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芳
(甘肅省臨潭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臨潭?747599)
近幾年的農業項目塑造和運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農業植保技術應科學地進行轉變,與農產品培育的各個階段做好銜接。病蟲害防治也要告別單一的防治手段,加強多元化防治技術的應用,掌握好病蟲害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完善季節性病蟲害的防治體系。農業植保技術的創新還要考慮到區域生態的變化,堅持讓農產品的種植與生態保持協調,減少生態破壞。
現階段的農業植保技術應用要對每一個細節高度關注,尤其是在選種方面不能出現嚴重的漏洞。選種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直接關系到后續的種植和最終的收成,對于農產品的質量以及相關產品的加工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選種之前要了解種植地的氣候特點、環境特點、土壤特點、種植條件等。堅持對不同的數據信息有效的整合,按照科學選種的方法去對比各類農業種子的特點,保持選種和區域條件的高度匹配,這樣才能減少在后續的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選種的時候要優先選擇抗病蟲害、適應性強、商品性良好的品種,這些種子在應用的時候不僅可以降低種植成本,還可以在種植的過程中保證發育良好,提高種植質量。選種完畢后要仔細地保護種子,加強預處理,控制好溫度和濕度,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應用農業植保技術前做好準備工作。播種前的準備工作并不少,尤其是很多區域的水土資源并不理想,就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進行科學地優化,為播種的效率和播種的質量提供及更多的保障。比如,播種之前要做好種子的處理工作,建議用噻蟲嗪、鋅肥、咯菌腈、唑醚·甲菌靈等種衣劑拌種、浸泡,然后選擇陰涼的地方進行晾曬,由此能夠降低種子之間的病毒危害。此外,種子還需要用溫水浸泡,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播種前要選擇合適的播種設備,優先選擇自動化的播種設備,根據播種的范圍和密度進行合理播種,減少人工播種帶來的問題和影響。播種時應選擇在良好的天氣進行。播種結束后還要仔細檢查播種效果,對存在問題的地方要及時糾正。
在進行農業植保技術操作時應特別重視田間管理,有些農業項目雖然前期工作比較理想,但是由于在田間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疏漏,結果導致農作物生長緩慢,還產生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這對于農業發展進步必定造成很大的阻礙。因此應及時清除雜草。不同區域的雜草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要根據雜草的生長特點和生長范圍采用人工+設備的聯合除草模式,避免因雜草過多對農作物造成不利影響。還要合理修剪農作物,觀察農作物的生長狀態,在修剪的時候按照相關標準實施,避免出現修剪過度的情況。田間管理要重點清除有病蟲害侵蝕的枝條,這些枝條帶來的病蟲害問題非常嚴重,因此要定期進行檢查清理,避免出現田間管理漏洞。
農業植保技術的實施與病蟲害防治存在密切的關系。有些地方的病蟲害強度較高,對農作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物理防治是比較常見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過定期施肥開展病蟲害防治,一方面借助肥料加快農作物的生長,提高農作物的抵抗力;另一方面通過肥料中的特殊物質對病蟲害進行驅趕,降低病蟲害的規模。通過溫度、氣味、色彩等方式對病蟲害進行干預,破壞病蟲害的生存條件和繁殖環境,對病蟲害的孵化源頭進行處理,減少蟲卵帶來的影響,堅持在源頭上進行治理。色板誘殺方法的應用有利于防治小綠葉蟬、蚜蟲等病蟲害,誘殺的效果較好。通常,色板的安裝數量建議控制在每畝20~30片,應根據病蟲害的規模進行合理的布置。物理防治法能夠在短期內合理地控制病蟲害的暴發速度和規模,在農業植保技術初期具有較好的作用。
農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要保持多元化,生態防治手段是個不錯的選擇。病蟲害之所以能夠快速地繁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適宜的環境導致了近年來病蟲害的規模和強度在不斷增加。生態防治的目的是維持生態平衡,對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較多的保護,從根源上減少病蟲害帶來的威脅。比如,防治蚜蟲時可以加強蚜繭蜂的投放。每畝地投放一次蚜繭蜂的成本可以控制在5元以內,但是如果噴灑藥物進行防治,成本為16元/畝,由此可見,生態防治法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在解決病蟲害手段方面給出更多的依據。進行生態防治時要注重長期效益,充分觀察生態防治的每一個環節特點,堅持在綜合防治的手段上不斷創新,徹底減少單一防治帶來的局限性。
病蟲害防治的創新要從生物防治的角度出發。病蟲害歸根結底也是一種生物,在殺滅病蟲害的時候,利用生物天敵控制疫情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大部分生物天敵對農作物都不會產生嚴重的破壞,反而可以在農業生態和農業環境的發展上產生促進作用,實現了一勞多得的目標。比如,將蘇蕓金桿菌注入蘋掌舟蛾體內時,其死亡率高達98%,Bt乳劑1000倍液與0.05%洗衣粉混合可以抑制槐幼蟲的生長發育,使其自身功能衰退率達到92.2%。另外,在投放生物天敵之前要加強病蟲害的測試研究,觀察病蟲害是否出現了變異的問題,新型病蟲害往往不害怕傳統的天敵,這就需要在天敵投放的時候進行合理的優化,投放多種天敵進行制衡,促使生物防治的綜合效用不斷加強。
近幾年的農業植保技術不斷創新,結合病蟲害的防治成果,農業項目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大幅度提升,整體上的發展有了更多的選擇。農業植保的發展應加強技術方案的革新,根據不同的品種、不同的項目按照個性化的管理手段去應對,逐步減少技術操作的矛盾,要根據環境的變化靈活地做出調整,這樣才能在品種的綜合發展上得到突出的成果。為完成農業植保工作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團隊,無論是技術操作還是病蟲害防治,亦或者是在基礎工作中都要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團隊的高素質有利于減少惡意破壞等問題。農業植保技術的平臺建設應進一步加強,堅持獲取較多的信息和資料,對最新的植保方法和病蟲害處理方式積極地進行嘗試,促使農作物的綜合品質能夠得到良好的提升,為區域農業的合理發展進行全面的調整。
隨著現代化的農業植保技術體系不斷完善,我國在病蟲害的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基本告別了單一、極端的防治方法,整體上具備的創新力度較高。農業植保技術的實施應進行科學的規劃,對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做出風險評估,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因此建議在品種的培育方面進行合理的優化,充分把握好品種的適應能力,堅持在產量和質量上實現共同提升,從單一的角度進行革新,無法得到良好的成果。未來,相關部門要繼續在農業植保技術的細節方面做出優化,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