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然 孫良泉 孫瑩 王海瑛 劉毅 陳珮珮

摘 要:為科學分析信用風險分類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融合運用效能,設計了關于企業、基層執法人員、協會(商會)、社會公眾等調查問卷,開展了針對性的問卷調查,分析了調查結果。本文總結了信用風險分類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融合運用情況,指出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強化信用風險管理、持續加大工作力度、不斷創新抽查模式、制定分層級抽查事項庫、優化聯合部門數量等改進建議。
關鍵詞:信用風險分類,“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效能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03
0 引 言
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場準入門檻大幅降低,經營主體不斷增加,新興問題不斷涌現,如執法力度不嚴、執法能力不強、法治化程度不高、針對性不足等成為新時代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的嶄新課題,由此引發的“多重檢查、重復檢查、隨意檢查、人情檢查”諸多問題,讓政府公信備受壓力。為提升監管效能,借鑒海關雙隨機監管模式[1],“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逐漸成為基本手段。
為促進制度創新,國家層面出臺政策支持,2019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8號)[2]指出“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依據企業信用情況,在監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頻次等方面采取差異化措施。”2022年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 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國市監信發〔2022〕6號)[3],為全面建設信用風險分類監管體系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依據。
本文采用信用風險分類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模式,有助于提升政府監管效能,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結合全國各省份監管情況,對基于信用風險分類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進行效能分析。
1 調查情況分析
1.1 部署大規模網絡調查
對“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效能測評,測評內容包含企業問卷、基層執法人員問卷等。本次測評共采集有效樣本3863個,其中,企業2284個、基層執法人員問卷653個、協會(商會)問卷214個、社會公眾問卷712個。
1.2 調查結果分析
1.2.1 對企業調查問卷分析
此次調查,國有企業占14 .1%,私營企業占77.19%,外資企業占5.65%,其他占3.06%。其中,大型企業占7.39%,中型企業占12.57%,小型企業占41.16%,微型企業占38.88%。集中在10年以上的企業占47.77%,集中在制造業的企業占52.23%。調查樣本分布比較均勻,符合調查研究需要。
(1)熟知度分析
經調查,93. 56%的企業熟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88.62%的企業熟知“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事項清單,了解渠道主要通過政府宣傳。
(2)執法角度分析
經調查,90.73%的企業認為所在地區執法程序、標準等完全公開透明,98.29%的企業認為抽查檢查完成后,執法人員會和企業確認抽查檢查的情況記錄。
(3)市場公平分析
經調查,83.32%認為本地區的監管執法工作促進了經營主體公平競爭。
1.2.2 對基層執法人員調查分析
此次調研工作年限在2 0年以上的占41.7%,10~20年的占26.03%,5~10年的占17.13%,5年以下的占15.14%,其中學歷在本科以上的占75.7%。
(1)執法檢查規范性分析
經調查,70%以上的基層執法人員認為抽查工作細則、抽查工作指引、抽查方案等便于執法人員參照開展檢查。97.08%的基層單位均制定“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清單和年度抽查計劃并公示,且98.41%的單位依據“雙隨機、一公開”年度抽查計劃組織雙隨機抽查工作。
(2)“雙隨機、一公開”應用率分析
經調查,在部門內部開展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占9 4 . 9 5%,另外調查發現,10 0 %采用“雙隨機、一公開”的單位占4 4 . 62%,處于80%~100%之間的占29.08%,50%~80%之間的占14.21%,50%以下的占12.08%。由此可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成為基本監管手段。
(3)信用風險應用率分析
經調查發現,在單位部署“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任務時,抽查比例與企業的風險等級掛鉤的占89.77%。由此可見,信用風險監管思想逐步應用到實際檢查。
(4)執法人員檢查數量分析
經調查,檢查企業數量在1 0 0 家以上的占4.91%,50家以上100家以下的占11.02%,20家以上50家以下的占31.87%,20家以下的占22.58%,10家以下的占29.61%。38.38%認為當前“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任務過重。
(5)執法人員評價分析
經調查,87.52%的執法人員認為當前單位采取的“雙隨機、一公開”匹配方式科學高效,11.69%的執法人員卻不認為當前單位采取的“雙隨機、一公開”匹配方式科學高效。
2 效能分析
2.1 監管執法從“分散監管”向“集中高效”轉變
經調查,各省份從2019年參與部門的16個增加至40多個,抽查事項從10多個增加至100個以上。以市場監管為例,從市場系統內部隨機抽查看,八成以上企業檢查事項22項,平均檢查事項有19.25項,較傳統抽查方式(以一個抽查事項記一次檢查計算)提高19.25倍。
2.2 綜合監管從“簡單粗放”向“精細集約”轉變
從全國看,通過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提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精準度,發現問題普遍較之前提高約20%,并持續保持較高精準度。通過風險研究與實際抽查結合,不僅為抽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也較好地節省了監管資源,提升了監管效能。
2.3 經濟成本從“低效高耗”向“高效低耗”轉變
傳統市場監管習慣于以基層一線人員為主力,指定檢查對象、指派檢查人員,進行不間斷方式巡回檢查,不僅造成人力成本增加,而且效率低下;同時受部門設置影響,多頭執法、重復檢查與推諉扯皮情況在各地普遍存在。調查研究發現,企業一年平均迎檢26次,迎檢一次的費用約為985元,若對10萬戶企業減少抽檢,將給企業減少成本2.46億元。
2.4 社會認知從“概念生疏”向“理念認同”轉變
從企業整體評價、降低經營成本、減輕基層負擔、群眾滿意度等維度進行調查發現,93.37%的企業和95.72%的社會公眾認為“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公正公開,且有效維護了市場秩序。隨著“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用風險分類深度融合,社會對“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了全新認知。
2.5 營商環境從“政府單維”向“多元共治”轉變
2019年以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同社會信用建設相結合的新型監管模式,通過披露抽查及失信后果,達到“抽查一小片、震懾一大片、規范全行業”的目的,并實現從“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的轉變,讓企業履行擔當,發揮主體責任,實現自律轉變。此外,還通過從政府監管為主向政府與社會監管并重的轉變,吸引競爭對手、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監管主體參與其中,監管半徑有效放大,實際效能大幅提升。
3 存在問題
3.1 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工作開展不夠均衡
就全國而言,每個省份參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部門約40個,而建立本行業信用風險分類制度的也就20個左右。在頂層設計上,“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應用場景需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對全面應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積極性不高,差異化監管體系構建存在阻力。
3.2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重點領域監管聯動協調需加強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重點領域監管涉及多個部門領域,檢查事項、檢查標準、抽查程序、比例和頻次要求等差異較大,履職中存在職責交叉、邊界不清的問題,工作整體聯動和協調配合不夠順暢。
3.3 抽查事項融合度有待提升
經調查,有些省份建立了統一的“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事項清單,但存在部分抽查事項與實際監管不一致,主要原因是抽查事項清單監管層級劃分不夠精準,造成抽查事項庫和實際檢查有偏差。
3.4 聯合檢查協同度有待改善
從2019年以來,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事項逐年增多,部門聯合抽查范圍不斷擴大,但是經對企業調研發現,存在10.05%的分散檢查現象,主要原因是多部門之間時間不方便協調占92.03%,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效能。
3.5 高風險企業覆蓋率有待提高
從2020年全面推行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差異化監管實施逐年上升,但調查發現,10.23%的基層單位對風險分類不了解,影響“雙隨機、一公開”雙抽查的精準性。
4 改進建議
4.1 強化信用風險管理,提升監管精準度
建議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理念和方式拓展到市場監管系統各業務領域和具有事中事后監管職能的各相關部門,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工作有機結合,提高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
4.2 持續加大工作力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常態化
建立重點監管事項清單制度,在重點監管事項清單之外,將更多的行政檢查事項納入“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事項清單。強化部門間協同協作,切實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門抽查計劃涵蓋抽查事項清單,實現監管范圍全覆蓋,監管責任無盲區。
4.3 不斷創新抽查模式,提升監管效能
持續強化監管數據累積,完善企業“全景畫像”,對信用良好、風險等級低的A類企業,探索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向“不見面監管”的“云檢查”轉變。推廣“標簽化管理”,將抽查事項、檢查對象按照行業、區域、風險和信用等條件,設置關鍵性標簽標識,智能校驗檢查對象的一致性和監管事項的相近度,自動生成部門聯合抽查任務,多環節降低監管溝通成本,提升監管效能。
4.4 制定分層級抽查事項庫,明確監管執法半徑
結合法律法規規章修訂情況,動態調整統一的抽查事項清單庫,明確監管層級、檢查依據,依托“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搭建清單認領模塊,逐級認領抽查事項清單,明確各級監管職責。
4.5 優化聯合部門數量,提高執法檢查效率
經調查,85.35%基層執法人員認為2~3個部門聯合檢查較為合理。按照政府部門職責邊界清單,結合實際情況,優化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參檢部門數量,切實提高檢查效率。
5 結 論
本文對基于信用風險分類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進行效能分析,指出新型監管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對策建議,為進一步深化融合信用風險分類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提供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