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恒
近20年來,國內晚報、都市報的頭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臉”正是紙媒順勢而變、涅槃重生的體現,它必須在新的媒體生態平衡中找到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定位。改變,從頭版開始。如果把一張報紙的頭版比作一張“臉”的話,那么頭版的大標題就是一雙“眼睛”。“眼”能傳神,明眸善睞,顧盼生輝。一見傾心,再見“傾城”“傾國”。在“眼球經濟”流行的當下,如何制作頭版頭條的標題,關系到一份報紙能否在爆炸式的信息中“秒”抓讀者眼球。
本文精選國內一些報紙的頭版精彩標題,一起來“解剖麻雀”——看看他們的“制勝法寶”。
標題忌“平”宜“新”,尤其是頭版標題,更要用心巧思細作。而制作標題時巧用諧音,可以起到言簡意賅、生動活潑、妙不可言的作用,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每日新報》2021年12月24日頭版文章標題《津生津事》,巧用“津”與“今”二字的諧音,僅僅四個字,通俗易懂,準確生動,平易近人,可謂一字勝千言。這一篇報道是講述天津市617歲生日,回顧展望城市的變遷和發展。
再如:《南方都市報》2022年2月18日頭版文章標題《灣有引力》,巧用“萬”與“灣”二字的諧音,標題精煉又精彩,富有深意,報道了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新聞事件。此外,還有《威海晚報》2021年12月22日頭版文章標題《莓不勝收》,巧用“美”與“莓”二字的諧音;《海峽早報》2021年12月17日頭版文章標題《醫往無前》,巧用“醫”與“毅”二字的諧音等。
題好一半文。簡潔、生動、精彩的標題,可以為文章起到畫龍點睛、妙筆生花的作用,讓人過目不忘,拍手叫好。一般來說,一份報紙的頭版頭條,都是選擇當天最有看點、最有賣點、最引人關注的新聞事件,那么為頭版頭條制作一條精彩標題,則是高水平辦報、提高報紙質量關鍵中的關鍵。翻開近年報紙頭版頭條,許多標題巧用一語雙關,讓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
例如:《華商報》2021 年12 月24 日頭版文章標題《靜待長安》,此處“長安”為一語雙關,古時長安城是現在的西安市,如今西安面臨疫情大考,既期盼西安能夠渡過難關,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再現生機與活力,又祝愿西安能夠“長”久地平“安”。
《晶報》2022年2月7日頭版文章標題《有女萬事足》,在國內媒體對女足亞洲杯奪冠這一熱點事件報道中可謂脫穎而出,比起其他紙媒的《“鏗鏘玫瑰”綻放》《女足奪冠》等常見標題,《有女萬事足》這一文章標題另辟蹊徑、一語N關,既點明新聞事實——女足奪冠,又用一句口語化的“有女萬事足”來表達國人的情緒——女足姑娘們為中國人爭光、爭氣,此外還有一層意思——這對于一直對中國男足失望的你我來說,其中百般滋味你可以細品,可謂一語勝千言。
上世紀,部分媒體板著面孔、刻板說教式標題屢見不鮮。如今,傳統媒體放下架子,力求用平民視角報道百姓喜聞樂見的人和事,盡最大努力讓讀者接受。那么,從制作標題來講,口語化表達更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產生情感共鳴。
例如:《山西晚報》2021年12月1日頭版文章標題《你好,老鐵》,可謂是口語化的經典表達。這一期報紙也是《山西晚報》創刊22周年特刊,一份報紙歷經22年,千言萬語都在四個字中,尤其“老鐵”二字,生動,接地氣兒,富有感情色彩,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再如:《安徽商報》2022年3月21日頭版文章標題《國人睡眠剛“及格”》,新聞報道的是在“世界睡眠日”之際一份研究報告出爐,如果變成《××機構公布〈中國睡眠研究報告〉》,就太平常了,遠不如原標題口語化、簡潔、生動,言之有物并有吸引人。
巧做標題,是一門功夫,也是一門學問。在國內各大媒體頭版頭條標題制作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活用擬人等修辭手法,讓標題更加生動、出彩的經典案例,為文章錦上添花。
例如:《城市商報》2021年12月1日頭版文章標題《長三角跨城通勤年度報告發布:上海和蘇州正越抱越緊》,這里把上海和蘇州擬人化,用了兩個字——“抱”“緊”,生動、活潑、有趣,點明新聞核心內容,十分巧妙;《南方都市報》2021年11月21日頭版文章標題《“阿冷”光顧 棉衣備好》,氣象新聞雖常見,但做好卻不容易,而老百姓又特別關注這一類型的新聞內容,此標題妙在把冷空氣比作人,還給起個名字叫“阿冷”,說他要“光顧”,提醒市民備好棉衣,生動有趣,活潑俏皮,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大河報》2021年11月26日頭版文章標題《“年夜飯”也是急脾氣》,報道的是鄭州各餐飲店年夜飯提前被預訂一空,用一個詞“急脾氣”,形容火爆程度。
數字,在一般人的眼里是枯燥乏味的,其實這是不懂得數字運用的奧妙。數字在語言中,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古代文人頗善于將數字嵌入詩中,寫下不少名篇佳句。數字可以入詩,自然也可入題。
例如: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同日逝世,這是當天國內新聞大事件,《西安晚報》等報紙次日頭版刊發《一稻濟天下 肝膽兩昆侖》,標題中數字“一”與“兩”相對應,在此處用得非常精妙。譚嗣同在臨死前夕,于囚獄里用炭渣在墻上題過一首七絕詩《獄中題壁》,其中“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人們所熟知。兩位院士,一個是讓中國人“端牢飯碗”的英雄,一個是救人無數的大醫,全包含在這精煉的十個字標題中,既巧借詩詞、對仗,大氣,朗朗上口,又用數字點明一日痛失兩位國士的新聞事實。
再如:《青島早報》2021年7月1日頭版文章標題《今天,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百年恰是風華正茂》,100歲形容人來講已是老年,可對中國共產黨來說還正是“風華正茂”,以數字寄情懷,在建黨百年的新聞報道中被廣泛使用,極其恰當、精彩。
在標題制作中,巧用典故詩詞入題可謂是最見功力和更高層次的技巧。因為典故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博大精深,要將其爛熟于心,在新聞事件發生時,巧妙、靈活運用,口語化表達,一語N關,做出的好標題就仿佛天助神來之筆。
例如:2021年4月,東京奧運會女足亞洲區預選賽附加賽次回合決戰舉行,中國女足絕地反擊總比分4:3戰勝韓國成功進軍東京奧運會,萬千球迷欣喜若狂。每逢大事,就是給媒體人發的一張考卷,閱卷人和打分人是全國人民。次日,各大媒體頭版頭條圖文并茂,精彩紛呈,均報道了這一賽事,“鏗鏘玫瑰”綻放國內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但最被網友、讀者買賬刷屏的卻是《楚天都市報》,其版式設計并非最佳,但其文章大標題《月落烏啼霜滿天 姑蘇城外韓3:4》脫穎而出,成為當天最大亮點。這個標題巧妙地借用了唐詩《楓橋夜泊》中的名句,將中國女足名將王霜中的“霜”字、韓國隊的“韓”字(原詩中為“寒”字,取諧音)、比賽結果3:4(原詩中為“山寺”,取諧音)和賽事地點蘇州等元素都嵌入到了標題中,妙不可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標題。
再如:《燕趙都市報》2022年2月9日頭版文章標題《會當“凌”絕頂》,報道谷愛凌拿到北京冬奧會第3金,巧用杜甫作的唐詩《望岳》中的名句,既包含了谷愛凌名字中的“凌”字,又恰當地形容了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這一比賽項目的特點,巧妙、形象和傳神,十分精彩?!渡蜿柾韴蟆?021年12月9日頭版文章標題《不差技術不差錢 只盼孔雀東北飛》,將人們熟知的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樂府雙璧之一《孔雀東南飛》標題,改為“孔雀東北飛”,也很巧妙。
言簡意賅抓眼球,緊跟熱點打造“爆款”?!把矍蚪洕睍r代,讀者從報攤前走過或瀏覽一份報紙的頭版,通常也就幾秒,最多不超過十幾秒的時間,頭版標題太長、拗口、難懂或新聞事件讓人不感興趣,那么很可能就會被放棄,尤其大城市同質化嚴重的多份報紙擺在一起,PK起來絕對殘酷無情、生死一瞬間。
借用新媒體形式,巧用網絡用語,讓傳統紙媒新鮮起來。例如:《晶報》2022年5月16日頭版文章標題《元故事|TA叫“未來”》,有關元宇宙的元故事是熱點話題,“TA”即網絡用語“他(她、它)”,熱點、時尚元素齊備,讓人產生想閱讀下去的欲望;《楚天都市報》2022年2月20日頭版文章標題《金牌九宮格,齊了!》,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代表隊破紀錄拿到第9金,該報紙封面設計也以九宮格形式呈現。
掃碼實現紙屏互動,與新媒體互聯互通。在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傳統紙媒也在順勢而變。頭版視覺打造上要簡潔、生動的同時,也限制了信息的承載,那么通過二維碼技術,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讀者讀完標題后,可繼續讀報,也可掃碼實現紙屏互動,“報網端微”的互聯互通,進而實現新聞可聽、可視、可互動、可延展。
總之,制作報紙頭版頭條好標題,忌平庸刻板、單純說教、啰里啰嗦、言之無物、出現差錯以及嘩眾取寵的“標題黨”,也忌傳統思維、束手束腳,而是要與時俱進,貴在三心(新)——用心、精心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