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琳,朱 琳
(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00)
二度創作是聲樂演唱中真實性與協調性的統一;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是技巧性和表演性的統一。[1]當詞曲作者完成一度創作的作品,音符沒有歌者賦予生命,很難發揮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而演唱者通過對作品準確生動地再現,將演唱傳播給聽眾,使一度創作的藝術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演唱者自身的演唱就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而每次演出也會伴隨新的創作出現。接下來本文會圍繞二度創作,從理論層面到實踐層面進行講解,希望讀者閱讀后能有一定的收獲。
二度創作顧名思義為第二次的創作,其本質就是演唱者將音樂傳播給聽眾,使音樂活起來,進一步發揮其藝術價值的行為。演唱者需結合作品的實際創作背景、年代、風格、意境來分析歌詞、曲調,體會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結合個人的理解將樂譜轉化為實際音響。這需要在保持原作者意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獨特理解,對原角色進行補充和發展,加上自己特有的演唱風格,最終塑造出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
二度創作不單單是重復與再現,也不是追求音樂形式主義,而是將精神層面的樂譜轉化為能被感知到的藝術實踐,只為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演唱者要承擔起培養和提升觀眾審美能力的責任,這就要求演唱者自身能力足夠強大。
二度創作可以培養演唱者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其中包括情緒審美、情感審美、歌聲審美等。明代戲劇理論家王驥德在《論套數第二十四》中重點論述了“而其妙處,政不在聲調之中……而在動人,此所謂‘風神’,所謂‘標韻’,所謂‘動吾天機’。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絕技”。[2]我們不難看出王氏理論在聲樂藝術審美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層次。作品的風神與標韻是內在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要用心體會的。演出者要盡量理解并演繹作品的深層次的內涵,但也不能忽視形式美。成功的二度創作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升華和提煉,而且是在兼顧形式主義的同時,使作品的精華體現得更加突出和鮮明,甚至超出作者的預想。
二度創作可以提高演唱者的音樂素養及鑒賞水平。演唱者在不斷創作中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演唱技巧,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因為在成功的二度創作中,演唱者需要對作品的創作風格、創作背景、曲調流派、演唱技巧進行精準把握與理解。同時,演唱者也要不斷探索和研究聲樂藝術的表現規律,要保持對藝術的熱情、對創作的激情。
1.賦予作品靈魂,給予作品新生命
演唱者在再現還原曲作者思想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深度藝術加工,在發揮自身個性的同時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為作品注入新鮮血液,使其不再是單一的紙上音符。演唱者將鮮活的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為觀眾帶來新鮮的視聽盛宴。
2.深入發掘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
二度創作是一種主觀能動性行為。演唱者的情感表達將放大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內涵,補充了一度創作并進行適當延伸,影響范圍更廣,藝術性也更強,這種沖擊力才是最直觀的。
3.促進聲樂藝術的傳播與創新
每一部作品背后都蘊含著時代內涵和精神,演唱者自身就是藝術審美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每次演出都會向觀眾傳遞作品背后的內涵,這也將伴隨新的創新而出現,從而推動了聲樂藝術的傳播與發展。
選擇大于努力,選擇一首適合自己的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挑選適合演唱者自身的作品進行創作呢?一方面,可以根據演唱者的嗓音和發聲方式進行選擇。歌者的嗓音條件是與生俱來的,但經過后天技術的包裝可以變得更完美。根據歌者聲帶在演唱時振動頻率的范圍,可以從音區上劃分為男高、中、低音、女高、中、低音。又根據音色與換聲點的不同,更細致地劃分為抒情男高音、戲劇男高音、花腔女高音等等,在合適的音區找準作品是十分必要的。[3]另一方面,可以根據一度創作中的角色設定來選擇,二度創作一定是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聲樂演唱中的角色設定同樣需要符合人物原型。
沒有藝術欣賞,藝術也就失去了價值,連接兩者之間的就是表演。聲樂表演是一種感性與理性密切融合的創造性活動,具有深刻的理性內涵,因而前期的分析是成功演出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作品可以從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內涵、地域;作者的藝術手法、風格;作品體裁、題材、結構、和聲、調式、曲式、歌詞;唱腔的咬字、發音、技巧;角色的情感、心理、動作等方面著手,這也說明成功的二度創作并非易事。
每一部藝術作品都體現著特定的時代內涵,向人們展示那個年代的風格。演唱者的二度創作是對作品的創新,將當下流行的元素與作品的時代風格相結合,以新的姿態呈現給世人,因而二度創作是時代性和歷史性的融合。[1]二度創作要忠于原作,要保持真實性,還原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在保持基礎不變的情況下結合個人對作品的分析與思考,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水乳交融。二度創作是真實性與創造性的融合。表演藝術將作品的藝術價值進一步擴大,演唱技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富于表演加深角色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兩者缺一不可,相互融合。二度創作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是表演性與技巧性的結合。
民族歌劇《三把鎖》是山西省歌舞劇院創排的一部反映當代精準扶貧的農村現實題材歌劇作品。作品根據山西幾個貧困村和幾個第一書記的真實扶貧事跡創作改編而成。作品講述了龍泉村第一書記劉夢潔帶領村民精準脫貧的故事,同時也反映出國家和政府扶貧帶給不同村民的生活與心理變化。全劇共分為6 場,人物心理刻畫細膩,人物情感經歷豐富,其中的矛盾沖突更是張力十足。
民族歌劇《三把鎖》不僅繼承了山西傳統音樂元素,還吸收了當代音樂風格,使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創造出山西專屬的歌劇新風向。
《山坡上》這首作品以民族五聲徵調式為主,旋律動機借鑒了山西民歌和戲曲元素,四四拍的三段體結構。第一樂段開始的速度為55,以陳述的方式進入,有點像歌劇詠嘆調中宣敘調的感覺,每句的結尾音為長音,意味深長。伴奏織體為分解和弦,使音樂又蒙上了一層抒情色彩。第二樂段中速度提升為65,情緒開始有了起伏,音樂也開始推動劇情的發展,暗示了人物的情緒。第三樂段速度為70,劉夢潔不理解質樸的鄉親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第三段為作品高潮部分,伴奏織體改為柱狀和弦,表現在第一拍,節奏也以切分音和雙十六為主,在最后的大跳上深化劇情,人物表現力十足,場面十分戲劇化。[4]
進村前的劉夢潔斗志滿滿,迎接她的是村民冰冷的臉和井上的三把鐵索,她唱起了第一首詠嘆調《山坡上》。劉夢潔萬萬沒想到大家如此輕視自己,委屈與憂愁涌上心頭,難道這就是父親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萬事開頭難,劉夢潔想起她簽下了軍令狀要帶父老鄉親脫貧,現實落差讓她難以接受,心情也一路跌到了谷底。《連日來心事重重》中的劉夢潔心情不寧,看到村民各懷心事,她十分焦慮,想幫忙卻又不知從何幫起,惡劣的天氣也暗示了書記的情緒和村里的現狀。黑云壓城城欲摧,但書記越挫越勇,不達目的不罷休。《天上月亮亮晶晶》中的劉夢潔對李有志深情講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不求回報、大公無私的吃苦奉獻精神,成功喚醒了李有志,也可以看出劉夢潔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好書記。《燃燒起昂揚向上的那團火》中的劉夢潔在深情回憶后,與李有志一同發誓要讓村民們都過上小康生活,找到打開龍泉村致富的金鑰匙。情緒從低沉到奮進,由慢到快,逐漸高昂起來。《打開井鎖才能聚住人心》中的劉夢潔針對龍泉村的個例,執行黨的精準扶貧決定,解開了村民們的心結,也開啟了龍泉村的致富道路。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人民一定會越過越好,滿眼都是對美好未來的展望與憧憬。
從以上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夢潔的心路歷程,開始的她斗志昂揚,現實給了她重重一擊,反而越挫越勇,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人脫貧。她也曾迷茫過、焦慮過、無助過、氣憤過,但這些都不能擊垮她,她清楚自己身上的責任,因為她是黨派給龍泉村的希望,是指引龍泉村走向小康的希望。
《山坡上》中的劉夢潔受人冷落,委屈難過開始涌上心頭,所以在演唱方面情緒是低落低沉的,速度慢,像講話一般娓娓道來。想到父親說過的質樸的鄉親們這么對她就更委屈了,情緒由弱漸強。簽下軍令狀的她面對眼前的景象不知道如何是好,演唱速度也開始減慢,整體情緒為低落—激動—低落。在演唱“一雙雙凍紫的手”時要唱出對百姓的心疼和不理解。在演唱“質樸厚道的鄉親”時要表現出不可置信的感覺。“打出翻身仗”的“翻身仗”這三個字的聲音氣勢要提起來。最后的“扶貧不能憑想象”,大聲感慨“萬事開頭難”,雖然很委屈,但還要給自己邊打氣邊思考接下來該怎么做,這樣的劉夢潔既讓人心疼又讓人佩服。
《打開井鎖才能聚住人心》中的劉夢潔說服了廣大村民,開啟了龍泉村的新征程,大家深刻認識到脫貧不能只靠救濟,重要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演唱“攜起手來……致富路上你追我趕”時要表現得充滿生機,滿眼都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與展望——好日子馬上就要到了。“你追我趕”這四個字的速度與情緒慢慢疊加,要唱出層次感,就像一個在前、一個在后一般,不僅速度和情緒疊加,聲部也開始疊加,進一步感染觀眾。
二度創作是舞臺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是給予作品活力的創作再現,是傳播與發展藝術的重要途徑,也是作為一名演唱者必備的素質。成功的二度創作是對作品進行全方位分析后加以自身理解并進行創造的主觀能動性活動。本文在第三部分為讀者舉例民族歌劇《三把鎖》中劉夢潔唱段如何進行二度創作,旨在實踐中更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