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玲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新職教法,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第五屆“大國高職教育”博士論壇于2022年11月19日在線上召開。本次論壇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高職教育的使命與變革”為主題,由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和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職業教育評價研究基地和《高等職業教育探索》編輯部承辦,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職教創新中心協辦。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督導評估院、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中原工學院、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以及《中國新聞》報的20位嘉賓和來自國內外其他本專科院校、研究機構從事職業教育研究或相關研究的博士、博士生,社會上關注職業教育的人士共五千六百余人次齊聚云端,共話新發展階段高職教育的使命與變革。
自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首次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這一理念和戰略起,建設技能型社會在政策上得到廣泛的重申與呼應,相關的研究也廣泛興起。與會學者從不同的視野和層面對技能型社會建設、技能形成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分享和交流。
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低技能勞動力群體如何實現技能提升?浙江工業大學劉曉博士給出了答案。他立足共同富裕的框架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通過梳理國內外低技能勞動力的有關研究,從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和任務與職業層面對其概念內涵進行界定。同時,他結合勞動經濟學和勞動社會學視角下的群體特征,提出促進低技能勞動力就業的技能提升策略:一是依托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開展成人職業體驗課程;二是制定培訓券等優惠政策,提升低技能勞動力參與多元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三是建立職業教育數字資源庫,共享優質職業教育數字資源;四是構建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數字平臺,高質量匹配培訓和就業機會。
同濟大學李俊博士報告了英德兩國職業教育模塊化改革及其對我國實施1+X證書制度的啟示。在重點介紹英德兩國職業教育模塊化的實踐情況、制度、困境與改革舉措的基礎上,總結了英德兩國職業教育模塊化實踐的差異:英國的模塊化改革早于德國,且模塊化程度更高,更加徹底,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模塊進行學習并獲得相應證書;德國的模塊化程度很低,僅在部分職業中進行試點,學習者不能選擇模塊學習和獲得單個模塊的證書。對我國1+X證書試點工作的啟示:一是在宏觀層面充分考慮我國職業教育范式及治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試點,循序漸進;二是在模塊化改革時可賦予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職業院校更多的自主權,并尊重不同區域在證書制度方面已有的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的王雅靜博士關注智能時代的技能形成與職業教育的轉型發展,指出智能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包括技術技能、生產組織方式、勞動關系、教育體系等的變化,都使職業教育面臨轉型發展。特別是智能時代技能形成的分化效應,包括低端勞動力的去技能化、高端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增加等,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目前,職業教育發展存在難以營造技術與勞動互補空間、校企合作質量低、技能人才培養不能適應產業變革和滯后于市場需求等問題,可以從四個層面實現轉型發展:一是從宏觀層面,構建技能型社會的制度生態,協調教育管理體制、院校制度、財政制度、校企合作和社會培訓制度;二是從院校組織層面,完善技術技能型高校相關制度,做好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辦學、中高職和職教本科協調發展、服務區域發展辦學等;三是從制度創新層面,構建高質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職業教育促進應用型科研發展,解決區域產業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四是從平臺經濟勞動者層面,提高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完善社會培訓體系、低端技能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支持體系。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的產業化,而農業的產業化離不開農民的技能形成。因此,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國鄉振發〔2022〕16號)提出,要構建多元鄉村工匠培育機制,服務產業就業。南開大學王星博士以職業教育技能供給應用場景和滿足產業需求偏好城市而非鄉村來引出話題,指出職業教育關注鄉村同樣重要。他以“大農戶+大生產”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背景為基礎,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和特點及對研究現狀的分析,提出了同一社會過程為何會同時呈現出相互矛盾的經驗現實的迷思,認為迷思背后反映了產業問題和利益分配問題。基于此,他從技能視角剖析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技能重組和透過“技能”體現農民主體性的問題,以某村茶業產業化過程中的技能重組為個案,分析了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茶農的技能升級和技能替代、技能重組與利益分配的實現機制。據此提出職業教育的鄉村供給思考和對涉農職業教育的啟示:地方政府除了積極為鄉村招商引資外,更要注重激發農民的主體性,要從政策和資源上幫助農民提升其能力,應在農村構筑一個有效的職業教育體系和科技傳播體系,保障農民的主體性和在技能提升中的權益。
在與談人的交流環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聶偉博士認為報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鮮活的中國特色和鮮艷的學者情懷,體現了人文學者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同時提出了他對高低技能、技能與知識的區別、1+X證書等的理解。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周衍安博士則分享了他對高技能和低技能、“機器換人”、職業性技術和非職業性技術(工程性技術)、1+X證書與職業分類、英德模塊化證書等問題的認識和見解。
近年來,我國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政策調整中,逐步明確了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基調。職業本科教育從實踐破冰到研究興起,不僅引起了職業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重視。
推動職業本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于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培養產業創新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重慶師范大學南海博士指出,職業本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原因:一是職業教育是一種以職業文化育人的文化(生產)實踐活動;二是大多數職業教育受教育者面向生產、生活、服務領域一線,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三是職業教育可以劃分為職業初等、中等、高等(專科或本科)等層級,具有體系完備性、本科教育屬性、學生生源社會化、教育實施機構多元化等特點。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時代性、教育性、產業性、規律性、價值性和政策性等屬性。科學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應該從基礎教育抓起,將生涯規劃與生涯職業教育的內容科學有機地融入基礎教育的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認知與科學技術基礎。職業本科教育的教師、學生、教育教學內容都應該堅持“從行業企業中來,到行業企業中去”的原則。
職業技術大學的身份建構是一項試點發展、統籌改革、提質升級的系統工程,對于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滿足社會對職業本科教育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方澤強博士指出,國家批準設立的32所職業技術大學雖然在行政建制上獲得大學身份,但遭受質疑。他認為,大學是與高深學問緊密聯系的機構,盡管出現分化是歷史必然和教育潮流,但獲得大學身份在實質上有要求,在形式上也有規定,需要政府、同行、社會三方面的認同和支持。職業技術大學是一種與傳統大學不同的新大學,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需要加快發展,夯實內涵建設。他建議:大學身份的構建要把教學與科研相統一作為辦學理念,并完善支撐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制度體系,激勵作為學術活動主體的教師追求卓越,把“高水平”作為教學和科研活動的最高標準;無論當前還是今后新建的職業技術大學,應把提升學術水平作為近期和遠期的目標。
作為我國人才培養層次和類型結合上的新突破,職業教育本科生的職業身份如何定位?天津大學的陸宇正博士生認為,清晰明確的職業身份定位是職業教育本科生在工作中穩健發展的前提,對職業本科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以被忽視的職業教育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個體敘事的質性研究方法,基于斯克里科夫與米列爾的學校教育理論,通過訪談不同院校不同階段的學生,揭示他們在職業身份定位中經歷的漂移問題。研究發現:職業教育本科學生在身份定位中面臨外部動機下專業盲目選擇風險、教學質量缺失下的身份定位風險、逐利市場籠罩下的職業逃離風險等潛在風險。對此的應對策略:一是理念引領,形塑正向積極職業身份認知;二是指導為輔,強化教師職業領航主體作用;三是質量奠基,重構質量型課程教學新樣態;四是評價兜底,完善職業生涯發展支持保障。最后他指出,職業教育本科生將成為一類新就業群體,在本專業領域內就職也將會成為其首要歸宿,因此為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做足準備是職業本科教育的使命與任務,也是實現職業本科教育質量型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與談人的交流環節,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歐陽忠明博士認為,本階段報告共同關注職業教育本科的屬性定位,旨在厘清學術型本科、應用型本科、職教本科的邏輯關系和異同,同時也有質性研究關注學生個體成長發展,他就職業教育本科的屬性定位、辦學主體、學生培養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進行了交流。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歐陽恩劍博士指出,本階段報告分別從政策維度、學校維度、學生維度以及宏觀視角、中觀視角、微觀視角出發,涉及的研究對象廣、研究角度多、研究方法有交集,隨后就職業教育本科內涵的界定、實施路徑等問題交流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對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四位學者從不同視角對職業教育有關人才培養的評價問題進行了分享和交流。
伴隨著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被重視,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和評價逐步成為職業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的一個關注點。中原工學院陸俊杰博士指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為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機遇。在中小企業內,高端研發型技術人才與技術技能型的操作性人才幾乎合二為一,而大中型企業也存在同樣問題,大中型企業的人才結構完整性也日益成為影響自主研發的重要制約因素。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也可以成為突破產教融合難題的一個新方向。因而,他從組織優化的視角提出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提升策略:一是強化產教融合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作用,將創新作為引領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重視高等性、職業性和學術性;二是加強產教融合組織建設和頂層設計,推進實體性平臺建設,更多嘗試虛擬平臺和虛擬型團隊建設;三是在產教融合中持續推進“雙創”教育,提出“95%創新+5%創業=100%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公式。
職業教育評價作為職業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導向作用。華南師范大學張等菊博士提出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源流,探討了高質量發展目標下高職教育評價理念的轉型,從“單體效益”向“對位效益”轉變,從“比較優勢”向“比較求勢”轉變,從“教育系統內部估價”向“追求社會連接指數和協新價值”轉變。進而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目標下高職教育評價策略:一是評價主體方面,應形成以“院校自體+教育行政部門+行業+第三方”為核心、其他利益相關者為輔助的“內控外督”式評價格局;二是內控方面,要以專業診斷、調整、優化為主要抓手,形成專業生命周期閉環,抓好辦學數據自畫像,建立“正負清單”制度;三是外督方面,須利用增值性評價,“縱向因素比長”,繼續開展“高職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增加評估機構的反饋環節,考慮院校的增值交換與按效分配價值。最后,她指出教育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建立“果-因-效”評價邏輯,做到以果尋因、糾因出效。
就職教高考制度的構建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姜蓓佳博士后以職教高考的為何、是何與如何為主線,從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邏輯、職教高考的考試形式及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了分享。她認為建立職教高考的動因是:現行高考作為大眾升學的獨木橋已經走向過度競爭,不能滿足技術技能型人才選拔和接續培養的需要,應解決現行高考單一知識框架帶動人力資本同質化的問題,回應和滿足中職畢業生公平發展的基本權利。指出職教高考具有四項功能:指揮棒——引導中職教育的教學工作和辦學方向;篩選器——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入學考試;增長極——完善技能評價和承認技術技能積累;分流閥——促進初中后教育分流更加理性合理。展望未來,她提出推進職教高考制度化的實現機制:一是規制性機制,形成與職教高考有機協調的配套改革矩陣;二是規范性機制,構建職教高考制度運行的全過程規則體系;三是文化認知性機制,凝聚各方對職教高考制度的價值共識。最后,她總結指出:設立職教高考是黨和國家對于高考變遷與改革過程中規律的深刻理解和主動遵循,構建職教高考制度是職業教育適應內部改革需求、為高考改革和職業教育改革尋求協同增效、落實“雙減”政策以及建立技能型社會的前瞻性謀劃。
在職教高考制度下,家庭資本對子女的教育選擇發揮著重要影響,是影響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北京師范大學張東輝博士生以政策對中職學校的定位從“以就業為導向”轉向“就業與升學并重”、本科升學人數已然成為部分中職學校招生生源的重要宣傳材料這一背景分析入手。基于最大化維持不平等假設和有效維持不平等假設等觀點,發現對中職升學研究較少,并存在中職在校生有升學意愿也并非促使其畢業后必然選擇升學、沒有專門針對家庭背景對中職生升入本科院校影響的研究、樣本量較小缺乏代表性等問題。他選取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中職畢業生2020年全國抽樣調查數據,深入量化分析有效樣本,分析父母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對中職生升學的影響,認為家庭資本對中職生升學具有正向影響。具體而言,父母一方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中職生通過職教高考更容易考上本科。此外,他還進一步分析了中職升本機會擴大后的優劣勢問題。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的朱俊博士生作為與談人,指出本場4個報告契合了技能型社會背景下技能人才的選拔、培養和學校評價,并認為上述問題要置于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轉型大背景下來理解。第一,要考慮技能型社會所處的產業背景:從產業階段來說,我國處在工業2.0與工業3.0并存,向工業4.0轉型的階段;從產業體系來看,產業全球化讓我國具有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以及區域產業集群式發展和專業化分工;從產業分布來看,存在區域不平衡和行業不平衡。第二,從治理體系角度來看,治理主體由“政府治理”向“社會治理”轉變,治理方式由“項目制”向“項目制+運動式”結合轉變。
北京師范大學和震博士作論壇總結,指出“大國高職教育”博士論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享、交流和相互促進的平臺,他基于聽報告的體會提出研究的建議:一是應該加強基礎性研究,專職的職業教育研究者應該以知識創新為己任,關注自己研究工作在知識創新上的貢獻;二是職業教育作為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共同領域,職業教育研究應該加強“經驗實證”“價值公平”“理論解釋”等多個維度的研究;三是職業教育研究者應致力于通過知識創新來服務國家戰略和職業教育實踐,因此既要關注現實問題,又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