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紅
(邯鄲科技職業學院 河北 邯鄲 056046)
中國是世界上馬鈴薯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排名第一的國家[1],河北省是我國馬鈴薯種植的主要區域之一,而冀中南地區又是河北省馬鈴薯二季種植的主要區域,春季馬鈴薯播種面積約1.33 萬hm2[1],以菜用商品薯為主。隨著河北省菜籃子的豐富與穩定化,其種植面積將會逐漸擴大。
馬鈴薯晚疫病又稱馬鈴薯瘟、馬鈴薯疫病,是一種流行性病害,可造成減產20%~40%。2020 年9 月,馬鈴薯晚疫病被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可見馬鈴薯晚疫病對生產危害的嚴重性;在生產上,了解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規律,進行綜合防治,是提高馬鈴薯高產高效的有效途徑。
冀中南地區是河北省主要的糧蔬生產區,屬于溫帶大陸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少雨、多風;但氣溫回升快,春季時間短;3 ~5 月份氣溫平均在17.5 ℃左右,平均降水量為19.4 mm 左右。冀中南地區春播馬鈴薯一般采用覆蓋地膜播種,播種時間在雨水后驚蟄前(2 月下旬~3 月上旬);3 ~5 月份是馬鈴薯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6 月下旬進入收獲期。
馬鈴薯葉片感病主要是從葉尖或葉邊緣開始出現暗綠色濕斑,病斑逐漸擴大,邊緣出現水浸暈,背面有白色霉層圈;最后致使整個植株呈深褐色濕腐狀,并散發著腐敗氣味[2]。干燥氣候條件下,病葉上的斑點呈褐色干枯狀,導致病株提前變成枯焦狀。莖稈感病時,莖上出現無明顯邊界的褐色病斑,環境潮濕時,莖部病斑上會出現白色霉層。薯塊受侵染表面產生淺褐色病斑,病斑中心部位略凹陷,薯肉呈深褐色壞死狀,嚴重時病薯呈水浸狀腐爛在地里,或入窖貯藏后發生爛窖,散發著嚴重的腐敗臭味[3]。
3.1 發病初期。晚疫病發生首先在幼苗基部出現病斑,在適宜的環境下形成中心病株,一般產生中心病株的幾率為0.5‰~10‰;大約10 d 時間就會在中心病株周圍1 000 m2內傳染至90%的植株發病;若出現相對濕度超過75%,溫度高于10 ℃環境條件,僅需1~2 d 便可發展成發病中心。冀中南地區春播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初期一般在4 月底至5 月份。
3.2 病害流行期。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期指田間開始發現發病中心到全田50%以上植株出現病斑的時期。一般發病后7 ~10 d 便進入流行期。冀中南春播馬鈴薯種植區,晚疫病的流行期一般出現在5 月份。
3.3 病害嚴重期。指感染病菌的植株枯死或濕腐爛掉的速度越來越快的時期。正常年份從病害開始流行到整塊地的植株全部死亡約30 d;遇到降水較多的年份,溫度高、濕度大,只需15 d 左右;冀中南地區春播馬鈴薯晚疫病危害嚴重期在5 月中下旬~6 月份。
4.1 病原物及傳播途徑。馬鈴薯晚疫病的病原物是致病疫霉,屬于一種專化性很強的寄生性真菌,寄生菌只能存活在活的馬鈴薯或番茄植株上,并且抗低溫性很弱,一般生長適溫為20 ℃~23 ℃。冀中南地區冬季氣候比較寒冷,病菌一般寄生在薯窖(庫)內的種薯上越冬,因此,冀中南地區晚疫病的侵染源主要是染病的種薯。如果播種了病薯后形成病苗,病菌會通過風、雨、流水進行傳播,侵染其它薯苗。
4.2 品種抗性。馬鈴薯對晚疫病的抗性與品種有關。一般來講,晚熟品種抗病性最強,中熟品種抗病性較強,早熟品種抗病性最差;從株型來看,通常是匍匐型品種抗病性較差,而直立型品種抗病性較強;從葉片上來看,葉片薄大、光滑、色淺的品種抗病性較差,葉片厚窄、有茸毛、色深的品種抗病性較強。
4.3 氣候條件。氣候條件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生起著主要作用,晚疫病的發病程度與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呈正相關[4],晝暖、夜涼、高濕條件下易染病。晚疫病開始發生的溫度為10 ℃,而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 ℃~23 ℃,這個溫度范圍也利于形成大量的孢子囊;如果相對濕度超過85%病菌會很快侵染,氣溫處于16 ℃~24 ℃時病害流行最快,發病最快僅需8 h,10 ~14 d 整塊薯田可被病菌侵染成災[5]。在冀中南地區5 ~6 月份的溫度均適合該病發生,但是相對濕度一般比較低。
5.1 栽培措施。科學輪作換茬,嚴禁與番茄連作,盡量不與十字花科、茄科類作物連作或套作。選擇地勢比較高、排水條件較好、疏松的沙性壤土種植。采取壟作耕作方式,高壟栽植,科學施肥,合理密植。
5.2 選用抗病性品種。選用抗病性品種是防治晚疫病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最經濟、環保的途徑之一。目前適宜冀中南地區抗晚疫病的馬鈴薯栽培品種主要有中薯4 號、石薯1 號、中薯5 號、冀張圍薯9 號、壩薯9 號、北張薯12 等。
5.3 無病種薯與處理。盡量選用脫毒的馬鈴薯原種或一級種薯。可設置無病菌留種薯地,或選擇發病較輕的薯田,嚴格篩選無病菌薯塊進行留種。收獲期認真挑選,嚴格入庫。種薯出庫時要剔除病薯、爛薯,在陽光下翻曬催芽。當薯塊上的芽長滿芽眼時切塊。每塊薯塊上面留有1 ~2 個芽眼,重40 g 左右。若種薯重量在100 g 以下,進行種薯整塊播種。切塊時需對刀具消毒,一般把刀具浸泡在75%的酒精、或200 倍的漂白粉溶液、或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等溶液中10 min 左右。切好的薯塊可用根肽、薯管家、多馬道黑等拌種,或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0.5 kg 加農用鏈霉素20 g,均勻地拌在1 000 kg 的種薯上;或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600 倍液浸種,10~15 min 后撈出薯塊瀝干播種。
5.4 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早播,使馬鈴薯現蕾開花期避開雨季,降低晚疫病發生的幾率。冀中南地區2 月下旬3 月初,氣溫回升至10 cm 土溫穩定通過7 ℃~8 ℃時即可播種[6]。馬鈴薯是喜鉀作物,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1∶0.5∶2.5,一般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施用量:每667 m2施腐熟的農家肥2 000 kg 左右、復合肥100 kg、過磷酸鈣50 kg、硫酸鉀20 kg。整地起壟,實行高壟雙行栽培模式。一般密度5 500 ~6 000 株/667 m2,種后覆蓋地膜。
5.5 加強田間管理。馬鈴薯在播種前施足基肥、澆足底墑水后,生產上很少再追肥、澆水。若出現干旱或缺肥秧苗長勢弱的狀況,可少施氮磷鉀肥,施肥時結合覆土進行澆水;慎施氮肥,尤其是進入開花期后,防止徒長以及病害發生;遇大雨時要及時排水、清溝、散濕,防止晚疫病的發生。
5.6 化學藥劑防治
5.6.1 藥劑預防。晚疫病多發季節應定期施用保護性殺菌劑進行預防。在齊苗期、結薯期和生長后期,若遇陰雨特別是陰雨大霧天氣,在天晴后要及時預防。可噴施72%霜脲氰·錳鋅可濕性粉劑110 ~150 g/667 m2,或72%霜霉威水劑800 倍液,或5%氰霜唑懸浮劑1 500 倍液等,7 ~10 d 噴1 次,連噴2 ~3 次。
5.6.2 發病初期藥劑防治。在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初期,前期用保護性藥劑,發病后使用治療性藥劑[7~10]。當田間出現中心病株時,立即拔除銷毀,并對病穴撒石灰消毒,對病株周圍10 m 范圍內噴施1∶1∶200倍波爾多液、或72%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等進行封鎖控制[11],隔7 ~10 d 噴1次,連續噴2 ~3 次。
5.6.3 發病重期藥劑防治。當晚疫病流行最為嚴重時,或發病嚴重的薯田,采用藥劑噴霧殺菌。一般用30%霜霉嘧菌酯懸浮劑600 倍液,或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800 倍液,或48%氟啶胺霜霉威懸浮劑1 000 倍液,交替用藥,5 ~7 d 噴1 次,噴施2 ~3 次。
5.7 加強預測預報。一般可利用田間小氣候觀測儀器,對田間的溫度、濕度、降水等進行觀測,通過數據采集,按照“標蒙氏規律”對晚疫病的發生及危害程度進行預測預報。也可以利用目前我國已研發的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如用中國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或由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研發的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等[4],對晚疫病害進行實時監測、預報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