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球
(福建省大田縣梅山鎮鄉村振興綜合服務中心,福建?大田?366114)
目前各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福建大田縣也開始“苦瓜—水稻—萵苣水旱輪作”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改變了原有耕作方式,實現了一年三熟制的栽培模式,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實踐可以證實,“苦瓜—水稻—萵苣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病蟲危害,節省了成本支出,經濟與社會效益明顯。由此可見,探討分析“苦瓜—水稻—萵苣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技術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選擇海拔300~500米的區域,在2月下旬開展苦瓜育苗工作,在4月中旬進行移栽。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在5月下旬開始收獲,7月中旬完成收獲,畝產2500公斤,產值4500元;水稻于6月上旬播種,7月中旬移栽,10月底收獲,畝產500公斤,產值1500元;萵苣10月中旬播種,11月上中旬移栽,1月底收獲,畝產3000公斤,產值4500元。
苦瓜主要選擇高產、商品性好且抗病性強的長白龍大苦瓜。
選擇使用營養袋進行育苗,將田土(前作為水稻)、火燒土、腐熟豬糞按5∶2∶3比例混合,過篩處理,同時添加重量是混合土2%的45%三元復合肥。經過均勻攪拌后堆漚腐熟7天,裝入缽中并成行擺放。選擇2~3月育苗,使用薄膜小拱棚加以覆蓋,以達到保溫的目的。在育苗期,應使用500倍大生農藥溶液與濃度為0.3%的磷酸二氫鉀相互混合,噴施2~3次。
在苦瓜定植以前,整地做畦,溝寬1.8米,株距1.5米,重施基肥,每畝用腐熟農家肥800公斤、三元復合肥40~50公斤,拌勻條狀溝施;用40公斤的磷肥拌100公斤腐熟農家肥穴施。將畦面整成龜背型,保證水溝通暢。一般在4月中旬,苗達2片真葉即可移栽,每畝250株。
在苦瓜成活后,需使用濃度為1.5%的復合肥液每間隔一周對提苗進行澆施,團棵后每隔10天每畝施45%三元復合肥8~10公斤,中后期每次加施硫酸鉀5公斤。及時抹除絲瓜腋芽,搭架引蔓,摘除主蔓1米以下側蔓,中耕除草、清溝培土。防治枯萎病可在團棵后每隔20天澆施800倍百菌清溶液與濃度為2%的復合肥液混合溶液,進行有效防治。預防霜霉病可在瓜蔓上架后,用甲霜靈、多菌靈、代森錳鋅、大生等,結合根外追肥加入磷酸二氫鉀、硼砂等,每間隔7~10天噴灑一次,注意藥劑交替使用。瓜食蠅可用糖醋液誘殺,注意瓜絹螟、蚜蟲危害。
苦瓜采收應綜合考慮其品種的特點與生長的季節,保證采收的及時性。如果過早,會影響采收的產量,苦瓜的品質與色澤無法滿足標準要求。如果采收時間過晚,也會對產量帶來不利影響,導致產品貯藏與運輸效果下降。
應選擇抗逆性強且高產的水稻品種,如天優3301、福兩優336與Y兩優6號等。
以苦瓜采收期為參考來確定播種時期,一般在6月上旬左右,畝用種子0.75~1公斤,采用濕潤育秧的方式,注意稀播、勻播,培育壯秧,秧齡35天左右。
在收獲苦瓜以后,要立即進行溶田機耕插秧工作,畝施碳酸氫銨40公斤、磷肥25公斤、鉀肥5公斤作基肥深施,以保證早生快發,移栽規格為23厘米×25厘米,畝插1.1萬~1.3萬叢,確保畝有效穗在17萬~18萬穗。
主要采取早生快發的措施,在重施基肥的基礎上,早施分蘗肥,畝施水稻專用肥30公斤、鉀肥10公斤,促早蘗,爭大穗。后期看苗補肥,一般畝用三元復合肥5~10公斤。
在水稻栽培的過程中,結合預測預報,在病蟲始發期進行防治。針對水稻稻癭蚊,可在水稻插后的一周,使用亮劍牌甲維·茚蟲威進行防治。如果每叢水稻的稻飛虱成蟲的數量在8~10只,則要使用相應的藥劑加以防治。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抽穗初始時期,應當對穗頸瘟進行有效預防。針對水稻細條病,應在始發階段采取消滅措施,而紋枯病則需要在完成烤田以后以及破口時期,采用井崗霉素加以防治。
可選擇飛橋萵苣1號進行栽培,該品種的抗性較強,而且生長的時期較短,產量高,質量好,是最佳的萵苣栽培品種。
萵苣栽培需選擇在10月中下旬進行播種,并在11月上中旬進行移栽。選擇具有較強的保肥保水性能且疏松肥沃的地塊做苗床。每畝本田使用苗床15平方米,要求先將50公斤的腐熟農家肥撒在其上,隨后淺耕細整,壓平畦面,保證底水澆灌的透徹性,最后進行播種。完成播種以后,應使用土雜肥蓋種,同時架設遮陽網,早晚都要澆水以達到保濕目的。在生長至2~3葉期間,要每間隔7天施用薄水肥,而在4葉期間則可以噴施多效唑,在5~6葉期間即可移栽。需要注意的是,在萵苣移栽之前的一周應使用送嫁肥,且每畝地塊的尿素施用量控制在10公斤左右。
進行翻耕細整工作,每畝地塊施用1000~1500公斤的有機肥、30公斤的過磷酸鈣、30公斤的萵筍專用肥,進而發揮基肥的作用。隨后,要整出12厘米寬的畦,且每廂種植3行,具體規格30厘米×30厘米,每畝的植株數量5000~5500株。在移栽的過程中,應每畝施用200公斤的農家肥、30公斤的鈣鎂磷,放入到種植穴內部并且和土壤均勻攪拌,在午后或陰天的情況下,選擇沒有拔節苗帶土完成移栽,隨后要澆灌充足的定根水。
在施肥管理方面,應遵循勤和重的原則。其中,要勤追加肥水,并且在活棵以后,及時進行查苗補缺。每畝施用尿素量為5公斤,并在滲水的基礎上當作緩苗肥。在萵苣生長至8葉期即可團棵,并與中耕相互結合,每畝施用15公斤的尿素,將其當做盤肥。在基部開始膨大的情況下,應保證每畝施用的尿素與鉀肥量為10公斤,在行間滲水澆施發揮促筍肥的作用。“重”所指的就是重施拔節壯莖肥,通常來講,每畝施用三元復合肥10公斤、磷酸二氫鉀1~2公斤,并與1500公斤的水稀釋,以穴施的方式進行,有效提高商品的質量。在萵苣嫩莖生長至10厘米的時候,應噴施200毫克/公斤的多效唑,進而對抽薹予以抑制,以保證莖筍長粗。
萵苣栽培最常見的病蟲害就是霜霉病、菌核病、蚜蟲以及莖腐病等,所以,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對癥下效。特別是霜霉病的防治,應當選擇使用濃度為58%的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溶液進行防治,且需要每間隔7~10天噴施一次藥劑,只要連續噴施2~3次即可。
1月中下旬采收,在萵苣莖頂心葉和最外葉尖高度相等的時候采收,將老葉和黃葉全部去除,只留下頂部可供食用的嫩葉,使用刀具將根部削去,以尖錐形呈現出來,按照10公斤為一捆的標準進行捆扎,完成包裝后上市銷售。
綜上所述,“苦瓜—水稻—萵苣水旱輪作”栽培模式的推廣應用,為現代農業經濟結構的改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上文中,將大田縣“苦瓜—水稻—萵苣水旱輪作”栽培作為研究重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了相應的栽培措施,并取得了理想的栽培效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經濟條件,增加了苦瓜、水稻、萵苣栽培的產量與品質。所以說,“苦瓜—水稻—萵苣水旱輪作”栽培模式的應用十分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