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萌山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樹立大食物觀”,為我國農業發展轉型指明了新的方向,為構建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體系開辟了新的戰略路徑。我們要深刻認識大食物觀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大食物觀的科學內涵,切實為大食物觀的踐行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理解大食物觀,需要思考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在這個時點提出這一重大命題。
當前,世紀疫情本就令全球食物系統面臨挑戰,俄烏沖突爆發則加快了危機的腳步。烏克蘭農產品出口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視。2021年全球糧食總產量27.61億噸,總消費27.66億噸,78億人口人均354千克。西方發達國家人均糧食實際消費超過1000千克,而大量發展中國家糧食供不應求。《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當前全球仍有近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占世界總人口的8.9%。由于俄烏沖突,烏克蘭2022年春季作物播種面積比2021年減少一半以上,這就意味著烏克蘭糧食比上年減產50%左右。俄烏沖突將直接導致世界9000萬人口的糧食危機,使本就嚴峻的世界糧食安全形勢增加了新的變數。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依靠國際市場來實現國內糧食供求平衡將更加困難、更加危險。面對這一情勢,習近平總書記適時提出大食物觀,就是要通過廣泛開發資源要素,拓寬食物來源,增加食物總量,在牢牢端穩飯碗上繼續發力,以游刃有余應對國際新的變局。
同時,從我國的糧食安全現狀看,現階段我們的糧食安全,事實上主要是飼料糧的安全、蛋白質供應的安全,或者更直觀地講,不光是淀粉安全,而是在口糧安全、能量安全基礎之上,如何保障營養素供給的安全。目前城鄉居民人均原糧消費量已由1978年的247.8千克下降到130千克,而副食的比重大幅度上升。這表明,我們在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告別了吃不飽飯的同時,人們更加重視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食物消費。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的食物80%以上是主糧,一碗米飯配點咸菜、一點辣椒,甚至豬油、醬油拌飯,就是一頓。而現在,日常吃飯一小碗飯一大桌菜已很尋常。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食物觀,就是要通過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從供給質量出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從滿足人民群眾吃飽飯向吃得營養健康的現實需求轉變。
此外,從農業資源稟賦看,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全世界1/5的人口,就注定了我國的食物供求長期處于一個緊平衡的狀態,而這種緊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把飯碗牢牢端穩,就需要我們迅速變革生產方式,把農業著眼點從耕地轉向全域資源的開發利用,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同時,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工業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也已舉足輕重,為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條件支撐。
總的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食物觀,就是要放眼整個國土資源,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依靠現代科技驅動,全方位開發耕地、森林、海洋資源,拓寬動物、植物、微生物來源,保障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健康化、個性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保障我國糧食和食物的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營養安全。在新時代,大食物觀的深刻內涵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調整食物生產結構。過去的食物主要是糧食,現在講大食物,既包括糧食,還包括其他可食用農產品。隨著生活水平提升,老百姓逐漸轉變以傳統米面為主的消費習慣,更加青睞豐富多樣的肉蛋奶等“副食”。因此,大食物就是要轉變食物結構,不僅向主糧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
豐富擴大食物來源。過去我們食物的生產來源主要是耕地,而現在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龐大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因此,大食物就是要看到19億畝耕地之外,還有33億畝森林、4億公頃草原和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從這些資源的開發中,拓寬我們的食物來源。
確保食物可持續獲取。傳統農業是一種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路徑主要通過對資源和環境的高強度開發利用,依靠高復種指數和大量的化肥農藥生產出了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食物,在“天下無閑田”的客觀約束、過度投入報酬遞減和環境惡化的困境下,這種生產方式必定不可持續。大食物就是要立足國土資源稟賦,依靠科技發展,特別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轉變生產方式,擺脫水土資源和勞動力的單一束縛,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有序合理開發,實現食物供應的可持續性。
事實上,近年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已經有許多大食物觀理念的典型實踐,這些實踐已經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設施農業(植物工廠)。廣義的設施農業是指通過人工技術手段,改變光溫、水土等自然條件,優化甚至創造適合動植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提高其產量。我國耕地緊缺,發展設施農業是解決人多地少制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最有效的技術工程。比如,在甘肅,過去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通過建造日光溫室,并引進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物聯網控制等技術,形成了數十萬畝的“戈壁農業”。依靠設施農業,今天的西北旱地農業區已成為全國糧食產量增速最快的地區。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植物工廠,是高度集約型的現代設施農業,集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系統管理于一體,使農業生產從自然生態束縛中脫離出來。2021年,中國農科院研發的“無人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作為農業領域唯一的“體現科技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科技成果”參加了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該成果利用植物工廠環境可控的技術優勢,實現了水稻生長周期減半、60天左右收獲。也就是說,依靠設施農業、植物工廠,理論上來講一年內我們可以收獲6茬產量和品質都非常穩定的水稻。
海洋牧場。地球71%的面積被海水覆蓋,我國擁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相當于近1/3的國土面積,這是一塊巨大的食物資源寶庫。海洋牧場,就是有效利用海域,提高漁業產量,保障水產資源穩定持續增長,實現可持續生態漁業的養殖方式。比如山東海洋集團建設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總養殖體積3萬立方米,每年可養殖優質海水魚類20萬尾,年產約15萬千克,按照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14.2千克的水產品消費量計算,可滿足超1萬人的年消費。
新食品制造。新食品制造包括“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食品等,這些非農業途徑生產食物的方式,將極大地展現科技的功能,很好地解決土地過度耕種問題,對人類未來帶來更多和更有營養的食物。拿近年來頻頻出鏡的“人造肉”來講,2013年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制造的第一個“人造肉”漢堡價格高達33萬美元;到2021年,由美國eat just公司制造,在新加坡上市銷售的人造雞肉漢堡每個售價僅為23美元,人造肉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我們的日常食物選擇之一。再比如,微生物發酵生產蛋白的效率是傳統養殖業的上千倍,在提升蛋白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蛋白含量高、生產周期短、能緩釋營養等諸多優勢。
森林食品。森林是人類另一塊食物資源寶庫,我國的森林面積是耕地面積的近2倍,開發潛力巨大。走進廣闊的森林,研究開發木本糧油、昆蟲蛋白等森林食品,對于增加食物來源、確保營養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以板栗、核桃、油茶、油橄欖等為代表的木本糧油,在我國許多地區都已有相當的栽種規模。木本糧油大多營養豐富,比如板栗蛋白含量超過10%、粗纖維含量超過2%,核桃富含亞油酸可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木本糧油最突出的優勢在于,大多為多年生,屬于典型的“鐵桿莊稼”,受氣候、降雨等自然條件影響小。由于這一特點,木本糧油在過去的戰爭和饑荒年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以木本糧油為代表的森林食品,也正在成為我們餐桌上更加重要的存在。
草原食物資源開發。我國有各類天然草原近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比例超過40%,是世界上草原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食物資源開發長期以來以草食畜牧業為主。優質牧草粗蛋白質含量在16%~20%,而小麥為12%,大米僅為8%,飼用玉米僅為3%~4%。因此,牧草資源是十分優質的動物飼料來源,草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能夠增加動物性食品的供應,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飼料糧,尤其是蛋白飼料短缺的窘境。除此之外,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草原野生植物中,具有藥用價值的多達6000種,可制作成食品的有近2000種。可以講,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草原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踐行大食物觀,要以“一個基礎,一個理念”為指導思想,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
要以糧食為基礎,促進各種食物資源協同開發。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踐行“大食物觀”,不是可以放松糧食生產,而是拓展了糧食的邊界,強化糧食的重要性。需要我們在夯實糧食根基的同時,從更廣的維度把握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強調“耕地是糧食的命根子”“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碗里主要裝中國糧。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加快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要以創新為支撐,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推動植物基蛋白、細胞基蛋白等新食品制造產業發展,強化農業產業技術配套,推動設施農業、植物工廠規模化發展。要以協調為原則,因地制宜,立足國土資源稟賦,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構建糧經飼、種養加、農牧漁協調發展的食物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要以綠色為前提,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在挖掘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質資源和森林、海洋食物資源潛力的同時,必須充分評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要以開放為手段,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靈活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貿易,構建安全穩定的食物供應鏈,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營養健康需求。要以共享為目標,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推動實現全民健康為最終目標,這也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體體現。
實踐層面,要進一步加強戰略研究,構建與大食物觀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一是要以大食物觀為指引,明確政策導向。要對照大食物觀的要求,研究出臺相應的發展規劃和政策舉措。以大食物觀為準繩,建立工作機制,制定各地區、各部門的績效考核指標,推動大食物觀落實落地。
二是要從供需兩端著手,開展深入調查。一方面,要以大食物觀為指引,面向整個國土資源,調查收集大食物資源,建立大食物資源種質庫,充分評估和挖掘我們的食物資源供給潛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我國居民食物消費數據的收集、開發和研究,構建我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大數據平臺,為研判我國城鄉居民食物需求變動趨勢,調整優化食物生產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提供數據支撐。
三是要制定營養標準,進行監測檢測。要加快構建與大食物觀相一致的食物營養標準體系,把營養標準制定工作從傳統的農產品范疇擴大到“大食物”概念下的全品類范疇;定期開展食物資源營養狀況監測,形成食物營養評價數據庫,加大投入,研發便于推廣的食物營養品質評價快速檢測技術。以標準化和數字化引領農業食物生產按照大食物觀要求高質量發展。
四是要以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為抓手,做好大食物觀科普工作。加強大食物觀宣傳貫徹工作,引導各類生產主體關注新食物資源開發、新食品制造等領域;利用好學生營養日、全民營養周、科普中國等各方面的品牌活動,推動大食物觀理念更進一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