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芹
貴州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20 世紀80 年代,我國開始推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如何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實現自我發展成為高校的研究重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轉型發展的突破口。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與美德等積極品質,利用發掘個體自身力量來塑造積極的品質,讓個體能夠和諧自主地發展[1]。這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構建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熱議的公共話題,加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尤為重要[2]。積極心理學為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突破口。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重大:從理論上來看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從現實意義來看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切實幫助高校提升心育質量,為大學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首先,高校是為國家輸送高質量人才的主要場所,承擔著培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夠有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育質量,以積極的心理狀態去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壓力,為社會的長期和諧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其次,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更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對大學生的人生規劃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對社會的輻射和導向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社會范圍內引發高度關注,能夠帶動更多民眾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最后,大學生是我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力量,更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綜合素養關乎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族的希望。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的效果,更能夠傳遞給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致力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首先,豐富理論體系。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通過新的理念來詮釋心理健康教育,即倡導以積極的心理態度來激發個體的內在動力,使大學生體驗積極的情緒,塑造健全的人格。這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有利于體系的拓展和內容的豐富。其次,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新時代環境下各種思想認知不斷碰撞,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受到沖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自信心、創新能力、自我認知意識以及環境適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強大的心理素養成為大學生取得成功、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對大學生進行心育能夠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最后,滿足大學生的發展需求。良好的心理素養能夠為大學生的知識獲取提供愉悅的情感體驗和態度,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高校將積極心理學作為新視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挖掘大學生的潛力、實現健康發展具有現實價值。
首先,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培育大學生的健全心理素質。通過積極心理學對他們的潛力進行挖掘,讓人格尚未成熟的大學生能夠擁有積極的人格特征,更好地接受自我,完善自我,學會團隊協作,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樹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積極心理學指出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轉變個體的心理狀態,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實踐活動的自覺參與度,通過愉悅的感受來保持長期的心理健康狀態。從積極心理學理念出發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在教育教學環境和氛圍上發力,個體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3]。從而提升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幸福指數。
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實際性的成果。但在具體推進中依然存在師資力量和數量不足、理論與實踐不契合、教育管理不規范、家社支撐力度不夠等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進行反思。
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處于摸索階段,職業空間還在構建當中,大部分人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有偏差。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我國高校來說屬于較為新的課題,學科體系的構建不足,教育教學的效果有限。理論體系和實踐工作有出入,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培育存在很多現實難題,影響了師資隊伍的質量。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組織形式基本上是專兼結合的方式,專業人員的比例本就不足,而師資力量的培訓體系和機制又不能保持持續性和連貫性,在職的繼續教育不連貫,加劇了師資質量、數量不合理問題。
首先,受傳統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多放在理論層面,實踐內容缺乏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出現空洞化、過于專業化的傾向,學生無法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密切聯系,喪失了學習興趣和動力。其次,心理健康教師實踐方面較缺乏,實踐教學的不足造成教師在課程教授中或者校內心理健康活動的籌備中對實踐內容的考慮較為欠缺,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融合起來。最后,心理健康課程具備普適性,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重點應該是所有的大學生,工作開展的重點應該在于預防而非單純的治理,嚴重影響了心育效果。
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統性工程。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學時不夠,造成知識結構的不完整性。課程中所涉及的問題和部分學生的實際需求沒有關聯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流于形式。其次,教學考核不科學。對于教師考核是為了改善教育教學效果促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升,但當前考核的體制機制不科學,存在重教師理論知識,輕實踐活動組織能力的狀況,特別是在心理咨詢服務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方面不足。最后,教學評價不完善。傳統教學評價模式的單一、守舊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掌握。當前社會經濟變化發展對大學生的影響異常復雜,受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影響的教學評價以理論考核和課堂到課率為參照,不能全面考核學生真實的掌握情況,對于教學改革無法提供真實的數據反饋,影響到本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進度。
首先,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特殊的影響,但當前針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在家庭教育中涉及較少,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內沒有好的教育基礎,很多家長不具備相關知識,不能提供給孩子有效的引導與幫助。其次,改革開放帶來了我國社會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的同時也造成唯經濟論的社會風氣,加上網絡信息技術帶來了思想形態的沖突。網絡媒介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形形色色,但是其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各種輿論真假難辨,給大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最后,長期以來心理健康作為專業課程由高校承擔全部的責任,由心理健康課程教師來承擔課程的講授和課后的心理咨詢服務等工作,這種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達不到預期。這與積極心理理念倡導的環境體驗相矛盾,家、校、社會應該構建聯合支撐體系,營造出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健康環境。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依然處于發展階段,傳統意義上的心理學無法解決很多時代變化帶來的新問題,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真實訴求,因此以積極心理學為視角,它非常注重人潛能的發揮,把促進人的健康成長,激發與培養人的積極情緒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4]。從觀念的轉變、師資理論的提升、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聯合育人環境的改善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構建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主體的參與性,為提升心育教學水平注入新鮮血液,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首先,高校頂層設計要主動轉變心育觀念,認識到心育對于實現高校育人目標的重大推動力,要做好本校人才培育的頂層設計;在心理工作室的配置上高度關注運用大數據對大學生進行線上跟蹤服務,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本教育中的重要定位。其次,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密切聯系,將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融入其他學科當中,打造獨具校本特色的課程群。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但大學生個體的心理狀況有差異,所以高校在理論課程以及實際活動的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提供中要樹立服務理念,改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以發現和診治為中心的模式,加強心育工作的主動性,搭建不同的溝通交流渠道,立足大學生群體的行為習慣和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展開工作,全面提升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要在專業化問題上設下入職門檻,盡可能招納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在數量上嚴重不足的現實,高校應立足院校的實際情況發展專兼結合的特色模式,在輔導員、校醫、管理人員、就業服務人員中發展一批兼職教師,廣泛邀請業內心理咨詢師積極加入心育工作,打造一支專業隊伍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的心理輔導服務。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和學科的獨特性對師資力量的要求高,高校要促進師資培訓制度常規化,拓寬培育范圍,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廣泛的支持。最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面對網絡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豐富信息卻魚龍混雜的現象,高校心育教師要努力提升互聯網信息技術,保障具備線上心理服務的基本能力,要實時關注校園網等大學生熟悉的網站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升心理干預服務效果。
首先,積極心理學強調通過積極情緒體驗來提升個體的心理適應性。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加大研究力度,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來激發大學生的興趣,挖掘內在潛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編排,將與大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案例作為重點引入教材當中,融入多種元素提升教材的實用性。其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圍繞實踐展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實踐能力,在教學方法的豐富上下功夫,改變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傳統活動模式,開發更多貼合學生實際需求和能夠激發大學生參與積極性的特色活動,使學生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提升自我認同感。
首先,積極心理學調動所有力量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和學校是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因此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倡導下,建立家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溝通渠道,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保障家校教育的連續性,有利于及時發現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給予事前干預。其次,網絡時代背景下社會環境對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力大,網絡媒介是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能量,應充分發揮其廣泛的輿論引導作用,搭建專業的心理健康網絡平臺,傳遞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和正確保持良好心態的方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幫助。最后,教育需要各方面力量聯合行動,互聯網將家庭、學校、社會緊密聯合在一起,三方的聯動共建提供了便捷途徑。因此高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加大與家庭力量、社會力量的聯合,讓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營造積極的育人環境。
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現實價值。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配套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融合與梳理,不斷提供自身的心理認知,將調動大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視為提升高校心育工作的突破口。此外,以高校為中心,聯合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積極營造心理學文化環境,也是提升心理學教育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