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
首先“閱讀”的概念是非常寬泛的,閱讀教學中觸及的閱讀也并非只是語文課本的內容,而課外閱讀的目的也并不是單純為了提升語文考試成績。這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是較為普遍的現象。首先從概念理解上,語文教學不能再單純地注重寫作方法、知識點,而應擴展視野,從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及良好習慣出發,逐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健全文學品格。
學習需要計劃,閱讀也需要計劃,缺少系統的計劃和協調。課外閱讀時,過分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沒有時間上的約束、沒有內容上的計劃,愿意閱讀就讀,不愿意讀就放棄,這樣的閱讀沒有樂趣、不經投入,也就自然沒有收獲。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拿到什么讀什么,更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寫讀書筆記、不交流閱讀心得,使閱讀流于形式。
在農村初中閱讀教學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有一些是師生思想層面的,需要重新理解,有些是策略層面的,存在未執行或者執行不到位的情況。這些問題看似平常,久而久之,對學生學習語文是極為不利的。
分享式閱讀,重點意義在于分享,通過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在經過教師正確指導后,實現學生自主閱讀、分享閱讀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便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的能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將“要我讀”變為“我要讀”。研究教育心理學可知,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并通過興趣帶動行動,這樣的效率要遠比被動學習、甚至產生厭惡心理高很多。所謂“求知”,這個“求”的主語應當是學生而非教師。所以學習、閱讀都得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首先激發興趣的學習。當今時代的教育已經邁入全新的時代,教育教學工具、資源也基本配置齊全,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例如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更多的圖片甚至視頻。就《西游記》來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以及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視頻資料都可以成為調動學生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的重要抓手,以此激勵學生投入閱讀,并就從閱讀中發現與影視資料有差別的地方與同學們分享,也可以根據制定的閱讀計劃完成整本書閱讀后,嘗試通過小標題的提示進行故事復述,在與同學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加深閱讀科目的記憶和理解,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于思維導圖的方式實現聯想記憶。首先抓住的點可以是某一歷史時期、某種寫作手法,并就此聯想到其他閱讀的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同學們小組內完成,集思廣益,分享閱讀成果,事半功倍。還可以通過閱讀文本內部的人物,形成人物脈絡圖,形象生動的用一副樹狀圖,聯系整部作品的人物。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再次閱讀、思考,甚至重點部分需要精讀,或者查閱資料、尋求教師協助等等,總歸這個過程是學生自主參與并協調完成,除去閱讀收獲,對自己探求知識的方式以及組織協調能力都有很多鍛煉。總之,有了多樣化教學工具和資源的幫扶,分享式閱讀更有活力、學生也更有動力。
首先閱讀教學中應當明確“讀什么”,中學生課外讀本雖然提倡多品類閱讀,在閱讀科目上教師也應當從旁把控。整本書閱讀對初中學生而言仍然有難度,那么不妨從課本著手,課本上關于名著的文本多為節選,在領會作品內涵和選題立意上會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不妨推薦學生對該名著進行整本書閱讀。俄羅斯文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差。這也充分說明選擇閱讀文本的重要性。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當關注到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在理解水平、閱讀水平的差異性,重點學生重點跟進,結合多數學生的能力,制定閱讀計劃。例如《西游記》,課下閱讀第幾章,下次閱讀課上組織分享、總結。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不急功近利,反而要夯實基礎。
要想明白文本內涵,真正融會貫通,單純閱讀是很難達成目標的,還要學會提問。閱讀過程中要學會記錄閱讀筆記、隨筆等,將自己內心感受及時記錄,當然遇到困惑、不理解的地方不只是記錄,還應當提出來,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根據以往的經驗,在閱讀《西游記》時,很多同學不理解明明孫悟空沒錯,可唐僧為什么不能理解他呢?首先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應當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后給予講解,學會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唐僧基于當時的條件,沒有充分了解整個過程,所以會有誤解。以此延伸,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能依照自己片面的理解解決問題,還應當換個角度,既可以保護別人,也可以保護自己。
通過選擇閱讀文本、有效閱讀文本,才能更好的分享收獲。教師應當隨時關注閱讀進度,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成果分享。每個學生因為自身成長環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自然不同,針對相同的問題,通過不同的學生分享,也可以豐富其他學生的理解層次,通過這樣的分享會,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散思維能力,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快地提高自己的閱讀綜合能力,并收獲閱讀名著的成就感。
凡事有計劃、有執行,還需要有評價。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基本完善,但是性格特點仍然很敏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內心想法,并對學生閱讀和分享的內容給予肯定以及正確的評價。教師是學生閱讀教學中的輔助,輔助制定閱讀計劃、輔助選擇閱讀內容,閱讀過程中也應當與學生一起閱讀,實時了解學生閱讀的感受,如此可以建立和諧的閱讀氛圍,還可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閱讀學習。
另外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還可以擴展評價的層面。教師可按照學生的閱讀進度、閱讀方法、閱讀效果、分享過程等給予評價,除此之外還可以聯合家長參與評價,如此利于家長正面、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進行同學互評,從同齡人的角度給出評價,使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能力,進而從閱讀方法、習慣等各方面進行反思、反饋,以此促進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學生閱讀教學任重道遠,除去以上三點策略之外,學校方面應當不斷更新、充實圖書館、班級圖書角等,為學生開展分享式閱讀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