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衍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補白”,是指安排在某一單元或某一課文之后的空白處,與文本內容相關的短文。這種“補”,既在形式上有效利用了教材空間,又在內容上適當拓展了知識外延。但從實際教學看,教師往往忽略了“補白”的教學價值,影響了語文知識遷移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教材“補白”的教學,加強相關教研,真正發(fā)揮這一板塊的積極作用。
教育家顧黃初先生提出:“語文教科書中包含知識、助讀、選文和練習四大系統。”這四大系統并非相互獨立,而是有機統一的關系。“補白”板塊既屬于知識系統,又屬于助讀系統,是選文系統的必要而有益的補充,也應納入練習系統,可謂“一肩挑四、輻射全局”,主要發(fā)揮“補知識、補方法、補作者、補作品、補評論”這“五補”的重要作用。對于教科書中的選文而言,猶如“經文”一樣,需要“傳文”去解釋和補充,才能讓讀者理解“經文”。包括教師的課堂講解,都是在為選文作“傳”,而教科書的“補白”,是“傳文”的組成部分,是教科書編者精選的補充內容。因此選文與“補白”就是“經”與“傳”的邏輯關系,“補白”與教師講解處于同等地位,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橋梁。因此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總編溫儒敏先生認為,課后補白在幫助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將補白板塊“隨文教學”,即與教科書選文同步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這是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切實領會并認真落實的。
從整體了解初中語文教材“補白”板塊的內容分布,是有效開展相關教學的基礎。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補白”共計102 篇,一般安排在課文后的虛線框內,長度為200—300 字。從數量上看,閱讀板塊“補白”68 篇,綜合板塊“補白”26 篇,寫作板塊“補白”8 篇。從內容上看,涵蓋語法、修辭、寫作、文學知識和文化常識等各個方面,是語文知識的“補給站”。從順序上看,基本遵循了初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裴斯泰洛齊認為,語言教學最基本的要素是詞,因而語法知識是按照詞、短語、單句、復句的順序編排的,寫作知識按照培養(yǎng)一般寫作能力到應用文體寫作,再到文學文體寫作的順序編排。因此,“補白”板塊不是隨意而為,絕非畫蛇添足,而是教科書編撰者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初中語文教學規(guī)律精心設置的,不僅內容緊扣課文,形式也豐富多樣,分布科學合理,對于初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語言建構和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
既然“補白”對于初中語文教學十分重要,教師在一線教學中,就要有的放矢,采取針對性強的教學策略,讓“補白”知識活躍于課堂,灌注于學生腦海,轉化為語文素養(yǎng)。一般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與課文同步進行設計,隨堂教學。由于“補白”與教科書選文聯系緊密,不能因為附于課后,就認為作為附屬品,放到最后簡單提醒一下即可,這樣就會極大浪費“補白”資源。在實施課堂教學前的教學設計階段,教師就應將“補白”內容納入進來,一體謀劃和設計。例如統編教材第七冊《阿長與山海經》一課的“補白”是“長媽媽其人”,簡要介紹了阿長的生平和身份,以及她和魯迅之間深厚的“母子”情,對于理解課文意義十分重要。因而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將“補白”板塊提前進行教學,納入課前的時代背景介紹中,讓學生迅速產生同情感,對后續(xù)學習理解文本中的內容會起到提前渲染,加深印象的作用。再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春》的“補白”是“比喻”,在教學設計時,就要著重體現“比喻”的內容,加強對相關修辭的引導,最后再在“補白”環(huán)節(jié)進行歸攏性的講解,就不會顯得突兀,學生還要回過頭再去審讀課文,把“比喻”找出來。
二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思考。建構主義理論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調整為“引導”,顧黃初、顧振彪在《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中指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讀書、作文、聽話、說話的規(guī)律于實踐,從而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行為習慣?!把a白”板塊相對于課文而言,靈活性更強,更易于進行深化和拓展,讓學生積極思索,形成自身獨特的語文知識體系。比如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的“補白”為“《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情節(jié)圖”,對于兩個“巧合”和兩個“懸念”,如果僅從字面上去理解,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相關情節(jié)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學生演、學生看、學生想、學生寫,四位一體,可以讓學生有明顯的“代入感”,能夠對小說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切身認識,對小說情節(jié)的描寫有各自不同的體驗。這一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設置不同的“巧合”和“懸念”,看對事情發(fā)展和結局有什么不同影響,這樣更深一步,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個性思維,體會到創(chuàng)作之美。
三是運用歸納性教學,固牢知識?!把a白”板塊雖然散見于語文教材的各個單元之后,但由于編排有序,本身就是一個完備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用好這一特征,摒棄單打一,逐個講解的傳統方式,在進行一個階段的教學后,要從整體著眼,善于進行歸納總結,捋清知識脈絡,幫助學生系統化地掌握知識,而非零打碎敲,難以記憶和理解。比如九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補白”,連續(xù)用了四課講解“單句和復句”“遞進復句·承接復句”“并列復句·選擇復句”和“轉折復句·因果復句”,形成了完整的單句和復句知識板塊,教師在講完第二單元關于復句的最后一課時,就應該回頭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讓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圖景。又如八年級上冊的第三、四單元,又是在幾個課文“補白”中安排了“句子的主干”“句子的成分”“句子的語氣(一)(二)”,教師也應在分布教學后,專門安排一次總結性的系統講解,讓學生將分散所學有機串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補白”板塊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首先應該從教學邏輯的認知出發(fā),充分理解板塊設置的不可或缺性,作為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進行把握和落實。同時,要系統全面地梳理“補白”內容,從整體的角度來設計和推進教學,防止零打碎敲,影響教學效果。在高度重視和充分認知的基礎上,針對這一板塊的特點,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有效汲取其中的知識營養(yǎng),獲取更多的語文內質,厚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