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興
(廣東省仁化縣林場管理總站,廣東?仁化?512300)
廣東省林業局近日發布《廣東省林業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錨定2035年林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南粵秀美山川基本建成的遠景目標,對“十四五”期間全省林業保護發展工作進行了謀劃部署。近年來,仁化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大力發展林業及相關產業,以高效益的森林產業體系建設帶領群眾走向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仁化的經濟、林業發展情況,奠定了林業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發展的新戰略,其目的在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鄉村振興”最早于十六大報告中提出,隨后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詳細規劃部署。新時期下發展農村經濟,將林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大舉措,建設美麗富裕的新型農村,創新改革思路和措施,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加強林業發展,在政策體系的支持下,進一步促進市場與需求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前提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質性關系改革。
仁化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探索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上,助推鄉村振興。一是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2020年全縣13個村榮獲“廣東省森林鄉村”稱號;建成7個綠色優美的古樹(紅)村和43個農村綠化美化示范點,建成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觀光園等3000多個“四小花園”;有效改善鄉村生活環境,為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環丹路160公里綠化景觀得到改善;建設完善河道綠化帶60公里,建設省、縣級綠化公路25.89公里,形成多層次、多色景觀走廊。完成采石場、礦區等受損廢棄地生態恢復24.596公頃,有效改善受損廢棄地生態環境。二是完善森林旅游設施建設。完善了丹霞山、靈溪河森林旅游渡假公園、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金喆園、五馬寨生態園、紅山茶園、董塘鎮安崗村思詒堂、華陽寨保衛戰遺址等處的旅游基礎設施及X800線、Y515線旅游公路等。“覽絢美大丹霞,品鄉村古神韻”“尋根粵北紅色之源,探秘仁化竹海茶鄉”兩條旅游線路被選為廣東省森林旅游特色線路,金喆園、五馬寨生態園被選為廣東省森林旅游的新興品牌。三是著力推動林下經濟發展。仁化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重點培育林下經濟合作社,推動林下經濟產業向規模化、合作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除林業產業外,仁化縣積極做大做強傳統優質產業,相繼通過引進醫藥種植產業、鼓勵發展林下養殖產業、開發林業生態產品產業、引導開展采摘旅游產業等形式,豐富林下經濟內涵。全縣有省級林業龍頭企業5家,省級林業經濟示范基地3個,省級示范家庭林場3個,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示范社1個,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社92個。初步形成了林茶、林果、林藥、林菌、林蜂等多種模式的產業體系。
一方面是林分結構簡單化,仁化縣受高強度集約經營、人工林采伐、農業等人為活動影響,致使林分結構趨于失衡,土地呈現不可持續經營態勢,天然林與成熟林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短期內無法恢復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則是仁化地處南嶺山脈南麓,極端天氣、森林火災、樹木病蟲害以及外來生物入侵的風險仍然不可小覷。
盡管仁化縣近年來在林業方面發展迅速,但產業結構依舊存在問題。在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聯動還有待加強。第一產業管理較為粗放,亟須精細化管理;第二產業基礎較差,加工設備與機器較為落后,加工轉化率較低,沒能將森林資源的經濟優勢充分發揮;第三產業規模較小,主要體現在該產業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高的產品實屬寥寥,知名品牌并不多,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仁化縣林業科研成果較少,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相比其他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種戶在樹苗育種過程中遵循傳統方法,缺少技術指導,沒能掌握科學合理的育種方法,從而面臨育種成本高、收益不理想、市場競爭力地下的困境。二是受地域限制以及人才政策的缺失,引進高科技林業人才比較困難。林業管理部門與生產企業中真正掌握林業種植生產技術的人才短缺匱乏,沒辦法對仁化縣轄區內的林業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科研成果的缺失以及推廣技術的艱辛影響了仁化林業的高質量發展。
仁化縣的交通網建設相較其他發達城市而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俗話說“想致富、先修路”,林業產品、樹苗等由于交通運輸不便也難以有效產生經濟效益。不僅如此,轄區內部分林區的公路設施建設明顯滯后,林業生產在遭遇強臺風等極端天氣后,面臨著較大的經濟風險。
林業發展與旅游的融合應堅持以資源為基礎,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鄉村森林旅游資源具有其獨特性與再生周期長的特點,因此在開發旅游產業的過程中,應當出于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進行分析。一方面是提高旅游地的接待能力,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來豐富旅客的游玩體驗;另一方面是開發富有特色的林業旅游項目,加強對外來游客的吸引,促進林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開發的初期要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結合仁化縣的實際情況進行精確定位,并且在開發過程中還要注重環境保護,防止超出承受能力而使森林的原生態遭到破壞。
林業高質量產品開發還需要農村層面深入挖掘產業價值、創新參與形式,形成優質項目。一是通過自媒體、網絡直播、電視廣告等形式加強宣傳力度,樹立林業品牌意識,拓展消費市場,結合周邊景區構建區域特色產品體系。二是借助世博會、農博會等全國性展銷平臺,帶動優質林業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深化外界認識,提升產品知名度與附加值。三是將品牌林業產業做大做強,在打響仁化縣森林資源的名號后,依托優質產品與商標注冊,著手樹立地方形象,強化品牌效應。
優秀的人才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基石,森林資源的發展更是如此,所需的人才既要有科學實踐能力,又要具備專業知識,這是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必備條件。一是持續擴大專家隊伍規模,根據林業相關產業的不同確立顧問團隊,加大林業技術扶持。細化行業標準,增強林業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二是推進科技資源建設,針對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諸如優質品種培育、樹木病蟲害、精深加工等技術性難題逐一攻克,加快構建仁化縣森林資源規范生產模式。三是產學結合,建設林業職工培訓基地,由政府與企業牽線,加大森林產業從業人員職業培訓力度。
一是整合現有科技資源。以往的林業相關產業較為分散,為適應現代的高質量發展模式,特成立產業技術聯盟,減少不同產業之間的隔閡,促成產學研發展機制。二是強化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在良種培育、提升品質、安全檢測等技術予以深造,促進無公害、綠色產品的研發與推廣。三是動員各方力量,推廣新型林業體系,體系內包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推廣機構、體系管理制度等,以彌補仁化縣當前在科技與服務等方面的短板,這也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良策。
綜上所述,林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前大環境下發展的主旋律。因此采取措施加強林業產業發展工作關乎鄉村振興的長足發展。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生產企業,亦或是森林旅游產業相關工作人員,都要充分認識到林業產業對于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積極了解市場情況、指定穩定發展策略,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