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芳
專題教學是Problem-Based-Learning 的中文翻譯,英文簡稱PBL,有人將其譯成“基于問題的學習”。筆者認為專題教學是基于語文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整合教學資源,使用項目式教學活動,為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方式。
《史記》是一篇集大成的鴻篇巨制,人物眾多,故事紛繁復雜,讀這本書具有挑戰(zhàn)性。整本書教學要引向深入,僅僅文本“通讀”了解人物事件遠遠不夠,這要求我們進行深入學習,此時,專題研讀成為第一選擇。研讀基本策略是“資料助讀,確定選題——深度追問,形成觀點——寫作指導,專題成文——面批指導,完善修改”。
根據(jù)學生學情、能力水平和學習習慣等,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文以《鴻門宴》為切入點,進行《史記》的研讀活動。
在通讀文本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主要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聚焦。為了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研讀點,教師在充分熟悉文本之后,搜集并推送資料到班級網(wǎng)絡空間供學生閱讀。進而拋出幾個視角不同、觀點沖突的選題。學生在閱讀教師推薦資料后,初步分析論證做出了各自的選擇或另外自擬選題,并說明自己的解決問題的大致方向。比如《〈鴻門宴〉項羽是故意放走劉邦的嗎?》《劉邦為什么最終能得天下,而驍勇善戰(zhàn)的項羽卻烏江自刎?》《樊噲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武夫》《樊噲不過是張良計謀的執(zhí)行者》《為何同是勇夫,樊噲救主成功,項莊舞劍受阻,為什么?》這些選題多數(shù)采取問句形式,引起學生的思考。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在作品原文和學術論文之間反復閱讀,以便論證,最終確定選題和定向。學生提交的題目和定向分析,為教師進行深度追問奠定了基礎。
學生初步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選題,往往有許多思考不成熟的地方。學生要對自己的選題進行選題陳述,陳述的內容是自己在定向、選題方面的思考,以及下階段寫作的大體思路。
這個階段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主要功能是側面輔佐、支持和幫助。主要目的是通過針對學生的選題進行追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思想,明確觀點,找好論證材料。
在這個階段師生、生生會常常使用一定的策略,使得問題更加明確,論證更加有效。深度追問的思路大體是確定,所采用的對話常常比較固定。追問的思路跟議論文的論證緊密關聯(lián),確定觀點,或找到原文依據(jù)進行論證,或使用道理原理論證。為了使我們的論證更加嚴密可以從虛擬論敵的角度,假設反面論點或論據(jù)的存在,進而彌補論證的謹密性不足。
對話的策略常常出現(xiàn)如下幾種。明確觀點的問題:“某某同學,你的觀點我沒怎么弄明白,你能夠重新組織語言,再說說你的觀點”“你的觀點是否要分條陳述,如果是有幾條?”學生明確論據(jù)的常見問題:“你的觀點的主要依據(jù)是什么?”“除了上面兩個依據(jù)還有沒有別的依據(jù)?”關于論證方法的問題:如“你將通過什么論證方法來證明你的觀點?”經(jīng)過這一輪的追問和論證,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行文思路。
學生形成的行文思路之后,教師繼續(xù)推送相關資料到網(wǎng)絡班級空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同一論題小組同學圍繞同一專題進行研討交流,進而撰寫成文。
教師需要開設寫作指導課。寫作指導課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把行文思路,轉化成語言表達成文。一般情況下,通過教會學生讀懂幾篇學術論文,具體要求學生通過圈點勾畫的形式把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劃出。這樣學生對自己的觀點的提出、觀點的位置和論據(jù)的表達就會有一定的認識,謀篇布局的能力就會慢慢提升,至于語言表達能力則需要針對問題逐步提高。然而也要注意,論文的寫作指導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寫作功力需要我們不厭其煩地花時間去練就。
學生根據(jù)自己行文思路撰寫的論文(節(jié)選)初稿。在寫作指導之后,該論文的謀篇布局基本合理,下面是某同學圍繞劉邦、項羽的不同命運,寫的小論文《性格決定命運》中的關鍵句。
1.這最大的原因便是這兩位的性格不同,因此,性格決定命運。2.自傲自滿,優(yōu)柔寡斷,多疑多慮的性格,必會使命運坎坷不平。3.抱負遠大,知錯必改,能屈能伸的性格,必會使人在成功的路上揚帆遠航。
教師要通過面批來指導學生修改論文,因為專題習作修改所面臨的問題,比起傳統(tǒng)只寫記敘文或議論文批改所面臨的問題要復雜得多。從字、詞、句、篇章結構、修辭手法、邏輯順序、論證方法和標點符號等等方面一一當面指出問題,提出修改建議,而后學生進行修正。實際上,也可以嘗試生生互批,互相進步。這個過程可能是反復進行的,解決一個問題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我們的目的就是不厭其煩地幫助學生提升語文寫作能力。
二稿之后依然存在很多很多問題,比如議論段落的構成,論據(jù)分析不足等問題比較普遍,需要不斷地面批,而后根據(jù)全班情況進行班級作文評講,再次開設寫作指導課。修改好的論文公開張貼或整理成作品集,根據(jù)一定的評分標準評選出最好的作品,學生也將從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中獲得進步。正是在這樣反反復復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也漸漸提高。
《史記》的整本書專題研讀教學實踐打開了閱讀教學的新一扇大門,學生在研讀過程中整合文本,查閱資料,閱讀文獻,確定選題,合作研討,形成觀點,并通過以讀促寫,撰寫并反復修改自己的小論文,最終,建構了整本書閱讀專題研讀的閱讀經(jīng)驗。
然而,這個過程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閱讀成長之旅。首先,專題研讀給老師帶來最大的變革,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學生共同成長。教師要自己充分讀懂《史記》及其相關的資料,把握主體問題,觀察判斷學生研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準備有效指導。
其次,教師的個性化指導研讀過程中必須適時發(fā)生。必要時沒有教師的指導,活動無法完成。有幾個關鍵階段,教師要特別注意:第一階段確定選題,未必每個人都能做出自己的選擇;第二階段推薦資料、科學追問,開拓學生視野,啟發(fā)思維,助其形成行文思路;第三階段寫作指導,教會如何架構文章;第四階段引領學生完善篇章。
教師在整個研讀過程,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把控研讀進程,教會學生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檢索資料,提高自己的信息搜索、篩選和提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