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張明濤,楊智濤,張柏榮,韻向東,2*
(1.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骨科,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省骨關節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30)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關節盂小而淺,其面積僅占肱骨頭面積的30%,同時關節囊韌帶松弛薄弱使得肩關節缺乏穩定性,因此肩關節是全身最容易脫位的關節。據統計[1],肩關節脫位在人群中的總體發生率達1.7%,占全身脫位的50%,其中前側脫位高達90%。由于無法較好的恢復其動力性及骨性約束,使得發生再脫位率達20%~40%[2]。長期反復脫位易導致盂唇關節囊復合體損傷(Bankart損傷),甚至關節盂骨缺損,肩關節在輕微的外力下或日常生活中即可發生脫位,稱之為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是運動醫學領域的一個難題,主要是由于長期反復脫位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盂骨缺損,所以如何更好地修復損傷的關節盂成為了目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近些年來,隨著關節鏡技術和手術技術的迅速發展,伴關節盂骨缺損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已經成為目前的主流治療方式,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3]。目前國內外學者根據關節盂缺損程度將手術方式分為以Bankart手術為代表的Non-Latarjet術和以Latarjet為代表的骨性手術兩大類,但是臨床上對伴關節盂骨缺損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案尚無統一標準。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從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機制、軟組織手術與骨性手術的適應證、臨床效果及優缺點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
主要檢索數據庫: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數據庫。中文檢索詞:“復發性肩關節脫位”、“肩關節不穩”、“盂骨缺損”、“關節鏡手術”。英文檢索詞:“recurrent shoulder dislocation”、“shoulder instability”、“glenoid defect”、“arthroscopic surgery”。
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是骨性結構異常、軟組織損傷及周圍肌肉功能不全等多種致病因素綜合作用而導致的肩關節疾病。正常肩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動力性結構和靜態結構兩者共同維持。動力性結構包括肩袖肌群、三角肌和肱二頭肌;靜態結構包括盂唇、關節囊、軟組織及盂肱韌帶[4]。其中盂唇是最重要的靜態穩定結構之一,它加寬、加深關節盂,可以起到緩沖、擴大包容、增加穩定性的作用。前下盂唇、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合稱盂唇關節囊韌帶復合體,對于防止肩關節過度外旋、維持肩關節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5],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易導致前下盂唇損傷(Bankart損傷),同時還會造成盂肱下韌帶在附著點處分離、前方關節囊松弛或破裂。此外肱骨頭與前下方關節盂反復撞擊易導致關節盂骨缺損(骨性Bankart損傷)。Piasecki等[6]研究發現當關節盂骨缺損量大于前緣的25%~30%時,關節盂的正常梨形關節面變為倒置梨形,盂肱關節運動發生變化,易導致脫位復發。一部分患者肩關節脫位時肩胛盂前下方與肱骨頭后上方相撞擊,導致肱骨頭后側部分壓縮性骨折,稱之為Hill-Sachs損傷,這些患者往往合并有骨性盂唇缺損[7]。由此可見,Bankart損傷及Hill-Sachs損傷是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病理改變。保守治療盡管通過復位操作可恢復肱骨頭和肩胛盂的對合狀態,但肩關節脫位所造成的骨缺損并沒有得到修復。當再次發生肩關節脫位時,盂骨缺損進一步加重,極大影響肩關節的穩定性。如何更好地手術修復脫位造成的結構性損傷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
軟組織修復手術是最早應用于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術式,也是一種解剖性修復方式。Bankart修復術是軟組織手術的代表,隨后又出現了關節鏡下Remplissage術及關節鏡下肩胛下肌強化縫合術等[8-9]。
3.1 Bankart修復術 Bankart修復術是最早用于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術式,其手術原理是利用可吸收螺釘或帶線錨釘等重建盂唇關節囊韌帶復合體,防止肱骨頭從前下再次脫出,從而恢復肩關節的穩定性。由于肱骨頭反復撞擊關節盂,盂骨缺損常與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相伴行。眾多學者[10-11]研究表明對于關節盂缺損<20%~25%的人群,Bankart修補術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但是另外有學者對關節盂缺損臨界值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研究表明關節盂骨缺損閾值低于<20%~25%,在高水平運動員中當骨缺損超過13.5%時Bankart修復術的治療效果明顯下降[12]。隨著對肩關節生物力學的不斷研究,運用Bankart修補術治療關節盂缺損的臨界值逐步降低。
Bankart修復術作為一種肩關節解剖性重建術式,通過修復肩關節前側軟組織盡可能恢復盂肱關節的原始解剖結構,手術操作簡單易行,便于年輕醫師學習掌握。但是對于關節盂缺損較大的患者,該術式術后復發率較高[13]。一項納入182例中青年患者的長期隨訪研究發現,Bankart修復術術后復發率超過一半,對于這些患者推薦采用骨性手術[14],單純的Bankart修復術常導致手術失敗,后期需要翻修。Bankart修復過程中只能單純地對前下關節囊進行單排點式修補,此修復方式多為單線接觸,當肱骨頭撞擊力量較大時易導致錨釘及關節囊的撕脫,達不到預期治療效果。
筆者認為,客觀評估患者盂骨缺損的程度是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關鍵,過去所定義的Bankart修復術的骨缺損臨界值并非一成不變,術者應綜合分析患者骨缺損、運動需求及復發風險,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3.2 Remplissage術 關節鏡下Remplissage術是Wolf等[8]于2004年首次報道用于治療Hill-Sachs損傷,是指將岡下肌及后方關節囊止點縫合填充至肱骨頭缺損處,結果發現術后療效較為滿意。很多研究[15-16]證實當肱骨頭軟骨缺損>20%時行軟組織填充(Remplissage手術)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該術式尤其適用于Hill-Sachs損傷,臨床上Hill-Sachs損傷患者通常伴有Bankart損傷,因此Remplissage術同時行Bankart修復術是必要的。邢基斯等[17]運用關節鏡下Bankart修復術聯合Remplissage填塞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合并Hill-Sachs缺損的患者,術后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且術后療效滿意,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現感染、關節腔積血及再脫位等臨床并發癥。
總體而言,Remplissage術手術過程時間短、操作相對簡單、耗材成本低,并且關節鏡下手術還具備創口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是岡下肌的移位使患者外旋功能減弱,因此術前對患者肩關節進行影像學的全面分析尤為重要。
3.3 肩胛下肌強化縫合術 肩胛下肌是肩關節穩定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患者通常伴有肩胛下肌腱的松弛。肩胛下肌強化縫合術即前下關節囊修復后,將肩胛下肌腱的上1/3固定于前下盂唇,顯著加強前側穩定結構。Boileau等[18]研究發現在前下關節囊盂唇復合體損傷情況下,肩關節外展和外旋運動導致肩胛下肌腱向上移位,發生肩關節前脫位。由此可見,將肩胛下肌緊縮固定對于防止肩關節脫位顯得格外重要。肩胛下肌強化縫合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機制為:(1)將肩胛下肌上1/3緊縮固定至關節盂前側,加強了前方穩定結構,從而對肱骨頭起到阻擋作用;(2)吊帶的作用,有研究報道[19]Latarjet術后聯合腱的吊帶作用在肩關節前外側提供的穩定性高達76%,由此可見吊帶作用是主要的穩定機制。肩胛下肌強化縫合術術后肩胛下肌及聯合腱產生的吊帶作用正是引用了Latarjet術的這一優點。
筆者認為,對于伴有關節盂缺損<25%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中青年患者,肩胛下肌強化縫合術可以達到預期療效,但是臨床上對于肩胛下肌強化縫合術長期隨訪研究較少,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其長期效果。
4.1 Bristow-Latarjet術 Bristow-Latarjet術是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骨性手術的代表,分為Bristow術和Latarjet術,因二者機制相似,統稱為Bristow-Latarjet術。共同原理是截下部分喙突,將帶著聯合腱的部分喙突穿過前側肩胛下肌下1/3縫合至前下關節盂上,又稱為喙突轉移術。Bristow-Latarjet手術治療肩關節復發性脫位的機制為:(1)固定在關節盂前下緣的聯合腱可起到動力性阻擋作用,使患者做脫位動作時產生對抗力,即吊帶(Sling)作用;(2)移植后的喙突骨塊具有骨性機械阻擋作用;(3)重建前側關節囊的止點從而起到穩定作用[20]。Vagstad等[21]對尸體行肩關節生物力學測試,發現與Bankart修復術相比,起吊帶作用的肌腱移植術維持了更好的肩關節穩定性。此外,另有學者發現當肩關節不穩伴有輕微的關節盂缺損時,吊帶作用的存在不需要骨塊阻擋效應來恢復肩關節的穩定性[22],這也說明吊帶作用是Latarjet手術的主要穩定機制。
對于伴有肩關節盂骨缺損>25%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中青年患者,Bristow-Latarjet術較為適用,因為軟組織修復術后復發率高,無法滿足患者的運動需求,而Bristow-Latarjet術后肩關節穩定性更高。Agarwalla等[23]的一項系統評價分析了89例接受Bristow-Latarjet術的患者,98%的患者術后3個月恢復工作,另有學者[24]對36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對比研究,發現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Bankart修復術的肩關節功能逐漸下降,而Bristow-Latarjet術保持相對穩定,兩種術式術后功能結局差異明顯。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Bristow術和Latarjet術的優劣仍存在爭議,Garcia等[25]納入了63項臨床研究的系統評價顯示,兩種術式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Bristow術式在術后功能評分、術后肩關節穩定性等數據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其他臨床結果沒有明顯差異。但是長期隨訪研究表明,Bristow-Latarjet術存在較多并發癥,包括骨塊移位吸收、螺釘松動外露、骨關節炎等,需要再次翻修治療[26-27]。
綜上所述,對于治療盂骨缺損>25%的復發性肩關節脫位,Bristow-Latarjet術穩定性更高,術后療效更佳,但是術后存在較多并發癥,因此需要嚴格把控手術適應證,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4.2 骨移植術 關節鏡下骨移植術近年來日趨成熟,移植的骨塊能較好地加寬和加深關節盂,從而阻擋肱骨頭從關節盂脫出,恢復肩關節穩定性。目前臨床上用于移植的游離骨有自體骨和異體骨,其中自體骨塊有髂骨、肩胛岡和鎖骨遠端,異體骨塊包括脛骨近端和遠端、股骨頭和股骨遠端等[28]。自體髂骨移植術是骨移植術中應用最多的技術,Moroder等[29]對60例患者隨機行Latarjet術和自體髂骨移植術,隨訪1年后發現兩組患者臨床評分無明顯差異,這說明自體髂骨移植術可以達到Latarjet術的治療效果。異體脛骨遠端移植、肩胛岡骨塊移植等骨移植術也逐步應用于臨床,當Latarjet手術失敗后應用骨移植術進行二次翻修,也能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0]。
筆者認為,對于Latarjet術后失敗的患者,如果二次翻修,骨移植術是一個好的選擇。有學者[31]對骨移植術進行隨訪研究,針對Latarjet術后失敗存在的骨缺損和骨吸收,骨移植術可作為Latarjet術的替代手術以及失敗后的翻修。但是骨移植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加寬、加深關節盂僅僅起到了骨性阻擋作用,缺乏Latarjet術特有的肩胛下肌和聯合腱懸吊作用,而懸吊作用在肩關節外展、外旋運動中段提供51%~62%的穩定作用,在極度肩外展、外旋活動時提供了76%~77%的穩定作用,是Latarjet手術的主要穩定機制[19]。此外,國際上哪種游離骨移植術后療效更佳、并發癥較少也尚無定論,還需更多的隨訪研究。
隨著關節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首先,相比開放手術,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短;其次,手術視野更清晰,手術安全性更高。但是關節鏡技術也存在操作難度較大、學習曲線較長等不足,這對于年輕醫師而言是一個挑戰。目前臨床上對于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沒有統一的治療標準,治療方案的選擇仍然存在爭議。近年來,眾多學者對于Bankart修復術、Bristow-Latarjet術及骨移植術進行不斷改良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相信隨著對復發性肩關節脫位理論及生物力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手術的治療效果將會不斷提高,能夠給患者帶來更加精準的個體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