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軍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牡丹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菏澤?274000)
大豆屬于油料作物,是人們常見的食用作物之一。在大豆種植生產過程中往往會遭受不同的病蟲害,一旦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防治,會擴大病蟲害范圍,直接降低生產質量與產量,影響到生產者收益。為此,大豆病蟲害防治受到了人們廣泛到重視,以下結合常見的病蟲害類型,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方法,以期能為大豆成長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農業生產中,有部分農民種植者對大豆病蟲害的認知存在不足,且防治方面的知識較為有限,直接影響到大豆病蟲害防治成效,忽視了蟲害的本質危害,存在認知上的偏差,致使大豆出現病蟲害后,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得不到強力的防治,影響大豆生產質量與產量。
在大豆出現病蟲害后,農藥是較為常見的病害防治方式。然而,在實際用藥環節,農民在用藥時間、用藥劑量、用藥種類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知何時用藥、用多少量合適等,致使病蟲對某種農藥出現了抗體,無法達到良好的用藥成效。因此,引導農民應用適宜的農藥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受立枯病、根蛆病、蚜蟲病、菌核病等多種病蟲害的困擾。若缺乏良好的防治成效,不僅會加大病蟲害擴散風險,也直接影響到種植者生產效益。以下結合具體病蟲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方法。
提高大豆產量,是農業種植者的迫切所需。連種方式則受到了諸多農業種植者的追捧。然而,連種方式管理不當,直接加大了立枯病發生概率。為了減少此類疾病發生,種植者需合理掌握輪作種植方式,并結合種植所需,做好大豆品種選擇與防蟲藥劑添加等工作,從整體上提高大豆對立枯病的防御力。在播種環節,需要合理管控播種時間,結合種植基地的氣候、溫度環境等諸多因素,選擇出最佳的種植時間。溫度、濕度等外在因素的科學掌控,可整體上降低大豆發生立枯病的發生概率。
大豆幼苗期是易暴發根蛆病的階段。大豆苗根部在遭受到跟蛆蟲的啃食后,幼苗根部會虧空,演化成蛆蟲的蛆道。幼苗根部堆積的幼蟲糞便,在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清除后,會導致根部空氣流通性差,加大了根部腐爛風險。幼苗在發育不良后,幼苗枯死概率大幅度增加。根蛆病較為常見,在每年的幼苗成長期,均有可能出現。土壤中的蛆蟲蛹未被及時清除,極易在大豆根部過冬,并在翌年5月份成蟲,完成產卵孵化幼蟲,對新一年的大豆成長產生危害。為了科學合理防治根蛆病,生產者可以搭配翻地、輪作等形式,將蛆蟲卵殺死。在蛆蟲被曝光到陽光下后,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蛆蟲的存活率,繼而提高大豆病蟲害防御能力,從根源上防止大豆根蛆病的出現。
每年6月底到7月初是蚜蟲病的高發期。尤其到了夏天后,溫度較高,且天干雨少,再次加大了蚜蟲病發生概率。氣候干旱程度往往與蚜蟲病病害情況呈正相關關系。大豆中的汁液是蚜蟲的喜愛,在遭受蚜蟲的過度吸食后,大豆葉片中的汁液不足,致使葉片干枯卷曲,直接影響到大豆生產質量。在大豆病蟲害防治中,人工防治與生物防治是較為常見的防治方法。人工防治主要涵蓋了施藥與除草兩種形式。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及時開展雜草清除操作,并將蟲源聚集體及時鏟除。為了大幅度提高蚜蟲病防治成效,生產者可以選擇適宜的農藥,進行農藥滅蟲操作,或者借助生物防治方法,比如草蛉等,達到良好的蚜蟲病防治成效。
此種病害多在大豆苗生長期出現。若病害得不到適期地防治,大豆莖部會變成褐色,易出現水漬狀,甚至會出現棉絮狀的白色菌絲,最終大豆感病區會干縮或者枯死。在大豆成株后,出現大豆菌核病,會侵染大豆的莖部,使得大豆植株的上部分葉片出現不同程度的枯死問題。若豆莢出現病害,豆莢會出現菌核,使得豆莢內的種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會導致豆莢種子爛掉或者變皺等。在防治此類疾病時,種植者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入手。首先,要做好種子篩選工作。在篩選環節,應將種子中存在病菌核的種子及時去除,提高種子質量。其次,選擇適宜的種植操作。可以采用輪作倒茬種植法,將大豆與禾本科植物進行輪替種植,防止菌核在田地里積累,也可以防止出現重茬或迎茬等問題。再次,種植者需要制定出科學完善的田間管理方案。在大豆收獲后,生產者應及時開展田地深翻操作,及時去除含有病菌源的大豆莖。在封壟前,則需及時中耕培土。最后,做好整地操作。確保田地平整,防止積水和水流傳播。借助化學防治方法,減少菌核病的發生概率,輔助著大豆順利渡過開花期。
過去的大豆種植者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大豆產量與生產收益上,對大豆病蟲害防治工作給予的關注度不夠,致使大豆病蟲害出現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防治,影響到大豆生產質量與產量。因此,在大豆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應樹立正確的種植理念,科學合理認知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防護意識,為大豆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生產者應立足長遠,做好相應的規劃,科學合理掌握防治藥物與防治手段,并結合大豆實際的生長情況,選擇出適宜的大豆病蟲害防治方法。在大豆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若采用藥物防治方法時,生產者需做好藥物選擇,并結合疾病情況,合理把控藥物用量、噴灑方式等。在噴灑過程中,嚴防大豆上出現過多的藥物殘渣,從整體上提高藥物防治質量。
在實際的成長環節,生長環境不同,大豆可能遭受的病蟲害也具有差異性。大豆成長質量會受到溫濕度、氣候、土壤等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此外,病蟲害類型也會各有不同。因此,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生產者應秉承著綜合治理理念,結合大豆的實際生長情況,選擇出最佳的病蟲害防治對策。通過從綜合角度,融合應用多種防治策略,達到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成效。從現有情況來看,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是目前最為常見的防治方法。生產者需合理把控每種防治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策略,為大豆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條件。
總之,影響大豆生產質量的因素不一。既受到氣候、溫濕度、土壤條件的影響,也會遭受到各種病蟲害。因病蟲害的出現有一定的規律性,生產者應結合病蟲害特點,大豆實際的生長情況等,選擇出最佳的防治方法,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成效。新時期的生產者,應積極汲取先進的生產理念,多掌握生產知識,對不同防治方法的應用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方可從整體上提高防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