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璐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 225129)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強調教學中要改變傳統講授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合作、探究能力,轉變師生在課堂開展中角色,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與項目式學習實際操作不謀而合,均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合理應用項目式學習,聯系生活開展恰當項目,使學生在項目完成中培養興趣、探究新知,進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其物理探究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
物理學科作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基礎學科,很多生活現象與工業生產問題都涉及到了一個或多個物理知識.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物理學科價值,在內心深處體驗物理學習的重要意義.為此,在項目式學習時,教師便可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日常生活出發,準確評估各項目價值,慎重選擇出適合學生發展的項目主題,從綜合性、生活性入手合理組織項目開展,積極引導小組合作、探索新知.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因此它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與物質世界,這使得他的研究范圍以綜合性研究為主.因此,想要全面了解物理,我們必須融合不同板塊設計綜合性的項目主題,如此學生便可從多個角度思考、探究問題,這樣在項目開展中便可一舉兩得,既培養學生們的綜合應用能力與知識處理能力,又培養其協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比如,在講解完“機械能守恒定律”后,高中階段力學部分的相關知識學生們已基本掌握.為了了解學生們的掌握情況,我們開展了主題為“設計過山車模型”的項目.在該項目開展中,學生需要小組合作計算出過山車在不同位置的受力情況及速度范圍.各小組成員在開展項目中,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想要設計出過山車模型需要用到圓周運動的概念(線速度v、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a=ω2r)、向心力(F=mω2r=mv2/r)、牛頓第二定律(F=ma)、機械能守恒、受力分析等力學知識.這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更使得學生對于不同領域的知識的理解更深刻.
通過選擇綜合性的項目主題,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們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引導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從多角度思考、探究問題.在項目學習中,通過不斷調用前面所學知識,學生們的知識遷移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還真正提升了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助推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本領.
項目式學習主題一般源于日常生活、科技前沿、生產實踐.這些主題接近學生生活,能夠最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在正向的學習傾向下逐步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選擇生活性的主題,在主題引導下指導學生探究,使學生真正認識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比如,在講解“牛頓第二定律”后,學生們已經知道了力(F)、質量(m)、加速度(a)三者間關系,即:F=ma,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位移與加速度的關系,即:v=v0+at、x=v0t+at2/2.了解到這些后,我們開展了主題為“探究火箭發射”的項目.火箭發射采用的是多極推進技術,其核心原理便是牛頓第二定律.因此,我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小組合作比較一下相同情況下二級與一級推進技術下上升高度數量關系并試著自己動手制作簡易火箭.
生活是物理知識的源頭活水,在生活中學習物理學生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認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將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寓于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真實與鮮活.在講解完課本知識后,恰當選擇項目式學習主題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不僅能夠有效鞏固前面學習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夠及時將理論知識與科技發展結合起來,指向具體應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由于項目式學習教學模式比較新穎,學生們之前并沒有真正接觸過,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影響課程進度與學生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指導項目類型優化策略,積極引導學生明確分工,把任務細化,分工到個人,以避免學生在實際項目學習中無從下手現象的出現,最大程度上提高項目式學習的有效性.
在項目學習中,為學生們搭建支架是指教師在確定項目主題后,進行合理教材和學情分析,針對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大膽猜測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在項目啟動前提出具體解決方案與建議.如事先給學生們準備項目所需書籍、資料、示范視頻以及相關網站等.
比如,在講解完“宇宙航行”后,學生們表示對航天領域相關內容非常感興趣,為此我們開展了主題為“航模制作”的項目式學習.但通過前期的教材與學情分析,我了解到學生們對航模的構造、各部分原理、組裝方式等相關知識都非常陌生.因此,在項目開展前,我先是帶領學生們回顧了萬有引力的相關知識,之后又通過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們介紹了飛機的構造、原理、航模的分類、組裝方式及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在了解了這些知識后,學生們開始選擇材料、分工合作制作航模.
任務型學習能夠將學習任務植入學生的學習進程,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各司其職,相互分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也要為學生營造恰當的學習任務,將學生置于學習氛圍之中.為此,通過事先的教材分析和學情研判,根據全面掌握的學生認知能力與知識接收情況,事先準備出需要給學生們科普的知識和準備的材料,能夠使得學生在原有認知情況上搭建支架豐富學生認知,讓學生在活動中內化認知,促進學生物理學習更上一層樓.
情景類項目是指在某種情景下學生自行展示項目成果的項目類型.這種情景式學習要求學生事先查閱大量資料,對該項目有全面了解,之后學習成果以話劇、情境劇、辯論賽等方式呈現出來.這種類型的項目常用于物理學史的學習以及對尚有爭議的科學前沿知識探討,并且在成果展示中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比如,在講解“萬有引力定律”時,我們開展了主題為“人類對天體運動規律認識過程”的項目.在項目學習前,我要求學生們大量查閱資料,了解天體運動發現過程中哪些人做出了哪些貢獻.考慮到學生需要,我給學生們指定了書籍,即:《物理學史》《天文學的歷史》《天文學簡史》等.在學生們收集好資料后,我將全班同學六人一組進行了分組以情景劇的形式展示人類對天體運動規律認識過程.其中,每組中一人扮演旁白,其他五人分別扮演托勒密、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牛頓.分好組后.學生們紛紛開始編寫劇本、組織排練、修改糾正,一段時間后我們在班里進行了情景劇表演.
物理學科是理性與抽象兼具的學科,課堂難免顯得沉悶壓抑,為此,課堂上我們教師通過融入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僅可以為物理課堂注入鮮活的氣息,更能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情景劇表演的形式展示物理學史,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課堂開展形式,活躍了學生們的思維,而且也有效培養了學生們查閱資料的能力.同時,通過了解物理學史,也能有效鼓勵學生學習物理學家們的刻苦專研精神與科學探究方法.
傳統的教學大多以學生成績為評價標準,但這種評價標準是片面的,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教學模式與理念下,項目式學習應該創新評價標準,對學習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定.按照時間、抓住時機,從項目探究的過程與態度入手開展教學評價,使學生們認識到項目開展過程中自己優點與不足,及時更正,進而培養、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
評價過程又叫形成性評價,它是指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比較經常而及時的測評與反饋.形成性評價能夠直觀的讓我們看到學生在參與項目過程中收集信息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它能及時的給予教師反饋,使教師全方位了解本班學生,進而因材施教,最大程度的發掘出每個學生的潛力.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升華教學實效的重要舉措.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僅加深了教師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了解與掌握,更加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而且及時的糾錯改錯也有效改進了學生們的學習,最大程度上縮短了教學進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就教學評價的功能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發展功能與鑒定功能.即:教學評價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與未來發展,使先進思想得到擴充和提高,鑒定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效率,做出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評定,以此豐富學生知識、鍛煉學生能力、培養學生思維,三管齊下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更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研判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仔細評估項目價值,慎選主題,要優化策略認真挑選項目類型,還要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評估學生項目完成情況,讓學生在項目的選取、分析、研究、評價中升華自己的學習能力.如此,學生們在項目完成過程中,便可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與小組協作能力,學生的核心素養便可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