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陽
(石家莊市第十七中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初中階段學生剛接觸物理這門課程,對物理學知識充滿了好奇,想深入了解神奇的物理現象,而物理又和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聯系比較緊密,是對事物原理、規律的總結和闡述,因此,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的問題,問題是引發思維的“觸發器”,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有效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去進行知識的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在初中物理課程學習中,教師一般都是采用導學案來輔助教學,導學案有一個很好的作用就是促使學生對課程進行預習。在導學案中教師都根據教材內容設置導學問題,導學問題的設置符合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引導著學生去對課程知識進行預習,使學生在預習中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從而留下疑問,使課堂學習更具有針對性。那么,這個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本章節重難點內容的一個思考、探索的過程,能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知識結構體系;同時,對于自己有疑問的知識點,學生也會更加關注,從而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有疑問,這是學生自我學習中的一個反思反饋,教師以疑問為切入點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討論、分析、判斷、推理中有所收獲,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也為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打下基礎,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這樣學生能夠親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在教學情境中獲得對于新知的認知。為此,教師要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發現物理知識之間的關聯,從而提出有探究性的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知識的學習。以《物體的密度》一節內容為例,在課堂引入環節,筆者提出問題:“一斤棉花(一大團)和一斤鐵塊(一小塊)哪個重?”一些學生下意識的回答鐵塊重,然后反應過來馬上哄堂大笑,這些學生從習慣經驗出發認為鐵塊重。接著筆者又問:“為什么大家認為鐵塊重呢?同樣的重量為什么棉花是一大團呢?”讓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引入密度的概念。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增加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學到《摩擦力》內容時,筆者給學生創設這樣一種情境:在冬天下雪后,路面結冰了,非常光滑,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會出現什么情況?汽車在這樣的道路行走可能會怎樣?讓學生在問題中提出問題,進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同時,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摩擦力進行分析,思考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學生說可以穿上帶有釘子的鞋,有學生說可以在汽車的輪胎上裝上防滑鏈,增大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等。這樣的問題教學情境給學生創設的是一種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氛圍,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促進了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很多的物理公式、定理都是從實驗中獲得的,并且,實驗操作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也能發現一些問題,從而對實驗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能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發展。例如,在學習“大氣壓強”這一節知識時,學生對這一概念不好理解,因為我們身處大氣中,但感受不到大氣壓強。因此,教師要通過小實驗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這時候教師可用一個空易拉罐,在其中點燃酒精棉球,然后將易拉罐倒扣到水中,易拉罐身就會發生變化。教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并且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讓易拉罐變形。這樣通過實驗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上升的過程,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能對相關的物理知識進行探索,深入理解物理知識的內涵,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