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錢麗
摘要:教育的強盛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強盛。鄉村教師不僅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更是鄉村建設的知識力量。當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教師隊伍質量不高,規模小,教師對自身的職業認同感不足,教師自身成長速度緩慢等不同程度上的問題。本文就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的困境進行研究分析,并從頂層發力、中層聚力、基層助力三個方面提出解決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教師,高質量建設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國“三農”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農村地區的發展出現發展上的小高峰,與此同時鄉村教育的問題也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不斷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對縮小我國城鄉差距,不斷推進城鄉教育公平,乃至實現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建設一支高質量且龐大的鄉村教師隊伍,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公平,而且對新時代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點中明確表示,要堅持將鄉村教育同鄉村教育振興雙管齊下。在國家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我們要最大限度發揮教育振興的作用,最大限度發揮鄉村振興人才的作用。因此,鄉村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教育的重中之重,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問題也成為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如何激勵新青年一代投身到鄉村教育教學建設當中,如何提高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也成為鄉村振興工作中無法回避的問題之一。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著重強調鄉村振興中的人才隊伍建設,其中要著重把握鄉村教師隊伍的高質量建設。[1]
一個人遇到一個好教師,一個學校擁有一個好教師,一個民族培養源源不斷的教師,那么是這個人的幸運,是這個學校的榮幸,是這個民族的希望。目前我國鄉村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吸引大批優秀的教師到鄉村任教,更重要的是將優秀的教師留在鄉村,讓這些優秀的教師徹底融入到鄉村生活當中,以鄉村教育為信仰,以身為一名鄉村教師為榮。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將這些優秀的教師留在鄉村,為鄉村教育振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新時代鄉村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現為農村百姓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與城鎮化矛盾相互交織,導致城鄉教育發展差距拉大,鄉村教育發展不足,鄉村教師質量隊伍參差不齊,加之農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組建一支高質量的鄉村教師隊伍成為迫切的現實需求。
首先,鄉村教師數量質量均不達標。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明,發展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我們要不斷促進鄉村義務教育的發展。[2]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鄉村教師在人數和質量上均難以滿足鄉村教育的需求。2018年相關教育統計數據顯示,鄉村教師人數僅有300萬名,僅占全國教師人數的四分之一,鄉村教師數量與鄉村教育發展需求極度不平衡。
在鄉村教師質量方面,我國教育長期以城市教育為基調、國家對鄉村教育關注不夠、教育資源城鄉分布不均等原因導致鄉村學校難以吸引高質量教師隊伍到此任教。此外,鄉村學校班級人數過多,教師教學壓力大,鄉村教師自身教育理念落后,知識結構單一、落后等,也是鄉村教師難以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與質量的主要原因。
其次,鄉村教師生活教學環境差,教師職業發展缺少平臺。一方面,鄉村經濟發展質量不高,難以為鄉村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和教學環境。較低水平的薪資福利待遇,使得教師難以安心從事教育事業;加之鄉村學校難以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得鄉村高質量教師人才嚴重流失。
另一方面,鄉村教師職業發展缺少平臺。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有權從事進修和參與其他形式的訓練。教師在職業培訓中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但是就目前在鄉村開展的教學培訓來看,大多數僅為簡單且短期的到相關學校進行集中的學習培訓,對于自主選擇的學習或者培訓的機會幾乎為零,一些高質量的教學平臺更是難以尋覓。
最后,人文關懷不足。目前我國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從整體上看,物質條件與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鄉村學校的人文環境,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教職工的宿舍環境。大部分鄉村教師家和學校距離較遠,且因為教學任務重等原因,需要住在學校的宿舍,但是恰恰大部分鄉村學校難以保障教師的住宿環境,甚至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連基本的宿舍都難以為鄉村教師提供。硬件設施是留住鄉村教師人才的硬道理,只有讓鄉村教師住得安穩、踏心、放心,才能吸引一線教師到鄉村任教,鄉村教師才愿意扎根于鄉村教育事業。
隨著我國發展邁進新時代,鄉村教育問題不容忽視。教育的返貧問題、教師隊伍質量不高問題等,依舊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鄉村教師的高質量建設問題是辦好鄉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要聯合頂層發力、中層聚力、基層助力,不斷促進鄉村教師的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當中,我們要以高質量的鄉村教師隊伍促進鄉村教育的現代化,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當前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九年義務教育是從屬于公共物品屬性的,政府在其教育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為保證鄉村教師隊伍可以長期且高質量的發展建設下去,政府要發揮頂層設計的作用,為鄉村教師的高質量發展建設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經費支持和組織保障;學校要發揮中層聚力的作用,完善相對應的配套設施,讓鄉村教師能夠安心從教,樂意提升自身;教師個人要發揮基層助力的作用,鄉村教師個人要不斷學習以促進自身發展。
1.頂層發力:政府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保障鄉村教師的基本權益[3]
首先,提高鄉村教師的福利待遇。鄉村教師的高質量發展和建設離不開政府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正如我國在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所規定的:“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用于實施義務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比例”“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的規定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縣級人民政府編制預算,除向農村地區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外,應當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4]。政府應著力提高鄉村教師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高質量的教師人才到鄉村任教,讓原本就在鄉村任教的教師更安心地扎根在鄉村,為鄉村振興助力。
其次,完善鄉村教師的結構隊伍。政府可以參考、借鑒公務員的分流政策,根據學科的不同、學年的不同,制定統一科學的招聘計劃,招聘優秀的教師到鄉村進行服務,以補充鄉村教師當中的青年教師隊伍,為鄉村教師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我國在2015年頒布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這些也為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建設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創新鄉村教師的編制制度。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的編制名額,在現有的編制管理制度下,實行備案制等同工同籌制度,妥善解決鄉村教師的編制問題,解決鄉村教師的后顧之憂。
最后,組織保障。針對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要保證其順利落實到各個鄉村學校當中,落實到每一個鄉村教師頭上。特別是在政府各個上下級部門當中,要貫徹落實上級部門下發的指令,為鄉村教師的成長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使得鄉村教師、鄉村學校、學生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2.中層聚力:學校完善配套相關設施
環境要素在培養一名高質量的鄉村教師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這里的環境要素主要包含了良好的學校環境和學術環境,比如良好的同事關系、教學環境等。
首先,學校要搭建教育教學培訓的平臺,保障鄉村教師的晉升之路。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攔路虎是“留不住”高質量的鄉村教師。鄉村學校可以和城市學校聯合搭建平臺,運用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的方法,不斷激勵鄉村教師參與到教育教學培訓中來。在教育教學培訓當中,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成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鄉村教師。比如,可以讓部分優秀的城市教師給鄉村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培訓、授課;也可以搭建“一對一幫扶”小組,讓優秀的城市教師帶隊,為鄉村教師的長期高質量發展進行指導和“幫扶”。在優秀教師的指導和帶隊下,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以保障鄉村教師的晉升之路。
其次,不斷完善鄉村教師的人文環境。相較于城市環境,鄉村的生活環境和教學環境都遠落后于城市。艱難的生活條件,加上薪資水平不高、教學任務重等因素,大大降低了鄉村教師留在鄉村的意愿。為此,鄉村學校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斷建設、完善學校配套的基礎設施,以保障鄉村教師的居住環境和教學環境。甚至可以根據不同的鄉村教師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居住環境的改善,讓鄉村教師在學校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最后,提高社會各界對鄉村教師的認同感。[5]鄉村教師的成長同鄉村的教育發展密切相關,但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鄉村文化卻呈現凋零的尷尬局面,甚至鄉村文化的沒落使得鄉村教師的角色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認同。有些人會覺得到鄉村當教師是一種“不積極”“不上進”的行為。這使得鄉村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大幅度降低,只能“隨波逐流”到城市學校進行任教或者“另謀出路”。
因此,政府和學校要雙管齊下,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重視鄉村教師的個人發展,讓鄉村教師在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和人文環境下不斷提高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激發鄉村教師以鄉村教育為己任的職業責任感。比如,在全社會號召尊重鄉村教師,各級黨政部門、學校部門要對鄉村教師盡到應有的人文關懷。城市教師有的福利待遇,鄉村教師也不能少;城市教師沒有的關心關懷,鄉村教師也要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鄉村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可程度,認可鄉村教育,并不斷堅定為鄉村教育事業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
3.基層助力:教師個人不斷學習,促進自身發展
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教學團隊當中來,積極參與教育教學培訓,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鄉村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學科以及學科發展的前景,主動參與就職前的培訓、在職時的培訓以及其他的一些輔助性教學教研的研修班,不斷提高鄉村教師自身的眼界和職業素養。
另一方面,在研修學習當中,鄉村教師要積極轉變心態和思維,注重將鄉村教育教學同當地的鄉土文明結合起來。鄉村教師在不斷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鄉村、鄉風、鄉情的過程當中,結合當地學生的實際,更好地挖掘貼合當地實際的教育教學素材。因地制宜進行教育教學,大大提高鄉村教學質量,教出優秀的鄉村學生,在更大程度上贏得鄉民的認可和尊重。在鄉村,鄉村教師是為數不多的鄉村文化人,在鄉村振興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作為鄉村教師,理應自覺承擔起鄉村知識分子的責任,在成為鄉村孩子們老師的同時,承擔起傳播、振興鄉村文化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教育振興盡一份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我們在重視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以便為鄉村振興的推進培養更多的可用人才。助力鄉村教育,不斷發展鄉村教育事業,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因此,在頂層發力上,國家從政策制定上進行統籌把握,為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提供制度保障、經費保障、組織保障;在中層聚力上,學校要從環境要素上進行把控,不斷完善鄉村教師的教學環境、學術環境,以保障鄉村教師住得安心、教得用心;在基層助力上,鄉村教師個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認同,不斷提高自身對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明確鄉村教師的職業責任,以飽滿、昂揚的鄉村教師情懷去助力鄉村教育的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2]楊伊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解讀[J].中國科技產業,2022(03):32-34. DOI:10.16277/j.cnki.cn11-2502/n.2022.03.018.
[3]張學敏,尹春杰.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2(10):146-153.
[4]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EB/OL].(2019-01-07)[2022-07-15].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21 b0be5b97e54c5088bff17903853a0d.shtml.
[5]劉善槐.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多維目標與改革方向[J].教育發展研究,2018(20).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桂林541006)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