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軼君
(南京傳媒學院,南京 211172)
隨著國際交流和多元文化持續進入大眾視野,我國高校大學生置身于多元、異域的不同文化浪潮,其對本土文化的內審、認同與歸屬感一再成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而目前針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多以宏觀視角,從思政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搭建家國情懷培養的路徑,并提出了具體教育理念的反思。較少有以融入“跨文化素養”這一中觀層面的探討角度出發,從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建構方面探索家國情懷的養成。在當下全球多元文化高頻、高密度交流與中西文化理念沖擊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大學生應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的能力?如何保證主流本土優秀文化的持續影響力?
這是新時代高校人文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人文教育的根本是以“文”化人,將跨文化素養這一核心元素融入其中,從課程的根本出發,把好教學設計、課程實踐與教師素養聯動的陣地,將有效助益大學生更好應對多元文化席卷的浪潮,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家國情懷。隨著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多元文化已然進入普通民眾視野,來自西方的文化潮流與思想觀念帶來巨大沖擊,而大學生作為文化思潮的最新與最快的接受者,對一些新鮮的文化元素充滿好奇,與之相伴的則是對于本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降低,國家認同與家國意識日趨淡漠,中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的培養與研究意義凸顯。
高一虹在分析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中強調了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三分模式”,這一模式在高校人文教育方面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這和她主張的從學生的情感、認知與行為三個層面作為經典培養模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即借鑒這一培育模式,有機融入“跨文化素養”這一理念,從本土文化認同視角出發深入分析“家國情懷”的培養潛能和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徑。
跨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新時代意義的家國情懷彰顯的是自身價值的認知理念、基于國家認同的文化自信及個體的優秀品格與人文素養。而這三個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系的方面都與跨文化能力培養的內涵深刻契合。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是當代大學生文化思辨力的重要考量維度,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個人優秀人文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首先其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共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感,其次有助于加強大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及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做到心腦合一、知行不悖。不難發現,大學生的跨文化素養的提高是培養家國情懷的基本路徑和重要手段。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有助于從本土文化認同視角出發深入分析家國情懷的培養潛能與具體可應用的培養方法與路徑。
我國高校向來是思想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陣地,也是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面對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沖擊,需要致力于高等教育前線工作的教師與教師團隊不斷開創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新路徑和新局面,在世界文明互鑒的浪潮中確保高尚的家國情操,通過提高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提振文化自信,讓學生體認到多元文化語境下文化多元的差異,秉持“和而不同”的觀念,珍視自身優秀文化的同時尊重對方文化,尋求不同文化的和諧共融,以此確保多元社會的不同個體悅納不盡相同的中國聲音,從學生的情感與素養兩個維度厚植大學生及青少年群體的精神歸屬感。
而精神歸屬感的培養需要實際的物質載體,高等教育應依托所在地市,積極拓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平臺,與圖書館、博物館等當地優秀文化機構共建“校館合作”平臺,通過優化學生的第二課堂內容的方式,深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去,豐富其多元文化的體驗路徑,使學生對家國情懷的體認脫離抽象的教條式學習,深入社會與現實世界感知中國文化的具象美,體認中華文明價值認同,從而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辯證地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在新時代語境下,如何利用“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新的跨文化交流范式,以本土文化和跨文化知識內容為依托,在教學中融入跨文化審視、理解和交流實踐,進行家國情懷與跨文化能力培養的對接、融合的研究,仍是研究者應仔細探討并深入研究的問題。而在文化通識類課程中有目的地關照學生跨文化能力維度中的薄弱環節,通過課程的特色教學設計與內容建構這一重要路徑培養跨文化能力,促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機制的良性發展,幫助學生立足于多元文化之上,充分搜集論據、闡述與表達民族文化觀念立場,將文化意識、文化自信體現在外在的語言能力的掌握與素養上,并與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受眾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對話與交流的教學實踐。這也相應地要求師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多樣態的語言文化知識,調動語言技能和跨文化技能推動跨文化的雙向交流的同時以提高自身的家國認同與高尚情操。以大學外語類課程為例,應從認知層面,創新專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在外語翻譯環節中增設“中國文化典籍外譯”專題,以譯“化”人,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緊密關系。
2014年,教育部就高校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這一主題作出了重要工作部署,在其發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文件中把“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作為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其確立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重要性。家國情懷的最終確立來自善于獨立思考與判斷,博采多元文化之長,在高校教育中應從學生的實踐環節與行為層面上確保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養成、跨文化知識結構的完善和跨文化技能的熟練掌握。這三者相輔相成,共同形成家國情懷培養策略的指導主線。
首先,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習者來說是能夠理解自身文化和他國文化的差異,有意識地調試文化沖突下的不適心理,做好積極應對文化沖擊的思想準備;其次,跨文化知識結構的完善為學習者本國文化知識與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及跨文化的相關知識的輸出提供系統的知識儲備;再次,跨文化技能的熟練掌握是保障學習者順利完成對話與交流的重要一環。高校教育提供圍繞該環節展開的實訓實踐契機,如積極配合當地文旅、新聞出版部門和網絡新媒體文化傳播機構,以學生創作為核心要素打造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的作品,做到“以實踐鍛造人、以作品打動人”。
以上所談及的跨文化能力培養的三個重要維度,無論在大學生群體的身份與情感認同、本土文化認知,還是在文化交流與互鑒的行為方面都進一步強調了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這兩個一脈相承的本質內容。就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與傳播能力的培養而言,其本質是多元文化形態開展對話的一種交流方式,是針對具體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沖突”和“文化折損”設計可行的交際方案,更是對不同形態文化間存在的誤解的一種積極回應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能有效化解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化形態間的沖突關系。而具體實踐應回歸到高校人文課堂中去,運用跨文化知識秉承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的原則,促進學生家國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最終達成。使課程建構、教學系統設計與課堂活動與跨文化素養有機結合,厚植家國情懷的培育理念。
在課程設計方面,應該把家國情懷的培養提高到戰略高度,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三方面入手,把跨文化能力培養融入到具體的人才培養中去。在知識結構方面,要求主要包括人文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強調具有扎實的專業文化基礎的同時,拓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及傳播技能,在熟悉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擁有更好的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在能力結構上,圍繞“國際視野”展開教學設計,在課堂中強化國際視野的拓展作用,通過課程搭建起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與素養的“腳手架”,最終實現其家國情懷的培育主陣地功能;在素質結構的設計中,應以普遍提高學生的文學、社會哲學、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人文修養為基本設計目標,把握不同課程之間的能力維度差異及互補。
1 依托教材內容構建中國文化主題
傳統本科階段的外語語言文化類課程一般以外語能力素養為培養核心,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圍繞某一個中國文化主題展開教學設計,深挖“如何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主題。做到語言技能的課堂實操過程言之有物、跨文化傳播中有的放矢。如在圍繞關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中國文化主題展開的教學設計中,構建依托“Learning Confucianism in China”為核心文本內容的教學模塊(如圖1 所示),讓學生通過學習《論語》中的孔子的語錄來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并探討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及其變化。在教學模塊設計中抓準“語言+中國文化”雙維構建理念,細化模塊內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的設計。

圖1 課程模塊教學目標設計
結合內容依托法(CBI)的基本教學理念,即語言與內容的有機結合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方法的拓展中可采取Stoller 的“6T”思路進行課堂實踐內容的組織。以“中美社會與文化對比”為例,選定與該主題(Themes)相關的雙語文本(Texts),即包括文字材料,也包括視頻、音頻等多模態語料,并按照與主題相關的不同話題(Topics)細化課堂活動;同時做好話題間的合理過渡(Transition),順暢課堂教學邏輯,在各話題搭建基于語言技能和跨文化技能訓練的多元任務(Tasks),利用話題與任務之間隱藏的線索(Threads)將各部分有機聯系起來以此增強授課的整體性。
2 利用智慧課堂延伸跨文化交際情境
跨文化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結合跨文化交際語境得以實現。傳統的課堂實踐中,往往由于實際地域限制,做不到實際跨越不同文化人群間的交流,語言技能操練環境往往局限于一個空泛的跨文化交流文本和特定的課堂空間里,無法展開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實踐教學環節被限制在既定的教材文本中,無法充分展開基于現實案例與場景的體認與交流。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應基于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圍繞不同課程群打造與建設不斷適應時代需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教育平臺就成為解決教學困境的有力手段。鼓勵大學生制作適合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精品佳作,打造在海內外大學生中具有影響力的傳統文化特色產品,并鼓勵學生參與到海外社交媒體中的文化傳播潮流中去。
3 基于學生個性拓展跨文化交流場域
大學生的跨文化素養的長效培養還需深入拓展課堂教學素材,根據學生的個性興趣,更新與完善課堂內各模塊的授課文本與內容,以學生所在的專業社團的實踐項目為依托,多渠道開展第二課堂跨文化實踐項目的建設。采取師生共建的方式,選擇真實的跨文化材料設計風俗、歷史、禮儀和民族服飾等不同的跨文化交際內容與場景嵌入不同文化或形式主題的課程“微項目”模塊,通過在線模式推送圍繞不同文化主題的英語語言和文化學習材料,學生隨時可接觸到種類不同的跨文化學習材料,既可接觸到不同文化民族的基本文化觀念與知識,又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個體的跨文化意識。
除課程設計以外,家國意識的培養同時還離不開來自多元文化交流的真實場域中的實踐。高校應踐行文明交流的互鑒觀,在新媒體技術持續發展的當下,因這一構建新時代全球傳播格局的指導思想的有效引導,跨文化傳播的手段正日趨多元化、參與跨文化傳播呈現出了主體的非單一性及傳播話語的語態多樣性等特點,多元文化的互鑒與交流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熟悉話題,而搭載新媒體平臺的跨文化傳播實踐正逐步成為跨文化交流與溝通主渠道,文明互鑒方可逐漸呈現其特有的具體形態,形成新的跨文化交際場域。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場景內的跨文化實踐是培養和鍛煉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提升本土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渠道與場所之一。在校內搭建虛擬仿真的實踐平臺,組織跨文化交流活動與賽事,發揮大學生校園生活中的“主場”優勢,把跨文化意識的實踐搬下枯燥的理論課堂,拓展多元文化的對話與沖撞空間,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交際語境中完成交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
從教師德育引導方面入手,作為課堂主要的理念設計者和實際組織者,教師的素養的可持續性培育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以“思辨”的方式傳承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能力培養;其次,通過多樣態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此為“立德樹人”的根本;再次,教師的素養還應體現在有善于挖掘主講課程的育人功能。通過創設良好課堂交流語境、搭建真實的實踐場景等手段將積極的文化身份認同的情感與價值觀融入課程,通過“文化交流場域”的搭建,為學生創設沉浸式的價值體認、身份與觀念認同活動,把德育與價值引導作為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拓展與實踐中的主要后盾。
同時,高校應進一步在教師中打造一支政治素養過硬、傳統文化與跨文化能力卓越的育人隊伍。邀請傳統文化手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參與到文化通識類課程的教學與實訓環節中,帶領學生創新跨文化傳播的多元化實踐。
跨文化能力和“家國情懷”的培養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作為共同的培養對象而言,大學生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主體,家國情懷應是大學育人的重要內容。家國情懷是其自身價值的認知理念、文化自信和跨文化素養這三者的有機結合的產物,針對目前高校大學生面臨的多元文化沖擊,本文從中觀角度出發,以跨文化素養“三分模式”為基本理念通過深入探索課堂設計、細化跨文化實踐與提高教師德育引導的三方面探討,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與有效溝通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有效地在大學生群體中厚植家國認同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