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梅
(四川師范大學 舞蹈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傳承”原指師傅和徒弟間關于技藝、經驗、學問、教義的傳遞與繼承,以田野、鄉間的口傳心授方式為主。如今,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概念已延伸至多個領域,其內涵更加豐富,既有學術、技術上的繼承與發揚,更有方式上的多樣性與時代性發展。本文將珙縣山歌在當地民間田間地頭的傳承形式稱為“鄉間方式”,將其在音樂院校、高師院校中的音樂教育活動中的傳承形式稱為“校園方式”。
珙縣山歌是川南地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加強保護、促進傳承是發揚當地民間文化、促進民族文化建設、培養地方音樂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珙縣山歌傳統的傳承方式以師徒間口傳心授為主,師徒多為親朋好友、勞作伙伴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地文化工作者組織建設了各類民歌傳承組織,如民歌專題培訓班、興趣班、傳習所等,培養了不少當地民歌愛好者,關于珙縣民歌的叢書不斷問世,音像制品等相繼出版。盡管如此,珙縣民歌的影響力依然遠不及一些流行小調,民歌培訓班、傳習所的學員以中老年業余愛好者為主,沒有青年人的參與,缺乏活力與生機;沒有具備一定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員參與,缺少專業性、創新性,也很少有新作品問世。在當代社會,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促進音樂專業人才加入學習與研究,才可能提高民間傳承組織的專業性,并為其帶來新力量、新思維。因此,珙縣山歌的傳承方式必須除舊立新。在21 世紀的信息化時代,珙縣山歌僅靠民間傳承遠遠不能吸引當代人的注意,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淳樸的音樂風格、特色的歌詞故事都需要借助新時代的新手段才能得到廣泛傳播。鄉間的傳承方式是一種音樂教育行為,這種教育需科學規劃,再與系統的校園音樂教育相結合,借用時尚的表達手法完整呈現傳統藝術的優勢與魅力,才是培養傳承人、促進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山歌等原始文獻的深度搜集、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地方保障制度與政策的制定,都是完善鄉間傳承路徑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正式出版的珙縣民歌文獻極少,可見的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珙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著的《珙縣民歌》(珙縣文史資料第34 輯)。此書匯集了一些珙縣民歌歌譜,均為簡譜,并對民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類講解,有利于業余愛好者學習。但就面向全社會的長期普及而言,這一文獻資料缺少規范的五線譜歌曲集,缺少器樂伴奏部分的配寫,限制了專業團體的學習研究、演出傳播。同時,音樂創作尤為重要,新時代的新生活、新思想必須通過新作品進行表達,新的優秀作品是促進山歌流傳、繼承的重要載體。必須將專業樂譜集的編寫出版、研究型著作的問世、月刊季刊等周期性刊登珙縣山歌新作品的出版物的發行相結合,才能構建科學合理的傳承珙縣民歌、山歌的文獻保障體系。
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至關重要,地方政府應對資深傳承人進行保護,給予傳承人相應的社會地位,建立與其在民歌傳承領域所作貢獻相符的獎勵制度,明確認定、頒發“傳承人”榮譽稱號。大部分老一輩傳承人以務農為生,在其年邁后對其給予經濟支持,可以為其在晚年繼續為文化傳承作貢獻提供生活保障。文化傳承的脈絡必須被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培養新一代傳承人是文化傳承后繼有人的關鍵。要通過政府建立民間歌班、傳習所、培訓班等,引導非營利性質組織傳承人、專家進行教學、講座,吸引更多年輕人尤其青少年的加入,重點培養年輕一代愛好者。
利用網絡建設宣傳、普及、教學平臺,建立地方文化部門的微信、抖音等賬號,定期推送珙縣民歌、山歌相關音樂知識;定期對在線教學課堂進行網絡直播,由傳承人、專家、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愛好者進行教學,分期分重點講解、教唱珙縣山歌,面向全社會進行講授;定期推送短視頻,展示鄉間音樂活動、舞臺演出,突出趣味性、現代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喜愛珙縣民歌、山歌。
目前,針對珙縣山歌的文化傳承研究缺乏以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為核心的分析和研究。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是培養音樂教師和舞臺藝術人才的關鍵,其課程設置、專業訓練等決定著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舞臺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也直接影響著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水準。如今,絕大多數高校音樂專業在校生學習聲樂時極少選用權威教材以外的作品,導致學生對地方音樂的人文歷史等認識非常有限,掌握的地方音樂作品數量較少,其結果是,學生在就業后的音樂課堂和個人舞臺表演上對民間音樂的認知與體會比較膚淺,缺乏廣闊的音樂文化視野,因而,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應從高校音樂專業教育開始。
音樂學專業應設置《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該課程是從社會音樂學的角度講授優秀的、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目的是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是新課標下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珙縣隸屬四川宜賓,在該地區的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中滲入本土民歌文化,既可以實現文化傳承,也可以弘揚先輩的優良精神。把珙縣山歌作為特色教學板塊融入《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于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設,32學時、2 學分,修訂教學大綱、計劃、教案,從音樂本體、傳承與發展角度作深度剖析,引發學生思考、熱愛、掌握珙縣山歌(教學計劃見表1)。

表1 音樂學專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珙縣山歌”實踐教學學期計劃
聲樂演唱教學內容也應當做相應的修訂與調整。聲樂教學以訓練發聲技巧、演唱作品、作品藝術處理為主要內容,在有限的課堂中,教學內容應該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練聲、唱歌、作品處理的時長分配應科學、系統、規范、靈活。可在大學三年級兩個學期設計相應的珙縣山歌教學環節,在保證原教學計劃內的聲樂演唱教學的同時,每學期選擇3 到4 首珙縣山歌代表作進行特色教學,教師在完成發聲訓練后重點解析作品演唱難點,深入講解音樂特征,引導學生細膩處理作品,要求學生有情景感地演唱,激發學生的表演興趣和表演欲望,為山歌傳承培養音樂教師及專業型演員。
音樂劇是集表演、演唱、舞蹈為一體的舞臺藝術,它運用歌曲演唱、肢體動作、臺詞表達等多種藝術手段刻畫人物,表現故事情節,傳達藝術思想。在高校音樂劇專業融入珙縣山歌的教學,可再現勞動人民的音樂生活,把古老的深山藝術用現代舞臺進行呈現,為傳統民歌的傳承開辟一條新穎、有趣、可行的道路。
聲樂演唱是音樂劇教學的重點,在保證音樂劇演唱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把珙縣山歌教學深度融入聲樂課堂,將本科三年級學生作為實踐對象(三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演唱和表演基本功,有獨立的分析和思考作品的能力,有一定的創新意識),把大三學年教學大綱、計劃、教案等按每學期16 周(每周1 學時)進行科學分配(教學計劃見表2)。

表2 音樂劇演唱與珙縣山歌聲樂教學實踐學年教學進度計劃
教學期間,每4 周進行一次舞臺考核,讓學生將所學作品進行舞臺呈現,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演唱,同時注重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戲劇化的表演,四次考核成績的平均分作為平時成績。該學年兩個學期期末考核均以音樂劇演唱50%+珙縣山歌演唱50%為標準,總評成績(100%)由平時成績(*60%)與期末舞臺實踐考試成績(*40%)相加構成。
以上六首歌曲為珙縣山歌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聲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在于:1.解讀歌曲蘊藏的故事梗概、人物內心、情景氛圍。2.分析音樂特征,尤其是音樂本體的旋法特點、曲式結構、調式調性走向等。3.在學生演唱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歌唱技巧、作品處理、情感表達等問題。《大田薅秧角對角》音域a1—g2,要解決最高音“梳”字的松弛度,才能展現山歌自由、遼遠的音色。這首歌曲一個樂段變奏一次,演唱需特別注重第一樂段與變奏樂段的層次對比,音樂的感染力即在于細膩的層次對比中,演唱時應在歌唱力度、情緒上突出遞增關系。歌曲為變換拍子,4/4、5/4、6/4 相結合,這也是演唱該歌曲的一大難點,教學中需特別強調節拍的準確性。神歌《涼風悠》很有特色,包含許多倚音、滑音、波音等,且有變化音;調式調性在同宮系統上轉調,演唱的情感表達要求較高。教學重點應放在裝飾音的微妙處理上,既要唱準確也要突出畫龍點睛的裝飾效果,展現悠揚、自由的歌聲,體現出主人翁逍遙、樂觀的心境。《大河漲水小河渾》的教學重點在于突出前后樂段的對比,兩個樂段有一定統一性,雖然并非完全對比,但必須通過演唱體現主題的層次感。難點在于,歌曲節拍變換了三次,演唱時既要保證節拍的準確性,又要兼顧變換拍子時音樂的流暢感,應表達出灑脫、樂觀的勞動精神。《猜歌》《山歌對唱》為對唱形式,教學重點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山野情景的再現。兩首歌曲都以問答形式對唱,一問一答、風趣幽默,教學應強調舞臺表演性,要求學生在對唱時注重空間想象,代入一定的戲劇感,以充分表現勞動人民豁達、開朗的性格。《奴家今年一十七》是一首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歌曲,“肯”字與偏音“si”相結合,精準巧妙地渲染了地方特色,教學時需特別強調“肯”字的處理,語氣應有力而不厚重,音色應弱而不虛。
組織音樂學專業三年級學生到珙縣地區采風,深入田野考察,感受鄉土文化,體會民風民俗,搜集音樂素材,為學習、研究、創作奠定基礎,積累經驗和靈感。建立專業性強的文化傳播團隊,以高校文藝分隊定期演出為主,以學習、慰問、交流的方式在劇院、鄉間演出,這種方式既能傳播珙縣山歌、弘揚民族文化,又能鍛煉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甚至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由高校在校生在社區等場所開展公益性質的音樂活動,為群眾講解、教唱珙縣山歌,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教學能力,讓學生完成專業實踐,為畢業實習和就業奠定基礎,又能服務大眾、豐富社區文化生活,還可以提高民間培訓班的專業性,促進民間音樂的傳承。
珙縣山歌作為川南地區民歌文化的象征之一,見證了當地的歷史與人文發展。如今,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在探尋著自身的新的發展之路,珙縣山歌走進校園即是一種突破和改變。本文著眼于珙縣山歌的傳承,期望通過對其在當代社會的兩種傳承方式的探索,為其在校園中尋求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對于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我們應當在更廣闊的思維與視野中尋求新的、可行的實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