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焱
所謂“學程”,是指學習過程、學習進程。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學程”設計機制內容,能夠順利啟動學生主動學習思維,教師要做好“學程”情境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任務設計、學習活動組織、學習訓練實踐等活動,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能力的發展。
語文學科學習任務眾多,其呈現形式也有很多,教師需要做好整合設計,以便做出準確投放。特別是學習情境設計,教師有意識將其與“學程”設計相結合,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誦讀是最為典型的語文學習任務,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設計,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誦讀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生能夠給出不同建議。示范搜集、網絡誦讀信息搜集、角色演員誦讀等,都是比較典型的學習方式,教師需要做好整合處理。
如教學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中的《雷雨》,這是一篇話劇,學生對話劇體裁不是很熟悉,但對劇情非常關注,對劇中人物命運比較關心,教師邀請學生參與角色誦讀活動方案設計,學生對課文有閱讀經歷,自然能夠積極響應。在課堂導學環節,教師先集中展示學生誦讀設計方案,組織學生進行評選。學生角色誦讀方案呈現個性特點,一些創意設計具有更高吸引力。如“自行成立演繹小組,以角色誦讀形式,在班級中進行演繹活動。”“選擇這部話劇的片段在班級中播放,給大家提供直觀學習機會,感受人物臺詞的情感性。”教師對學生設計方案進行專業評價,讓學生集體表決,最終選擇最佳方案,在班級中推廣。教師從情境設計角度展開組織,要求學生設計誦讀學習方案,給學生帶來更多創意思考的機會。
語言鑒賞是閱讀學習核心內容和任務,教師鼓勵學生尋找鑒賞角度,探索鑒賞程序,并以此作為“學程”設計對象,推出更多學習情境設計方案,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學生鑒賞學習基礎存在較大差距,教師鼓勵學優生發揮帶頭作用,推薦出鑒賞“學程”方案,組織學生進入鑒賞小組,運用集體智慧展開鑒賞學習。如果有必要,教師適時傳授一些學法,給學生提供展示機會,也能夠換取理想的助學效果。
語言鑒賞有不同方式,學生方案眾多,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計,能夠創造更多學習契機。如教學《祝福》,教師要求學生圍繞小說三要素展開鑒賞任務設計:這篇小說有特定歷史背景,祥林嫂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如果要對這個人物進行鑒賞分析,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設計什么樣的鑒賞程序?學生接受設計任務后,開始對掌握學習信息進行整合處理,逐漸找到設計起點。在具體設計環節,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進行客觀分析,及時做出針對性指導。“學程”計劃展示環節,有學生認為鑒賞需要選擇一個點展開,要么是經典的描寫,或者是有深意的句子,或者是修辭和寫作方法,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鑒賞程序。也有學生主張對人物生活背景展開深入研討,圍繞人物命運遭遇展開分析,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教師對學生個性觀點進行評價,并做出一些補充,給學生規劃清晰學習路徑。
閱讀是學生個性學習,出現個性觀點是最為自然,教師注意整合多種閱讀觀點內容,鼓勵學生設計辯論性學習任務,學生回饋會更主動,其情境調動作用更為突出。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訴求,教師深入學生群體,搜集一些典型的閱讀觀點,進行必要的提示,讓學生自發進入到辯論學習環節,學生學習更加主動,學習效果可期。
學生參與閱讀問題設計時,教師需要給出一些提醒,確保學生學習思維有明確的方向。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師先鼓勵學生展開質疑閱讀學習,在課堂展示環節,集中處理這些質疑問題。學生閱讀問題呈現多樣性,教師篩選出具有爭議的問題:林沖最終被逼上梁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人說是奸臣所為,當時的皇帝并不知情。也有人說,因為當時朝廷腐敗,統治者無能,皇帝不能被排除在外。你贊同哪一種觀點?學生大多會選擇后者展開應對,教師要求學生規劃問題思考路線,需要做哪些功課。學生面對這個“學程”設計任務,開始了深入思考和討論。教師有意識組織學生展開質疑閱讀,并以此作為學習情境展開教程,為辯論活動創造條件。學生對辯論問題進行深度研究,需要學法支持,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學程”思考和規劃,其訓練具有更高含金量。辯論問題有爭議性,不同觀點需要有豐富論據支持,教師要求學生做學習計劃,學生自然要做素材準備。
讀寫結合是最常見訓練任務,教師讓學生參與訓練設計活動,給出一些提醒和建議,能夠提升讀寫設計適合性。讀寫以任務形式出現,并且以學習情境進行調度,學生關注點在任務本身,因為是學生自己設計的讀寫任務,其適合性更高,訓練價值更高。讀寫結合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豐富,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程”設計時,需要從素材、信息、題型等方面給予必要支持,確保學生讀寫設計有更多選擇。
學生對讀寫任務有不同期待,教師邀請學生加入讀寫任務設計活動,勢必對學生形成心理沖擊。如教學《促織》,這篇課文帶有故事性質,屬于文言小說。教師要求學生圍繞“改寫、續寫、擴寫”讀寫任務進行個性選擇,并對讀寫任務進行詳細規劃,提出具體的操作要求,以及評價指標。學生對改寫任務比較青睞,因為有翻譯例文做參考,其操作難度較小。在具體規劃時,學生提出的操作要求都比較清楚具體,包括情節設計、人物塑造、結構安排等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做創新設計,推出有創意的讀寫任務。學生再度展開深入探究,最終推出一些有個性的讀寫任務。如課本劇腳本設計任務,將這篇小說改編成課本劇腳本,以學習小組進行課本劇演繹活動。再如故事講述,以白話文說書形式呈現出來。教師對學生個性設計方案進行評估。學生針對讀寫任務進行“學程”設計,其學習帶有創造性。
教師邀請學生進行“學程”設計,這是全新的教學實踐,值得我們做深入探索。高中生有比較獨立的思想,對學習任務有主動規劃的意識,教師對學生學習要求有客觀判斷,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程”規劃行動,能夠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也能夠深度發掘學生學習潛質,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有重要促進作用。“學程”設計與學習情境設計相結合,其適合性更高,教師從學習情境設計角度展開具體規劃,勢必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