍營造及備考硬性條件支持,優化學習環境。加強關鍵節點專項幫扶,在夏令營、推免接收、考研筆試、考研面試等關鍵節點對意向升學學生進行專項幫扶。積極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強化科研素養,匯聚專家教授力量,助力學生準備簡歷、推薦信等,提升境外升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