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萍,羅文,陳雅娟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理工專業學生是未來科技創新的重要群體,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群體,師范院校的理工類學生又是我國教育師資培育的重要群體,這類學生無論在科技強國還是教育強國上,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這類學生在學校也存有外在的轉專業和內在的心理等各方面問題,如何加強對這類學生的培養,很多高校都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本文將從新生入學來探究提升師范學院理工類學生的培養,
新時代國家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投入越來越大,對理工類專業建設也更加重視,2019年教育部等部門就聯合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積極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等理工類專業發展。同時,師范大學加快了向綜合型大學的轉型,這種轉型在學科、專業上也必然要進行調整,理工科的作用更加凸顯,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以福建師范大學新生為例,師范生、非師范生比例高達50%,這給理工科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也帶來了挑戰。
國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興趣、特長,把轉專業條件逐步放寬。2017年,教育部出臺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41號令),規定學生在學習期間對其他專業有興趣和專長的,可以申請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的發展變化,需要適當調整專業的,應當允許在讀學生轉到其他相關專業就讀[1]。這一文件實行“轉出申請無條件,轉入錄取有要求”的轉專業原則,因此,一些在高考中沒考上自己理想專業的學生就會選擇先進學校再選擇轉專業的做法,在國家政策允許下很多學生能成功地轉入到自己喜歡的專業。但是,在現實中很多理工科學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更加關注師范專業,認為這是“好就業、鐵飯碗”的專業,盲目跟風地轉專業,轉到自己不了解的文科專業,導致理工科學生轉專業現象嚴重及流失普遍。
本文以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通過分析、了理工科學生的心理狀態,在理工科新生入校伊始就開展多種方式的入學專業教育培養工作,提高師范院校理工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對于師范院校的學科發展、專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師范院校的理工專業新生和師范專業新生,擁有一些相同的心理特點,如剛脫離高中應試教育后進入大學容易放松,對大學充滿幻想,但沒多久又發現與自己心中想象的不一樣,這就導致一定的落差,甚至還出現個別新生退學的現象,這也是剛進入大學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但由于專業知識結構特殊、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學校環境特殊,這些理工科新生與師范類新生又有不同的心理特點,比如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單純,而專業培養要求以嚴謹為主,因此容易出現專業迷茫、就業方向不明、課業壓力大、與人相處困難等問題。有研究結果表明[2],剛進大學的理工科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學業、情感、人際交往、心理等方面,調查顯示,學生反饋理工科的課業負擔較重,有12.8%的學生因為學習任務較重而感到不開心。所以,要從多角度、各方位了解理工專業新生的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以便更好地維護理工專業新生的心理健康。
社會環境會對人產生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現實生活中對“生化環材”四大專業的誤解,并且,隨著高校更加注重全面素質的培養,理工科學生的學業壓力增大,而且現在我國大學生數量增加,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在提高,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導致大學生在讀期間的壓力大,進而容易產生焦慮、急躁、緊張的心理。
校園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校園環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價值觀形成、行為習慣等,不自覺影響學生畢業后的發展。雖然師范院校為了自身科研實力的整體提升、保持或提高自己身學校教研層次,在理工科專業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基礎依然沒有理工科學校雄厚,這導致學生的成就感不強,對未來比較迷茫。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直接影響一個學生的性格、價值觀。目前,有些學生是按照家長的要求來選擇專業,而沒有尊重學生興趣,比如,有學生十分熱愛生物,但受家長的勸告、社會環境的影響,該生選擇轉專業到女生容易“就業”的文科,而且這不是個例,在很多理工科新生中都有存在,并且還呈現上升趨勢。
理工科專業錄取的學生有很多是“被調劑”過來的,第一志愿為生物工程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這導致學生喜歡生物專業人不多、對專業前景不明、對未來的就業方向不明。理工科專業要求學生知識面較廣,需要學習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概率與統計、線性代數、有機化學等思維邏輯性較強的科目,學生難以掌握。以福建師范大學生物工程班為例,班級44名學生,男生僅有14人,1∶2的男女比例遠遠小于理工科大學的生物工程專業,許多女生在高中時本就對數學、物理等科目難以把握,入學后這些課程讓他們更加焦慮煩躁。
以上分析了師范院校理工科新生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因此,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主要集中在轉專業和心理等問題上。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項事業建設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學生工作中屬于生命線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有重要的導向、整合、規范等作用,能夠進一步引導師生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有力促進學生的價值觀形成。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新生,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完善相關的工作機制,加強愛國愛黨愛人民教育、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筑牢新生意識形態陣地。
可以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結合學校專業、學科特色,在校園的公布欄、宣傳欄等宣傳黨史學習教育內容,通過外界環境,讓新生入校后時時刻刻都可以感受到感染和教育,增強學生在哪一行都能創造精彩的信心。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結合黨支部、團支部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比賽,調動新生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為加強學生對理工科專業的認同感,學院要充分利用大一學期,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夯實專業教育,堅定專業理想。
⑴ 利用新媒體渠道,加強宣傳教育
新媒體是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4]。學院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招生宣傳,向新生、新生家長介紹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科研平臺、教學成果、師資力量、創新創業成果等增加新生、新生家長對理工科專業的了解及解答他們的困惑,提高他們的專業認同感。
⑵ 依托新生入學教育周、專業導論課程,提高新生對專業的興趣
在新生入學時,對專業課程會感到不滿意或者迷茫,因此開展專業介紹是十分重要的。專業介紹教育由系主任或者專業負責人向新生介紹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等內容,邀請該專業的教授等開展講座、座談會,充分利用專家們的專業知識與廣闊的見識,帶領新生了解理工科的奧秘與美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理念。
⑶ 構建見習研學體系,掌握就業方向
校企合作是發揮企業的優勢,對于大一新生,帶領新生到合作企業了解專業情況,使學生及時了解社會需要、專業前景,掌握就業信息,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⑷ 建立導師責任制,精細化培養
理工科專業不同于文科專業,理工科專業學生需要學生經常到實驗室動手實踐做實驗,探索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所以將學生分配給導師,讓新生在大一時到課題組熟悉導師研究方向,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同時又能進行點對點幫扶,解決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導師責任制度,能有效告別輔導員帶整個年級而無法顧及每名學生的問題,又能增強他們對專業的認同感。
⑸ 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加強就業指導
職業生涯規劃是理工科新生樹立前進方向的重要舉措,是樹立職業目標的重要方法,貫穿大學四年。應盡早落實就業工作從低年級抓起的嘗試,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通識教育課程,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給新生上形勢與政策課,邀請高年級優秀的學長、學姐介紹他們的大學四年歷程,使新生及早規劃自己的生涯規劃,幫助新生克服短見、浮躁的心理與情緒,為大學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應對社會對理工專業人才的高要求。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是大學生的思想導師,他們的每一項工作都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要想切實解決理工科新生的思想困惑,輔導員需要充分下到學生群體中,提升教育實效性。
⑴ 輔導員要盡快熟悉學生的情況
輔導員在拿到專業學生名單時,要及時熟悉學生姓名、家庭籍貫、愛好等個人信息,組建新生群,有必要時讓學生發生活照給輔導員。以便在新生入學后,輔導員能根據其家庭、家鄉特色等與之交談。寢室、教室是輔導員活動重要場所,多下寢室、教室是了解學生重要的一個方式,同時應加強與新生家長的聯系交流,了解新生在家的表現。
⑵ 輔導員要信任和尊重學生輔導員既是教師,又是大學生的朋友。新生剛從高中出來,會遇到各種不適應問題,此時輔導員要把工作做細做實。在觀察到學生行為時,也要考慮學生背后因素,考慮學生的成長環境,用多種方式和方法,讓學生感受到關愛。
⑶ 輔導員要提升個人專業素養
育人過程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在輔導員工作中,會面對各種新奇的事情,這也是考驗輔導員素質能力的時候,所以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輔導員要增強專業素養、關注時事政治、加強輔導員間的交流,從而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切實解決他們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轉專業政策放寬和學生專業思想尚不穩定的情況下,入學教育培養是穩定專業人才,降低轉專業人數,提高專業競爭力的首要方式。師范院校理工科專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需充分結合學校、學院、輔導員、家庭的力量,以學生為中心,緊跟時代潮流,引導新時代理工科新生在人生轉折點的起點處把握先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專業觀點,換取學生的傾心,提高專業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