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渝,謝穎,吳婧梅,徐麗莉
(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450)
多模態教學模式是以多模態語言分析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起源于英國,經過長期發展,已經逐漸成為符合我國國情的特色教學模式。[1]在多模態話語時代,交際的模態不僅局限于語言和一些與語言相關的非語言模態,如手勢、腔調等,而是擴大為多種模態,包括圖像、音樂、空間布局、投影、網絡等。[2]多模態教學模式是指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教師運用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多模態形式指導學生利用多模態手段進行識讀,熟練地利用和選擇合理的模態進行學習,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3]
我國學者顧曰國曾將模態定義為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4]從這個意義來看,所有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互動都是多模態的。因此,要實現有效互動,我們需要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設計把各種模態有機和有效地組合為一體。
2009年《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用)指出:“高職英語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的業務能力。”[5]因此,在高等職業學校的英語課程中,適當增加專業英語學習是必要的。醫護專業英語課程定位是,學生掌握醫護英語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在醫療環境下熟練運用專業英語語言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等。為畢業后從事(涉外)護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情境依賴性強的話語交際具有多模態特性。[6]醫護專業英語課程設計的思路: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英語能力和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以實際工作任務為引領,以工作過程為主導,與國際護士要求相接軌,構建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情景化項目驅動教學模式。運用任務式、情境交際式、合作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推進教、學、做一體化,達到課程培養目標。因此,該課程情境依賴性極強,課堂中多模態的充分合理運用可以使信息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從而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多模態教學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教師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很好地處理好各種模態之間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有顯著改善;相反,如果濫用或者使用模態不到位又或者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失誤,則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7]
張德祿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模態分為語言和非語言模態。語言模態包括課堂中使用的口語(教師和學生的口語)、書面語和伴隨語言(聲響/發音和口氣/聲調);非語言模態包括表情(表情/視線)、身體(著裝/朝向)、動作(移動、手勢和學生活動)、情境(布局)和工具(PPT和黑板粉筆)。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使用,非語言模態中的工具包含的內容更廣泛,如語音資源、視頻資源、微課、慕課和學習互動平臺(云課堂、雨課堂、藍墨云班課、職教云……)等。教師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語言和非語言模態,使它們能達到協同,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至關重要。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務。教師、教材和教法形成了一個閉環的整體,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8]本文擬通過醫護專業英語教學中如何從教師、教材和教法三個方面,整合多模態系統進行探討,找出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以期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指引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能更好地利用各種模態,實現有效的教與學。
醫護專業英語課到底由誰來教?這一直是開展專業英語課程學校爭論的焦點:是英語老師教還是專業老師教?據筆者了解,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擔任醫護專業英語教學的老師大都還是英語專業畢業。他們的英語口語比較流利,善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能,但由于他們缺乏醫護方面的專業知識,授課內容很難與學生以后從事的工作內容完美融合,這樣就直接影響醫護專業英語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動力。專業老師如果具備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尤其是自如的口頭表達能力),講授醫護專業英語當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醫護專業英語涉及的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老年護理、精神科護理等領域,能對每個領域的專業英語都精通的專業老師真是少之又少,師資不足成為醫護專業英語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提出需要“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9]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建設一支由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互補的結構化教師教學團隊,開展模塊化教學。當然,這樣的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深度合作,經常開展集體備課。英語教師在使用語言模態上有一定的優勢,但在非語言模態的應用方面有短板。例如,英語教師缺乏臨床專業訓練,很難在表情、身體和動作方面表現出護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情境的鋪設也過于外行。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在這幾個方面補齊短板,扎實學習。專業教師在非語言模態應用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但語言模態是他們應該努力的方向。語言模態不僅僅是書面語和口語,要讓語言更自然、更親近學生,伴隨語言(聲響/發音和口氣/聲調)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因此,開展專業教師的英語培訓,創設英語學習環境,是師資建設中不可或缺的。
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的互補還可以在醫護專業英語的實踐課上充分體現。護理專業課程的實訓課,學生都是分小組,除了有主講教師還有帶教教師,這樣有利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操作機會。醫護專業英語的實踐課由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包括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和兒科護理教師)共同完成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筆者所在學校的醫護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團隊從2017年開始嘗試由護理專業教師主導實踐課,英語教師作為帶教老師參與實踐課教學。例如,學生學習了有關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課文之后,設計了一次實踐課,指導COPD病人使用定量氣霧劑及縮唇腹式呼吸。在課堂上,專業教師充分發揮非語言模態,對專業技能——氣霧劑的正確使用和縮唇腹式呼吸的正確流程進行示教和指導;英語教師充分展示語言模態,做好語言方面的示教和指導。學生邊做邊用英語進行溝通,將專業技能和英語語言能力更自然地結合起來,語言模態和非語言模態有效融合,使課堂更高效。當然,這樣的課堂實踐活動需要教師隊伍緊密配合,課前的集體備課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全國范圍內還沒有符合不同學時數和不同院校需求的醫護專業英語統編教材,醫護英語教材在選材范圍及教材難度、深度、廣度、詞匯量等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在開設醫護專業英語課程的院校中,多數教師苦于找不到一本適用的教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9]當代的職教課堂大力提倡不拘泥于某一本教材,采用項目教學法,以完成項目為教學目標。我校在長期的醫護專業英語教學中,團隊中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模塊都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源和案例,這些資源整合后,就可以形成活頁式教材,幫助我們解決教材不合用的問題。2019年我校護理學院完成“護理專業全英核心課程建設之教學資源建設”專項,這些全英的教學資源成為醫護專業英語課程充實的資源素材,為教學過程中工具(非語言模態)的使用,打開了更廣闊的道路。
醫護英語是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英語的表層形式,運用英語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交際、溝通和協作能力。所以學生必須明確認識自己以后的工作崗位和所服務的對象,達到醫護英語涉外護理行業的要求。[10]醫護專業英語有很強的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英語和專業的結合必須密切,互相服務。因此,除了大學英語教學常規使用的教學法,醫護專業英語中情境模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項目驅動等教學法的有效使用,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法的實施離不開多模態協同。這里,以非語言模態中的情境和工具應用為例。
情境(布局)在醫護專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嘗試在實訓中心的護士站讓學生體驗接收新病人和測量生命體征,在外科護理實訓室做CPR(心肺復蘇)操練,在基護實訓室做IM(肌內注射)操練,在內科護理實訓室做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宣教(包括使用吸入器和峰流速儀)等。起初,學生對這樣的練習非常恐懼,能在漢語環境下完成這些專業技能,能在教室里完成英語角色扮演,但是在實訓室(更接近真實的工作場景),腦子一片空白。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樣的練習,學生直接進入真實的工作場景,根本無法完成這樣的工作任務——在英語環境中護理病人。 經過長期練習,學生基本可以克服恐懼,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因此,醫護專業英語的課堂不能局限于普通的教室,模擬教學,模擬得越真實越有效。
前面提到非語言模態中的工具包括PPT、黑板粉筆、語音資源、視頻資源、微課、慕課和學習互動平臺等。在醫護專業英語課堂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工具可以用——SP(standardized patient,標準化病人),SP可以是學生或老師,也可以是其他課堂外的人,嘗試“雇用”畢業的學生做SP,效果出奇地好,他們有過學習經歷,同時在醫院里工作過,扮演的病人更“專業”。手機作為現代溝通交流工具,已經是現代人最不能離身的物件之一,年輕人對手機的依賴更是前所未有,與其在課堂上一個個沒收學生手機,不如讓學生堂堂正正地利用手機。現在,大部分學習互動平臺都有手機版,比如我校使用的職教云,在課堂上可以進行頭腦風暴、搖一搖提問、隨機分組PK、測驗、投票等,活動豐富,學生學習不枯燥,同時網絡的即時性能夠讓學習內容得到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在線上學習期間,多模態化線上“云教學”對所有教師而言,既是挑戰,也是契機。它不僅鍛煉并提高了教師進行線上教學的信息化手段與技能,也促使教師不斷改進、革新線上教學的理念與方法。將多模態化教學融合于醫護專業英語云教學中,有助于教師團隊在寬度和廣度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與專業素養,也有助于教師創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內課外教學資源進行有機結合,不斷擴展多模態化的線上教學模式,激發課堂教學的內在發展源動力,進一步增強醫護專業英語教學的實效性、實操性和延展性。疫情過后,還需繼續探索多模態協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無論使用哪種教學法,選擇哪些模態協同,都應該牢記一點,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較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相比,多模態的教學方式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調動學生的各個感覺器官,全方位體驗學習過程。
在醫護專業英語課程中實踐多模態教學,教師開展多模態教學地教,調動學生多模態地學,構建一種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專業英語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滿意度。但是,并不是模態用得越多越好,模態的使用也不能僅基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張德祿提出:“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對模態的選擇要遵循三個原則:有效原則、適配原則和經濟原則。”在應用多模態教學模式時,應該以這三個原則為指揮棒,以幫助學生將知識和技能轉化成內化的素養素質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