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魯翔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內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平衡健康和養老這兩大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論述目前療養院開展健康管理存在的問題:一是健康管理的組織結構不健全;二是健康管理人力資源短缺;三是健康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強;四是健康管理的檢后管理有待加強;五是健康管理缺乏合理的評價機制,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一是完善組織構架,明確崗位職責;二是樹立正確人才觀,加強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三是強化健康信息化管理,推進科學化發展;四是拓展健康體檢檢后服務,不斷完善健康管理內涵;五是建立健康干預評價機制,量化健康管理效果。
關鍵詞:療養院,健康管理,健康體檢
根據歷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療養院數量逐年減少,從2009年的200家將減少至2020年的135家。現存療養院的經營模式主要包括利用環境優勢接待住宿、會議等,或者嘗試租賃房屋與土地,抑或是對外承包門診等。因而,療養機構的醫療優勢不僅沒有發揮,部分業務反被非醫療機構分割搶占。[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著重考慮如何平衡健康和養老兩大需求,使養老服務能夠有健康老齡化趨勢。[2]針對此療養院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通過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在更早階段評估健康狀況,通過健康干預,達到未病先防,初病早治,慢性病控制的目的,最終促進其健康老齡化。[3]
健康管理是對個體的健康狀況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監測、分析、評估,同時對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干預,還包括實施健康促進和對管理人群進行健康咨詢和知識科普。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科學確認和干預健康危險因素,主要應用于預防和管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4],不能僅僅局限于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基因特性都會對決定個人健康的生物學和行為學因素產生影響。[5]
健康管理服務主要涉及以下4個方面內容:健康體檢、健康風險評估、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服務。
1.健康體檢
具體是指,通過醫療技術手段和方法對體檢對象開展身體檢查,了解體檢對象的健康狀況、在早期發現潛在疾病的線索和健康隱患的診查行為。此外,還需要通過問卷詢問的方式了解其基本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其日常的生活方式。通過上述手段,幫助體檢對象了解其當前的健康狀態,從而使隨后的健康風險評估更具有針對性,健康干預服務更具有依從性。
2.健康風險評估
作為健康管理全流程的核心環節,健康風險評估是參照臨床疾病的評價標準或者衛生統計學模型,結合體檢階段所遴選出的潛在危險因素,判斷體檢對象未來預期內可能發生的疾病風險,分析不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所導致的風險嚴重程度。健康風險評估可以為健康管理整體活動提供行動指南,幫助服務對象針對性地開展生活方式干預,全方面地維持其身心健康。
3.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實際上貫穿于整個健康管理活動過程之中,其主要是通過向服務對象傳播健康理念,促進服務對象對健康知識的深入理解,培養服務對象的健康素養,提高服務對象對未來干預過程中的醫學和非醫學措施的依從性,更好地幫助服務對象減少不良的健康行為習慣,培育優質的健康生活方式,從而實現以達到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完好狀態的最終目標。
4.健康干預服務
健康干預服務著眼于健康管理的實際操作層面,以健康體檢和健康風險評估所獲取的基本信息和預期制定的干預方案為基礎,具體可分為醫學干預措施和非醫學干預措施。醫學干預措施具體落實在疾病預后判斷、轉歸,通過醫療技術手段促進服務對象出院后的身體恢復。非醫學干預措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聚焦于服務對象過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其改正原有的不良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則是關注服務對象的社會心理健康狀況,預防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發生,了解服務對象的家庭和社會關系,確保其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
1.健康管理的組織結構不健全
目前療養院的重心還是在健康管理的服務上,所有健康體檢人群從出院到入院,由接待中心內外勤全過程跟蹤,內外勤不僅負責前期與客戶對接體檢方案,來院時間等,也負責來院時接待工作,同時還要安排好客戶體檢、住宿、用餐相關事宜等,沒有一個專門的科室統籌負責健康管理,導致職責不清,處理問題效率不高。
2.健康管理人力資源短缺
人才資源匱乏是影響療養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療養院相對于醫院,臨床技術要求不高,可提升空間小,員工在療養院自身定位不清,無法實現個人價值,因此很多剛培養出來的人才嚴重流失,形成了“人才不愿意來,來了又留不住”的尷尬局面。此外療養院健康服務人群數量雖然較多,但是服務方式單調,健康管理的適應性技術發展緩慢,缺少專家型人才,學科建設滯后。同時,缺乏與外界學術交流的平臺和與其他學科融合的實踐基礎,人才隊伍知識老化,創新能力不強。
3.健康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強
一是信息采集不夠全面。目前體檢人群的相關疾病情況可以通過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分析,雖然體檢的時候內科醫生也會記錄個人的家族史,現病史等,但是對于生活方式、飲食記錄、行為及心理記錄等方面缺少相關記錄。二是健康風險評估缺乏科學性。健康評估療養院目前還是依據醫生的個人經驗,雖然聯合多科室協查陽性指標,盡量確保體檢結果的準確性,但是沒有實現評估的標準化和量化。
4.健康管理的檢后管理有待加強
一是缺少系統性的健康教育。體檢者一旦離開療養院就與療養院斷開了聯系。體檢結果只是作為機體健康狀況的一個客觀標準,體檢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健康狀況的改善。二是體檢結果沒有系統的跟蹤檔案。療養院目前對于客戶的健康檔案僅限于體檢結果及合理的治療方式,對于體檢結束后的健康跟蹤并沒有完善到健康檔案里,這部分數據是缺失的。
5.健康管理缺乏合理的評價機制
一是沒有合理的評價健康服務滿意度情況。雖然制定了客戶滿意度調查表,但是形式大于內容。首先調查表的填寫質量較低,不能真實地反映客戶的滿意度情況。二是沒有系統的評價服務人群健康狀況情況。對于體檢結束后服務對象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否形成健康相關行為并沒有統計相關數據,也沒有辦法評價健康教育情況。
1.完善專業療養機構組織構架,明確檢后管理職責
成立專門負責檢后持續管理的科室,主要負責體檢結束后的各項事宜。主要包括服務對象陽性體征的預警、團隊健康咨詢、健康講座的安排、服務對象滿意度的回訪以及體檢后服務對象持續健康改進的管理等,讓檢后管理更加科學化;并根據現有工作量水平,合理配置人員、物資等,同時制定檢后管理相關規章制度,明確職責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科學性。[6]
2.樹立正確人才觀,加強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1)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
加強對健康管理學科的宣傳,使人們了解健康管理對于疾病管理、健康風險預測、健康相關行為的作用,更大范圍地吸引人才。同時,讓療養院人才在思想上重視學科建設的重要性,使其對療養院和自身專業發展充滿信心。[7]近年來療養院人才流失嚴重,除政策因素外,還有人才本身的因素,比如對自身前途比較迷茫。對人才的扶持是拴心留人和激發潛能的必要手段,要克服人才建設上重使用、輕培養的做法,確立人才扶持在先的觀念,要根據人才特點制定適合培養人才的計劃方案,對大有發展的潛力型人才,重點加強培養和扶持,使其更大地發揮潛能,在隊伍中脫穎而出。
(2)營造療養院健康管理學科建設的良好氛圍
第一合理開展專業技術培訓。通過院內培訓加強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通過進修、繼續醫學教育、學術交流等形式關注新知識新方法。在促進員工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結合自身相關工作,創新工作方法,推動學科發展。[8]
第二摸清療養院的人才基數,建立科技人才庫,利用骨干實踐能力推動健康管理專業建設。準確掌握現有人才的年齡、學歷、職稱比例,以及人才的缺編、超編、輸入、輸出數量等現實情況。分析總結人才業務考核成績、科研成果取得、學術論文發表、人才學位攻讀等情況,定位科技人才水平層次,充分挖掘現有科技人才的特長和潛能,加大對優秀人才的扶持力度,讓優秀人才帶動學科發展。
3.強化健康信息化管理,推進科學化發展
(1)完善信息采集系統,提高健康信息的精準性
以內科檢查醫生的一般情況作為基礎,對每年一次查體結果及主要健康問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行為及心理方面等進行記錄,同時進行數據庫管理,動態監測服務對象身體健康狀況,使其成為為服務對象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干預的客觀依據。
(2)完善智能導檢系統,不斷優化體檢流程
由于是導檢系統來安排服務對象的體檢項目、維護各診室的檢查順序,減少了客戶的隨意性。在導檢系統使用之后,從療養院角度來看可以減少人工導檢成本。對于客戶而言,基于“AI 導檢算法”[9]綜合評估客戶每個檢查項目可能花費的時間、診室間的距離、部分項目的特殊要求(如:空腹項目優先)、現場各診室的排隊情況等因素,為客戶最優選擇下一個體檢項目。他們不必費心安排體檢流程,不用擔心漏檢了項目,并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相應項目的體檢。另一方面診室外顯示屏上詳細地排隊信息和溫馨的語音提示等,讓服務對象對候檢時間有合理預期,減少了候診焦慮。
(3)建立風險評估系統,提高健康評估科學性
健康評估系統可以建立相應的疾病健康風險評估模型,例如心腦血管發病風險評估模型,腫瘤早篩風險評估模型等,與專業療養機構服務對象的健康管理數據庫進行串聯,盡可能早地篩查出服務對象的潛在健康風險,實現健康管理信息化處理,增強健康評估的科學性。
4.拓展健康體檢檢后服務,不斷完善健康管理內涵
(1)細化滿意度調查情況,提升健康服務水平
分解體檢服務的各個流程和環節,根據實際情況編寫服務對象滿意度情況調查表,分析服務對象對體檢服務過程中體檢方案、服務態度、住宿環境、用餐環境等的滿意度,找出服務對象滿意度較低的項目仔細分析相關情況,找出問題產生的核心原因,加大改進力度,不斷提升服務對象對體檢服務的滿意度。組織人員發放問卷或者通過網絡的形式發放問卷調查,同時注意問卷的回收,將回收的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為下一步的統計分析做準備。通過每年不斷往復的循環改進,持續提升健康服務水平。
(2)落實陽性結果跟蹤制度,提高健康服務質量
完善陽性預警的后續處理流程,根據疾病情況科學分類,按照低危、中危、高危分別管理。合理制定陽性預警回訪情況表,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數據,并通過系統錄入健康檔案。同時對于回訪有異常的情況,組織科室一起討論學習,分析疾病相關特點,為以后的疾病篩查提供可靠線索。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利用實踐機會不斷提升健康服務質量。
(3)細化健康干預措施,促進采納健康行為
健康管理服務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服務對象的健康水平。因而,干預環節是健康管理活動的核心步驟,需要通過制定并實施健康干預措施,減少服務對象生活中的危險因素,促進其實施健康行為,從而改善服務對象健康狀況。[10]目前該療養院全過程跟蹤的只有那些需要去醫院盡快治療或者近期需要去醫院復查的人群,對于其他人群,該療養院只做一般管理,那么對于這部分人群療養院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干預模式,對該人群進行一套全過程管理。根據不同單位健康體檢中發現主要異常值及指標狀況,綜合根據服務對象整體健康狀況,同時結合異常值的不同危險程度,開展針對性的健康干預。[11]一般員工的健康體檢都是由各單位工會組織,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工會的力量完成健康干預,比如定期組織健康講座、張貼健康宣傳標語等;另外信息化時代也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干預,比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健康相關信息,只有持續及時的健康知識輸入,才能讓員工獲得健康信念,最終實施正確的健康行為。
5.建立健康干預評價機制,量化健康管理效果
(1)過程評價
主要是對健康干預實施過程進行有效評估。應用過程評價是為了挖掘出干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及時調整方案。專業療養機構健康干預的過程評價指標:一是服務對象對健康管理服務的滿意度,包括對體檢過程中體檢方案、服務態度、住宿環境、餐飲環境等的滿意度以及體檢結束后療養院提供的拓展服務如健康講座、健康咨詢的滿意度;二是對象人群的參與率,主要指參與健康教育的比率;三是干預措施的覆蓋率,服務對象中至少已接受過一次健康干預的人數占總服務對象的比重。
(2)結局評價
結局評價的目的是驗證當前干預結果是否實現了既定的干預目標,還包括干預措施是否改善服務對象整體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服務對象群體的健康狀況療養院可以通過每年的體檢結果進行對比,通過相應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了解服務對象整體健康狀況的改變情況,可以利用SF-36量表描述服務對象的生活質量,綜合各項指標對健康干預措施進行結局評價[12]。
通過系統的評價指標,我們可以判斷療養院的健康管理的計劃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對比實施健康管理后人群健康狀況的改變判斷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并不斷完善健康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尹寶玉,田偉.軍隊療養院建設發展問題與對策[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9,16(07):606-607.
[2]陳江蕓. 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9.
[3]徐健,孔靈芝. 關注慢性病 助力健康老齡化[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0,28(09):641-644.
[4]黃功鳳.中國商業健康保險開展健康管理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9.
[5]譚曉東,祝淑珍,謝棚印,等. “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康管理的發展思路[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5,26(06):1-4.
[6]王奕菲.軍隊療養院科技人才規劃策略的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2.
[7]金鑫.淺析療養院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經濟信息,2019(06):27+29.
[8]徐莉,鮑臻,單述剛,等. 療養院專業人才現狀調查及教育培養策略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20,29(08):785-791.
[9]陳鋼,陳燕芬,路平,等.智能導檢系統在體檢中心的應用和評估[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20,34(06):342-344.
[10]楊歡歡,崔俊俊.“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康管理的發展思路[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29:180.
[11]周靜,焦秀萍,於曉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體檢管理及整合干預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05:16-19.
[12]鄭曉萌.多學科團隊模式在社區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D].石河子大學,2016.
(作者單位: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9)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