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洋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 河北 承德 068466)
落葉松是原產于華北地區的常見樹種,不僅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抗旱能力和耐寒性,還具有易成活、發育迅速、速生豐產、四季常青等優良特性,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美化環境、涵養水源和防沙固土的要求。
通常地勢平坦、含水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環境更適于育苗。對于落葉松來說,中性或者微酸性的土壤條件更適于其生存。其次,為了確保排灌工作的順利開展,盡量選擇交通便利、引水方便的區域育苗。此外,整地對提升落葉松的扎根能力至關重要。秋季進行30 cm 以上的深度翻耕,于次年春季爬犁,并在每畝土地中施以5 000 kg 腐熟的農家肥和50 kg 過磷酸鈣,以確保苗期落葉松幼苗可以得到足夠的養分。
落葉松種子顆粒較小,易于儲存,雪藏法、沙土埋藏是常見的種子處理法。種子處理前先用濃度約為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10 min 后撈出用清水洗凈,再用純凈水浸泡一整夜。以沙土埋藏為例,將浸泡的種子和濕潤的沙土按照1∶3 的比例混合,置于室溫條件下進行催芽,隔天翻動種子1次,直至一半的種子出現“裂嘴“現象,即可用于播種。
落葉松育苗主要有播種育苗和容器育苗2 種。一般來說,播種育苗操作方便、產量相對較大,且培育的幼苗根系茁壯、變異性大、環境抵抗力強,更適應北方地區干旱、寒冷的氣候。
3.1 播種時間和播種數量的選擇。落葉松種子萌發要在8 ℃左右的土壤中進行,一般來說,當春季地表溫度達到15 ℃時即可進行播種。其次,確定播種量,正式播種前有必要進行發芽率測試,根據發芽率決定種子用量。可以參照如下標準:發芽率35%左右,每畝用種7.5 kg;發芽率45%左右,每畝用種6.0 kg;發芽率高于50%,每畝播種5.0 kg。
3.2 苗期管理。①出苗前管理。完成播種后,為防止風沙對種子生長和苗床濕度有影響,在種子上方覆蓋5 mm 左右的細沙,并加蓋草簾,直至種子出苗。②灌溉。種子發芽之前,確保平均每3 周進行1 次適量灌溉。快速生長階段,即幼苗長出第2 輪真葉后,逐漸增加灌溉的頻率和用水量,確保幼苗根系被澆透。③施肥。肥料為幼苗快速生長提供必不可少的營養供給,當幼苗加快根系發育,即進入快速生長期后,對肥料的需求大幅提高。春季播種的,一般6 月下旬需要施以大量農家肥和少量的氮肥。④間苗。落葉松出苗不整齊的現象很正常,因此,間苗成為了調整幼苗密度和間距的有效手段。根據筆者的經驗,2 次間苗是必要的。⑤起苗。起苗時要注意力度,不要破壞落葉松幼苗的根系。
3.3 凍害和病害防治
3.3.1 凍害防治。北方地區氣候干旱且寒冷,苗木生長期,尤其是封凍和解凍之間,凍害時有發生,造成落葉松幼苗根系生長緩慢,甚至拔斷、干枯和死亡。為此,首先要重視苗期管理,培養茁壯、能越冬的幼苗。其次,秋季進行埋土防寒是有效的防凍害手段,用濕潤的細土覆蓋幼苗3 cm 左右。同時間苗時要保證一定的密度,苗木過于稀疏會大大提升凍害發生的概率。
3.3.2 病害防治。猝倒病和立枯病是常見的落葉松病害。溫度過高是猝倒病的主要誘因。夏季北方地區地表干旱,太陽日照強度較高,導致地表溫度過高,從而燙傷了幼苗的根莖。對此,夏季增加灌溉頻率和灌溉量是降低地表溫度的有效手段,還可以考慮利用草皮等進行覆蓋,減少強烈日照對根莖的傷害。立枯病的直接誘因是土壤透氣性較差,選地不當、土壤呈堿性以及雨季積水都會破壞土地的透氣性,因此,經常翻土可以有效地避免立枯病。
植苗造林是主流的落葉松造林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簡單、生長穩定的特點。幼苗培養完畢后,即可開展植苗造林。
4.1 選地。落葉松造林對立地條件要求并不高,一般來說,土壤溫度和濕度適宜,易于灌溉即可。
4.2 人工栽植。栽植時要注意不要破壞根系,輕拿輕放,且適當去除覆蓋的舊土,防止苗木后續出現“窩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