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卿 王海霞 呂慧枝

摘 要:近幾年來,內蒙古地區的養老服務規范化工作得到了很大發展,在數量和規模上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投資和運營上也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然而,目前內蒙古地區普遍存在床位供給不足、人員職業素質不高、設施配置不合理、服務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內蒙古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其它地區的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養老服務業,標準化,標準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20
0 引 言
養老是一個受到社會廣泛重視的重要民生問題,伴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對養老需求和要求都比較高,養老工作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的特點,除依賴國家的專業技術支持外,還必須依靠社會力量,以市場化方式進行運作。因此,對養老服務進行規范化,是促進我國養老服務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技術保障[1]。
1 養老服務標準化概念
參考服務業標準化的概念,養老服務標準化是指通過制定和實施養老服務標準,運用標準化原理和方法,使養老服務質量目標化、服務方法規范化、服務過程程序化,讓老年人獲得優質養老服務的過程。在實施“以人為本”的社區養老護理工作中,加強規范化管理,為“以人為本”的服務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要想在標準化的前提下實現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要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好不好、滿意不滿意作為導向,堅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發展目標,注重標準的引領,提高養老服務的精準性、專業性和規范性。在對養老服務的各項要素進行科學梳理的基礎上,搭建一個內容全面、結構完整、層次清晰的標準體系,并且保持標準體系的開放性與可擴充性,把養老服務的內涵從解決溫飽問題拓展到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多樣化和差異化的需求[2]。標準體系應重點制定基礎通用、行業急需、支撐保障類標準,貫徹落實國家、行業和地方的相關標準規范,制定和實施企業標準規范,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宣傳、指導與評價,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
2 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養老床位供應不足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將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建成“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并且老年服務機構的床位配置趨于優化,照料類床位占總數的55%以上;各旗縣建成一所可供托底的養老服務機構,并且加大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改造力度,推進鄉村養老院的改造,確保鄉村養老院的普及率達到50%以上;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建設,力爭在2022年前,在全區各街道建立起一所功能齊全、多層次的養老服務機構,可提供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的養老機構實現90%以上;在“十四五”期間,按一定的要求,將老城區和已建成的居民區,逐步配備各項老年服務設施,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但是,由于我國老齡化的日益嚴重,養老服務機構設施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缺口,養老床位供應不足,尤其是一些公立的養老院更是出現了“爆滿”的局面。
2.2 養老服務人員職業素養不高
依據文獻資料“養老服務人員職業素養統計表”顯示:養老服務人員目前的主要工作內容以生活照料為主,心理健康照料為輔。當前內蒙古地區老年人文化程度有所提升,在生活照料需求量增長的同時,對照料服務質量的標準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養老服務人員缺少專門培訓等問題,在養老服務的基礎照護、康復輔助等專業性強的服務中,專業知識較為匱乏,極大地制約了被服務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基于以上原因,本項目提出在內蒙古開展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培訓,一是將內蒙古養老服務人員的工作機會納入到“職教”補貼項目中,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國家對該項目中養老服務人員取得國家職教資格的比重。二是在高職高專開設老年護理與照護專業,為養老服務機構培訓各類護理人才[3]。
2.3 養老服務設施配置有待提升
內蒙古地區社區居家養老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市、區兩級,街、鎮兩級的服務體制,并依托社區示范中心、日間托老院(餐點)、鄉村老人活動中心、老人食堂、老年大學、老年教學點等,形成了縱向連接市、區、街鎮、社區,橫向整合衛生計生、人社、文化等各方面的服務,涵蓋了上門服務、日間托老、活動場所、綜合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立體服務,能夠較好地解決社區居家老人的服務需要。但是,就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現狀而言,其養老服務設施的供給程度并不均衡,各區域、各社區的差別很大,多數養老機構的供給數量很小,且供給的服務設施也很少,主要供給諸如麻將、象棋等簡單的生活用品,缺乏人文藝術、學習交流等高品質的生活用品。
2.4 養老服務評估機制尚未完善
完善的社會福利評價體系,對于維護社會福利、提高社會福利、優化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內蒙古自治區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此背景下,我國已制定《關于推進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內蒙古自治區已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機構等級評定辦法》,內蒙古自治區在2023年印發《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現已在內蒙古民政廳開展了“四星”評選活動,并已制定發布《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質量日常監測評價規范》地方標準,但總體而言,自治區對養老服務評估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考核體系,缺乏一套健全的考核指標。
3 推進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工作的建議
內蒙古地區在老年服務領域的規范化工作,近幾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數量和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投資和運營上也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然而,內蒙古地區養老機構的標準化工作還不完善,存在一些養老機構的標準化意識不強、內部的管理與服務不規范、缺乏統一標準的問題。鑒于以上情況,除了相關部門加大對其監管力度,加快對老年服務專業人員的培訓之外,還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意識的強化[4]。建立并落實養老服務業護理服務標準體系,從而對老年服務機構的服務行為進行更深層次的規范,強化對養老服務業的管理,提升養護服務的質量,推動養老護理服務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此,就如何應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如下的對策和建議。
3.1 形成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協調促進機制
民政、市場監督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工作協作,構建出與之對應的協作推動機制,共同推動養老服務標準的制定實施、養老服務標準化的人才培育和試點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提高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5]。通過對內蒙古地區相關行業組織的研究,推動相關行業組織參與制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并將其推廣應用于自治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為自治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參考,最終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3.2 完善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加快重點領域標準編制
一是要強化對養老標準體系執行情況的監管,防止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出現“兩張皮”;二是要對養老機構的服務標準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可以對通用基礎、服務保障等體系中共同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整理,養老服務機構再結合自己的管理特點、服務特色及服務流程,制定出對應的標準,從而加速養老服務的提升和完善,讓養老服務機構的標準化和標準化程度得到持續提高。三是有關部門應加速搭建管理和服務標準體系,以及制定居家養老管理和服務標準[6]。在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工作中,要從未來著眼,面向世界,適當參考英國、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在這方面的先進做法,對其進行系統的架構與內涵的完善,保證其先進高效,促進內蒙古自治區在這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7]。
3.3 加大對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政策支持
近期,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印發《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資金補助項目與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該辦法的出臺為自治區標準化項目的補助和資金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體現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等相關文件精神。該辦法以推動以獎代補為前提,持續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扶持,特別對已經進行了標準化工作的組織機構給予激勵,并給予資金支持。
3.4 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人才隊伍的建設
把標準化培訓納入到養老服務業工作人員的培養中,為養老服務機構培養并引入一批懂標準、具有養老服務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養老服務系統內,通過普及標準化知識、組織各類業務技能競賽,推動養老服務標準在社會上廣泛運用,并取得成效,推動全區養老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并針對老年服務組建知識面廣、專業水平高的老年服務標準化工作專家組[8]。
4 結 語
內蒙古地區在養老服務業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標準化方面的嘗試,對標準化的發展進行了大膽探討,并將其與社會生活進行了深度整合,最終建立起了標準化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良性循環發展新模式。今后將以此為基礎,發揮該模式的示范作用,不斷提升自治區老年人的幸福感、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