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騰飛 王武杰 李柯燕
(1.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2.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2022 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后,北京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雙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奧運遺產”,對政治、經濟、社會及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要貫徹好新發展理念,讓冬奧遺產惠及長遠,發揮冬奧遺產服務人民,促進發展的重要功能[1]。這充分表明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賽后場館利用,具有打造高質量休閑體育發展模式,提高中國冰雪運動競技水平,弘揚體育大國形象的重要意義。體育場館作為本次冬奧會最直接的“奧運遺產”,具有規劃建設水平高,區位優勢突出,生態環境優越及科技賦能充分等特征,其賽后利用問題也成為國際奧委會長期關注的重要問題[2]。鑒于此,探究冬奧會場館賽后利用的現實價值,梳理冬奧場館賽后利用面臨的現實困境,借鑒國外相關類型體育場館賽后再利用的典型案例,設計合理的冬奧會場館賽后利用路徑,從而打造符合中國國情的冬奧會場館利用的新標桿、新示范。
體育賽事場館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開展體育運動第一步便是建設基礎設施。2019 年,國務院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將體育產業培育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場館服務業作為體育產業重要細分行業,大型體育場館的有效開發利用也在助推體育產業健康發展,為早日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提質增效[3]。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舉辦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在促進我國體育產業轉型、夏季和冬季項目平衡之余,也進一步發揮了2008北京奧運會的場館資源優勢[4]。2022 年,北京冬奧會的場館大多是原先場館的改建,而對大型賽場場館賽后利用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場館的利用率,減輕政府的經濟壓力,提高場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各國在籌辦奧運會時也逐漸朝著大型化和現代化的方向邁進,但較少考慮奧林匹克場館建設對城市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體育場館的前期規劃、建設以及賽后的利用方面。國際奧委會作為世界知名的體育組織,長久以來都致力于通過體育賽事來促進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22 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是我國重大歷史節點的重要標志性國際體育活動,其場館在建設及比賽過程、賽后利用方面都堅持綠色低碳管理機制,取得了綠色能源、綠色交通、體育場館再利用等顯著成果。這既是對奧林匹克憲章要求的充分響應,也是對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理念的接力傳承。
奧運場館一直是舉辦城市的文化名片,不論是在籌辦奧運會過程中,還是在賽中和賽后,都將成為城市體育、經濟、國際交往的重要地標建筑。如果沒有充分的賽后開發及利用,必定會對舉辦地經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北京2022冬奧會后,冬奧會場館等設施勢必會成為世界性遺產。根據奧林匹克運動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奧運遺產將會在奧運會之后發揮自身的作用,特別是帶動區域內的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運動的發展等。隨著北京冬奧會的“圓滿閉幕”,怎樣提升場館的利用率,最大化實現賽后場館經濟效益等問題不可回避[5]。因此,如何充分開發利用北京冬奧會場館和實現場館的賽后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
奧運場館是為滿足奧運會舉辦而建設的,場館的建設具有規模大、要求高、使用時間短的特點,賽后的運營管理是場館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根據調查可知,北京賽區競賽場館在冬奧會結束后,主要是用于滿足競技體育、大眾健身和城市發展的需求,發揮奧運場館社會功能和城市文化名片的功能,將北京市打造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以公益性為主發揮奧運場館的社會作用。而管理團隊和運營主體在考慮其公益性的同時,也要兼顧投資人的需求,導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場館的多元化、市場化發展。雖然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在建設和改造場館過程中極大地節約了資源,滿足了辦奧需求,但奧運場館在賽后也受制于其管理模式,使得場館的功能定位有所偏差,產生了公益性和經營性的矛盾。
當前冬奧場館賽后利用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尤為突出[6],體育場館運行管理團隊中,員工素質是影響場館管理工作與運營水平的重要因素。經調查得知:一方面,場館中從事管理的工作人員在知識結構、人員構成、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出現專業管理型人才缺乏,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能力與工作不相匹配等問題,阻礙了體育場館的運營發展;另一方面,缺乏懂體育、善管理、精場運營的復合型人才,導致了場館經營工作管理方法守舊,效率低下,無法發揮出奧運場館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體育場館專業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北京賽區奧運場館在賽后開發利用方面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通病。
2022 年北京冬奧會的場館建設成本較高,因為北京地區冰雪場地和基礎設施基本屬于空白,為滿足冬奧會高標準的場館設施要求,北京冬奧會預計用于競賽場館和非競賽場館的資本投資高達22.39億美元,不包括國家速滑館的建設成本。北京賽區競賽場館中新建的國家速滑館和首鋼滑雪大跳臺,為滿足冬奧會比賽的規格要求,建設投資分別為14.2億元和5億元,建造成本相當高昂[7]。其中,國家速滑館采用了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面積達12000m2。另外,冰雪場館由于其項目的特殊性,場館內的各種器械設備維護與清潔、電費等耗資巨大。因此,在場館賽后開發利用過程中,由于建設成本高昂和場館規模巨大,導致賽后運營的成本巨大,如何在滿足舉辦奧運會需求的同時,將場館在賽后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避免“蒙特利爾”陷阱,也是北京冬奧會所要考慮的問題。
在許多發達國家,無形資產經營收入是體育場館的重要收入來源,其利用也是提升差異化競爭優勢,打造獨立品牌的重要方式。奧運場館作為奧林匹克運動遺產,相較于其他大型體育場館有其獨一無二的獨特文化價值。由于北京冬奧會剛剛結束,賽后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情況尚未清晰,該研究主要分析北京“雙奧”場館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的無形資產開發情況,即國家游泳中心、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館和國家體育館。得知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各體育場館主要是通過舉辦大型文藝演出活動為主要營收方式,忽視其他自主性經營,體育場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等雖然均已實現盈利,屬于奧運場館賽后運營的典范,但沒有借助奧運會契機打造屬于自身的品牌形象,在無形資產的開發上不盡如人意,影響后續的開發建設。
奧運場館作為北京冬奧會的重要遺產和北京市城市地標,在冬奧會結束后承擔著推廣普及冰雪運動和為大眾提供優質基礎設施服務的責任。首先,定期為大眾提供多樣化、大眾化、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如社區冰雪比賽、相關知識競答、冰雪場館定期免費開放等。場館要滿足北京市居民對體育場館的需求,實現場館和周圍居民廣泛互動,主動與體育協會和周圍社區進行合作,開展公益性的體育賽事,帶動大眾健身和鞏固“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也通過活動的舉辦充分利用場館資源,實現場館可持續發展。其次,奧運場館可以根據場館功能和定位進行合理開發。例如,五棵松體育館作為青少年冰球訓練基地,開展冰球運動的推廣普及;“冰立方”進行冰壺運動的推廣普及等。充分發揮各場館作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重要載體的作用,吸引更多人參與大眾健身,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體育需求,持續創新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將體育融入百姓生活,促進全民健康,助力體育強國建設,推動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
冬奧會場館在建設和改造過程中對于設備和場館功能都進行了全面的升級,使場館成為可承接世界級陸上賽事、冰上賽事、大型室內活動的現代化、多功能的大型冰陸兩用綜合化場館。冬奧會結束后,各場館為提升場館利用效率,可以積極探索場館的全季運營模式。
在北京受氣候因素影響,冰雪運動一般在12 月至次年3 月的冬季進行,時間周期短且場地維護成本極高。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速滑館、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封閉式場館在冬奧會后可以快速實現冰上項目與普通陸上場地項目之間的轉換,可以在春、夏、秋等季節開展夏季體育運動,而在冬季場館則可以通過快速轉換進而開展冰上項目,滿足不同時期社會大眾的健身娛樂需求。首鋼滑雪大跳臺作為開放式場館,冬季可承辦國內外大跳臺比賽,成為專業運動隊的比賽、訓練場地;在春、夏、秋等季節利用地形條件,開展滑草、滑水等項目,打造適合大眾的體驗項目。實現場館的全季運營,必然離不開場館自身所擁有的基礎設施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統,而充分發揮場館的資源優勢,是實現全季運營的基礎。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既是承辦夏季奧運會,又是承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而奧運場館作為冬奧會最直接的遺產,應深度挖掘“雙奧場館”文化遺產,充分利用體育遺產、文化遺產、城市發展遺產等顯性的文化遺產和隱性的文化遺產,打造體育文化旅游和全面健身融合發展的新名片。首先,以奧林匹克公園為主要承載區,與北京中軸線聯動發展建設體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服務于各種全民健身普及活動、商業會展、游客觀光旅游等,通過建設“體育+文化+旅游”的體育文化旅游線路,對場館資源進行充分開發,提升場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次,積極承辦冰雪運動的國際賽事。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被迫停滯,北京冬奧會的如期舉辦使得諸多大型體育賽事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參與國家和參與人數較少的冰雪運動。積極承辦冰雪運動的國際賽事不僅能提升我國冰雪運動競技實力,也能提升場館的影響力,實現場館的多元化開發利用。
奧運場館的賽后運營是開發與利用的核心。隨著體育場館數量增多,大型體育場館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北京賽區各場館在升級場館的基礎設施以及整合現有資源外,還需要進行市場化運營,從而提升場館的市場競爭力。顯然,賽后場館的市場化運營離不開專業團隊,國外很多奧運場館,在賽后發展過程中運用專門的場館運營集團,對整個場館進行系統的分析,科學、專業地開發場館資源,以提升場館的經濟效益[8]。
專業的運營團隊有豐富的經驗,優質的市場資源,可以規避很多市場風險,提高整體的運營能力。一方面,依托專業團隊盡力挖掘場館資源,承辦大型的體育賽事和休閑娛樂活動,以延長場館的產業鏈,走國際化、專業化賽后一體運營;另一方面,運營團隊要對場館奧運遺產、品牌方面等進行科學的規劃,通過專業的運營機構打造出中國特色的場館運營體系,為賽后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推進2022 年北京冬奧會的賽后場館利用,是打造高質量休閑體育發展模式,提高中國冰雪運動競技水平,實現冬奧會遺產惠及全體人民,弘揚體育強國形象的必然趨勢。雖然在競賽場館設計和改建之初充分考慮了賽后場館的開發與利用,較之普通大型體育場館的設計、建造、規劃、管理等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同樣面臨運營費用巨大,品牌建設乏力,運行機制不暢,專業人才缺乏的困境。所以,應充分結合中國國情和冬季運動的特點,借鑒國外相關類型體育場館賽后再利用的典型案例,通過冬奧遺產品牌效應,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冬奧會場館利用路徑,助推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館實現賽后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