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林


摘 要:目的:分析ICU氣管插管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標準化護理效果。方法:選取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間收治的60例ICU氣管插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標準化預防性護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3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以及護理后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觀察組患者的病情恢復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根據ICU氣管插管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制定標準化護理措施,進行標準化預防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發生風險。
關鍵詞:ICU,氣管插管,肺部感染,標準化護理對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55
危急重癥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在病情危及生命或是具有潛在高危因素的情況下,患者需要在ICU內接受系統的醫學監護和救治,有效控制病情進展,幫助患者盡快脫離危險。ICU患者的循環、呼吸系統不穩定,容易產生呼吸困難癥狀。ICU患者出現呼吸功能障礙時,需要通過氣管插管的方式,建立人工氣道,維持呼吸道通暢,保持氧合與循環穩定[1]。ICU患者的氣管插管期間,實施氣管插管操作時,容易對氣道黏膜、血管神經形成損害。作為外源性人工氣道管路,氣管插管與外界溝通,容易受到細菌侵襲,往往會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肺部感染會導致ICU氣管插管患者病情的加重,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在ICU氣管插管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該側重于并發癥的防治,以降低肺部感染發生風險,實施護理干預。基于肺部感染預防的護理干預,需要具體了解肺部感染發生的原因及影響因素,進而制定有效的護理對策,讓患者安全、舒適地接受治療[2]。本研究選取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間收治的60例ICU氣管插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肺部感染的發生情況,分析其肺部感染發生原因及采取標準化護理措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60例ICU氣管插管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女=17/13,年齡39~75歲,平均(57.73±5.64)歲。對照組:男/女=15/15,年齡38~80歲,平均(57.39±5.77)歲。本研究通過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倫委會審批。納入標準:(1)自主呼吸停止;(2)呼吸衰竭;(3)符合氣管插管適應癥;(4)患者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2)喉頭急性炎癥。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常規護理)
結合患者的各項檢查結果,詳細說明病情。介紹氣管插管的目的、操作方法,強調氣管插管期間的注意事項。實施氣管插管后,密切監測患者的體征狀態,重點關注其呼吸狀態,維持口腔、鼻腔清潔,定時進行吸痰。ICU內進行清潔、消毒,限制人員出入。ICU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時,要給予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
1.2.2 觀察組(標準化預防性護理)
(1)原因分析。結合以往的ICU氣管插管病例,分析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口腔清潔不到位、未及時進行吸痰的情況下,容易滋生細菌,增加肺部感染的發生風險;插管時間、導管留置時間較長時,發生肺部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長時間、持續性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患者會由于氣管纖毛受損,防御屏障受到破壞,容易受到致病菌侵襲;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可能導致ICU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營養失調,往往也會增加肺部感染的發生風險。在ICU氣管插管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需要將免疫功能低下、營養失調患者作為發生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重點進行監護,針對ICU護理的薄弱環節做出改進,做好口腔清潔、吸痰、導管留置管理、規范用藥等工作。(2)環境管理。定時進行空氣消毒,應用消毒液擦洗ICU內物品。護理人員、探視人員進入ICU前,需要進行全身的消毒,進行規范洗手,佩戴好個人防護用品(口罩、隔離衣、防護眼鏡),避免將細菌攜帶進入ICU,避免患者與細菌接觸,降低感染風險。(3)氣道護理。在氣管插管后,需要加強氣道護理,維持氣道的清潔、通暢。在機械通氣治療期間,進行氣道的加溫、濕化處理,吸入氣體維持在37~40℃左右;以適當的力度,叩擊患者的背部,促進排痰;注意調整患者的體位姿勢,避免長時間處于平臥位,將患者的頭部抬高20℃左右,偏向一側,有助于維持氣道通暢,降低誤吸風險;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拔管,拔管前,進行自主呼吸試驗,判斷有無拔管失敗的風險;拔管后,可以應用鼻導管進行高流量氧療。(3)口腔護理。加強口腔護理,改善口腔衛生環境。采用具有抗菌功效的清洗液,進行口腔清潔,減少細菌滋生,防止細菌下行至呼吸道,降低感染風險。(4)應急處理。針對ICU氣管插管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需要預先制定應急處理方案,準備好相關治療藥物。先給予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然后采集痰液標本,進行細菌培養、藥敏試驗。根據菌群培養結果,有針對性地選擇抗菌藥物。
1.3 觀察指標
(1)病情恢復情況:以優、良、差為標準,評價ICU氣管插管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2)炎性因子指標:護理前后,采集ICU氣管插管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進行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指標的檢測。(3)心理狀態: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與ICU氣管插管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呈負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應用( )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由t 值檢驗,計數資料應用n(%)表示,由χ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ICU氣管插管患者的病情恢復優良率、肺部感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I C U氣管插管患者的病情恢復優良率、肺部感染發生率分別為9 6 . 67%(2 9/ 3 0)、93.33%(28/30), 對照組的病情恢復優良率、肺部感染發生率分別為70.00%(21/30)、73.33%(22/30),觀察組比對照組高(χ2=7.680、4.320,P<0.05)。觀察組ICU氣管插管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6.67%(2/30),對照組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6.67%(8/30),觀察組比對照組低(χ2=4.320,P<0.05)。
2.2 兩組ICU氣管插管患者護理前后的炎性因子指標
觀察組ICU氣管插管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標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3 兩組ICU氣管插管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
觀察組ICU氣管插管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 結 論
危急重癥患者需要在ICU內接受治療,實施高質量的救治,同時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地監護,對患者的病理、生理變化進行動態觀察。在ICU治療期間,需加強呼吸監測,ICU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癥狀、無法自主呼吸時,需要實施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治療,進而改善氣道通氣,維持穩定的呼吸狀態[3]。
ICU患者接受氣管插管治療,存在著肺部感染的風險。氣管插管后,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功能減弱,加上其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容易受到細菌侵襲,進而引發肺部感染。在長期置管、口腔衛生環境較差等情況下,容易滋生細菌,細菌經導管侵襲肺部,進而引發肺部感染。ICU氣管插管患者的臨床護理,需要警惕肺部感染的發生,針對可能引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制定出標準化護理措施。(1)營造安全的治療環境,減少患者與細菌的接觸,做好ICU內的消毒工作。(2)加強氣道護理,定時進行吸痰,保持氣道清潔,減少細菌滋生[4]。(3)氣道進行加溫、濕化處理,有助于促進排痰,降低肺部感染風險。(4)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適時進行拔管,并在拔管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自主呼吸試驗結果作為參考。維持口腔清潔,減少口腔內細菌[5-6]。
綜上所述,根據ICU氣管插管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制定標準化護理措施,進行標準化預防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發生風險,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