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夢夢
豫劇自誕生以來,便通過舞臺、劇本、電視、電影等傳統形態進行傳播,隨著媒介融合的推動,豫劇傳播形態也迎來了新的契機。抖音、快手平臺作為當下使用人數龐大、熱門的兩大短視頻軟件,也極大推動了豫劇的傳播。本文從抖音、快手平臺出發,對豫劇傳播形態的特點及規律進行探析,以助力豫劇實現更好的傳播與發展。
戲曲屬于視聽藝術,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和觀眾形成了觀演關系,而這一關系又通過中介——劇場建立起來。周華斌曾強調“演劇空間、演員和觀眾的聯系,直接關系到戲劇的內容和形式”。豫劇作為我國五大劇種之一,其傳播形態經歷了舞臺傳播、劇本傳播和大眾傳播。
舞臺傳播。豫劇相對于昆曲、京劇來說,起步較晚。回顧豫劇的發展,其傳播形態經歷了從民間到城市、從舞臺到劇院的轉變。在傳統媒介時代,豫劇主要以茶園、廟會高臺等形式進行傳播。本文借鑒王廷信2006年提出的戲曲“本位傳播”理論,對豫劇的傳播形態進行分析。“本位傳播是指以某一戲曲劇目的舞臺表演藝術為具體傳播對象的傳播。”從戲曲美學的視角來看,本位傳播具有現場效應的特點,不僅可以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同時演員也可以與觀眾進行互動,從而增強互動性,使之達到非現場演出所不能及的演出效果。
劇本傳播。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左右,豫劇的母調祥符調、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吸收易俗社經驗,不僅對豫劇班社進行改革,還對豫劇劇本進行編寫,這一舉措在豫劇的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石磊曾高度評價說:“在豫劇近現代發展史上,樊粹庭先生是第一個為豫劇藝術寫劇本的職業創作家,也是第一個投身豫劇行列中的知識分子。”但是由于當時時代背景的原因,只有《劈山救母》《紫金冠》等四部原創手抄劇本流傳了下來。在20世紀中期,單行本的發行使觀眾不走進劇場便可了解戲曲,如劇本《王佐斷臂》《劈山救母》等。
以電子媒介為主的大眾傳播。除了舞臺、劇本等形式的傳播,豫劇也開始新的嘗試,如1956年豫劇與電影相結合的《花木蘭》是最早的一次嘗試。豫劇與電影的結合雖有斷層,但整體上在不斷地上升,呈現出較好的態勢。而戲曲與電視的結合較晚,以1979年越劇《桃子風波》和《孟麗君》的誕生為標志,而豫劇與電視的結合形式有豫劇電視劇、豫劇欄目、豫劇紀錄片等,如豫劇電視劇《淚灑相思地》、豫劇連續電視劇《山里的漢子》等。在河南戲曲欄目中,《梨園春》是豫劇的一個重要符號標志。1999年革新后的《梨園春》在第一年收視率便達到了15%左右,最高收視率可達36%,可見其影響之大。此外,它還與山西、天津等大電視臺進行合作,將河南戲曲文化傳播到各地。不僅如此,《梨園春》還曾應邀到國外進行演出,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文化橋梁,使河南豫劇走向世界,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力。
進入21世紀,隨著技術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出現了新的媒介傳播形態。據2022年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3%,較2020年增長約4300萬,可見互聯網的輻射力之廣。而在互聯網使用中,網絡視頻、短視頻使用率分別占據94.5%和90.5%,可想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媒介形式,自然也會對豫劇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
豫劇在抖音平臺的傳播。據《2021年抖音數據報告》顯示,從2019年抖音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以來,已有1500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入駐抖音平臺,其覆蓋率高達99.42%,而在最受歡迎的“非遺”項目中豫劇排列第一。
一、傳播主體。以“豫劇”為關鍵詞在抖音平臺進行搜索,發現傳播主體主要有官方、劇團、演員以及豫劇愛好者即戲迷。官方賬號有梨園頻道、河南衛視《梨園春》、河南戲曲廣播、移動戲曲頻道等,如《梨園春》發布戲曲相關短視頻8000多個,粉絲高達500萬,獲贊5428.2萬;梨園頻道發布戲曲作品2000多個,獲贊1800萬,可見,官方對戲曲傳播的支持力度。劇團賬號有河南豫劇院一、二、三團、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及商丘市豫劇團等地方劇團。劇團使用新媒體平臺宣傳豫劇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但也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如河南豫劇院一團粉絲3.9萬,獲贊19.2萬;河南豫劇院三團粉絲5.5萬,獲贊20.9萬;青年團粉絲2.5萬,獲贊11.1萬,而河南豫劇院二團較其他院團較少。通過對河南豫劇院二團進行文本分析發現,該團自2021年7月入駐抖音后并沒有及時更新有關該團的相關戲曲視頻,而在已更的視頻中較多的是演出信息的宣傳。豫劇演員個人入駐抖音平臺的也不少,如著名演員李樹建、孟祥禮、楊紅霞、李金枝、王燕、汪荃珍等。演員個人在使用抖音平臺時,大都以“豫劇+名字”“豫劇劇團+名字”或“豫劇演員+名字”的形式進行命名。此外,豫劇愛好者也會注冊抖音賬號,這使他們從過去的受眾群體變成了傳播主體。
二、傳播內容。以官方賬號為例,河南衛視《梨園春》和梨園頻道主要傳播內容是經典唱段和演出信息。此外,河南衛視《梨園春》還增加“粉絲福利好物分享”一欄,并將置頂視頻設置為好物分享,使傳播內容更加綜合,而不僅局限于戲曲。而梨園頻道則將置頂視頻設置為戲曲小品、戲曲喜劇,一定意義上也顯示了向娛樂化轉變的趨勢。
在豫劇演員注冊的個人抖音賬號中,傳播內容有演出唱段、舞臺幕后生活、日常練功排練等。以著名豫劇演員汪荃珍為例,其發布的視頻內容有傳統戲、現代戲以及師徒傳承等,其中豫劇現代戲播放量達3145.8萬。現代戲經典片段的再傳播不僅可以喚起觀眾的記憶,而且抖音平臺評論區也進一步拉近了演員和觀眾的距離,觀演的互動性不斷增強。
豫劇在快手平臺的傳播。快手平臺目前已從最初的以圖片為主的手機應用轉為記錄、分享短視頻的平臺。戲曲作為一種視聽藝術,與快手短視頻的結合是一種新的嘗試,它較之以往的傳播形式,更具時效性和快捷性。
一、傳播主體。以“豫劇”為關鍵詞在快手平臺進行搜索,共發現用戶232個。“梨園頻道”作為官方傳播主體,發布作品1887個,粉絲59.6萬。《梨園春》官方平臺發布作品1409個,粉絲75萬左右。對比發現,二者在快手平臺的作品數量相對低于抖音平臺。河南豫劇院一團在快手平臺發布作品319個,雖和抖音平臺作品數量幾乎持平,但快手平臺的粉絲量達9.1萬,是抖音平臺的2倍之多,可見河南豫劇院一團的用戶主要分布在快手平臺。河南豫劇院二團在快手平臺發布作品21個,粉絲921,同樣的該團在快手平臺的粉絲約是抖音平臺的2倍,由此也可看出該團對于抖音、快手的使用較其他劇團都較弱。而河南豫劇院三團無論在抖音還是快手平臺都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二、傳播特征。短視頻平臺具有視聽功能,而豫劇作為視聽藝術,使用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無疑是一個新的契機。豫劇在快手平臺傳播的主要特征有:
一是線下表演再傳播。約書亞·梅洛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的影響》中說:“電子媒介的興起,改變了以往物理空間與社會場景之間的傳統關系,破除了舊的場景,創造了新的場景。”短視頻與豫劇的結合,可以使人們看到該作品、該劇團、該演員等的相關信息,是作品的再傳播。如河南豫劇院一團創作的現代戲《中國紅》于2021年2月在鄭州香玉大劇院首演,次年1月便又將該作品以簡短的視頻合集形式發布在快手平臺,這使觀眾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去了解此作品。
二是舞臺幕后的前置。舞臺表演通常包含“臺前”“幕后”兩部分,無論是電視、電影或是其他媒介的傳播,都傾向于在臺前進行完美呈現,而對于幕后的場景、工作則建立了界限,他們只服務于幕后。有了新媒介之后這個界限被打破,鏡頭也由臺前向幕后進行延伸。如河南豫劇院青年團連續發布幾條內容都是關于演員上場前的狀態,包括化妝環節。京劇青年演員果曉菁也曾專門發布有關演員演出后卸妝的視頻,也引發了高達十幾萬甚至二十多萬的點贊量。這在一定意義上拉近了觀眾和演員的距離,實現了戲曲傳播更多的可能。
三是藝術生活化。戲曲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以虛為主,輔為實,而短視頻平臺具有一定的寫實性,能夠真實記錄日常生活。如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利用快手短視頻將演員日常練功、排練、樂隊演奏等進行多視角記錄,使其具有寫實性。再如,著名演員賈文龍為母親慶祝生日演唱的《幸福歌》,此時不再是舞臺戲曲表演藝術,而是將藝術生活化。
據《2021快手內容生態半年報》顯示,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在快手平臺覆蓋率達97.9%,其中相聲是快手最受關注的曲藝,此外二人轉、秦腔、京劇、豫劇、越劇等也備受歡迎。快手平臺進行了功能的延伸和擴展,以“豫劇”進行搜索,人們可以發現有綜合、直播、用戶、同城、視頻、音樂、話題、商品、圖片以及群聊功能。以“話題”為例,與豫劇有關的作品有很多,通過分析發現排名的前后與播放量并不成正比,如排名第一的話題“豫劇”播放量達13.5億,排名第五的“豫劇板胡”播放量達3277萬,而排名靠后的“豫劇汪荃珍”播放量就達1.4億,究其原因這或許與搜索喜愛度有關。除豫劇視頻外,豫劇樂器、豫劇曲譜的排名也較靠前,如排名第五的“豫劇板胡”、排名第七的“豫劇簡譜”等。豫劇簡譜可以由需要者進行自由控制,使之不僅獲得了曲譜,還可以在聆聽豫劇音樂的時候讀譜,彌補了以往媒介所不具有的功能。當然,豫劇短視頻的拍攝也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作品的再傳播。如“豫劇朝陽溝選段”957個作品,播放量約2400萬,這900多個視頻中較多的是個人、家庭群體等對《朝陽溝》選段的再演繹,每個人都成了創作主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與人之間跨時空的溝通交流以及該作品的再傳播,但也具有了更多泛娛樂化的因素,使戲曲專業性降低。
抖音雖晚于快手平臺,但在功能分布上也包含了綜合、視頻、用戶、商品、直播、音樂、地點、話題的功能。以“豫劇”為關鍵詞,音樂功能中排行前五的分別是豫劇《劉大哥講話》《拷紅》《花轎起三聲炮》《轅門外三聲炮》《打金枝在宮院》。對“豫劇《劉大哥講話》”進行分析,人們可以看到該音樂作品由王紅濤創作,時長1分21秒,有40萬人使用,再延伸還可以看到相關視頻,具有視覺審美。作品的排行與點贊量是成正相關的,越靠前則點贊就越多。用戶作為創作主體的一部分,對作品的再演繹拉近了用戶與作品的距離,使戲曲更加生活化、平民化。
新媒體的發展為豫劇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不僅打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而且擴大了豫劇的傳播范圍,使豫劇達到再傳播的效果,使戲曲真正的生活化、平民化。抖音、快手平臺作為新生力量,具有高度的互動性、跨越時空性,能夠拉近演員與觀眾、豫劇與戲迷之間的距離。但是在傳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劣勢,如發布作品、信息更新不及時等,因此需要積極調整,讓傳統戲曲文化與互聯網積極融合,開拓出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傳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