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芝萍
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及并發癥發生率低、瘢痕少、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其廣泛應用于消化外科、婦科及外科等[1]。其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成為臨床標準手術,廣泛應用于膽囊良性疾病,如膽結石、膽囊息肉等。有研究表明,2020 年我國31.23%~47.8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會出現肋骨相關部位疼痛,81.27%發生在術后3~6 h,其與CO2氣腹引起的腹壁、內臟牽拉、膈肌張力升高及膈神經損傷有關,尤其是年齡較大患者,如果合并基礎代謝性疾病,CO2氣腹容易引起高碳酸血癥,導致其通氣功能障礙及心肺功能下降,影響術后恢復效果[2,3]。因此避免患者疼痛已成為外科康復領域的一個難點。臨床應加強術后監測并及時干預,以促進術后恢復,傳統術后疼痛緩解多采用熱敷加氧療,但仍需藥物干預,且存在不良反應,影響患者康復[4,5]。作者采取排氣功能訓練指導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疼痛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1 月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普通外科三病房收治的60 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隨機分別對照組及試驗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47~65 歲,平均年齡(53.15±4.74)歲。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47~65 歲,平均年齡(53.07±4.5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B 超、CT 或病理檢查確診為膽囊良性疾病,需要進行膽囊切除術;患者年齡40~65 歲;術后5 h,患者肋骨、肩部疼痛明顯;患者既往無腹部手術史、外傷史和肩部疾病史;患者認知能力、溝通理解能力正常;患者無精神疾病或其他嚴重醫學疾??;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存在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存在嚴重肝腎系統疾病患者;糖皮質激素使用史患者;術后發生膈下積液、十二指腸穿孔等并發癥患者;存在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麻醉及手術不耐受患者;中晚期妊娠患者;認知能力異常,存在精神障礙等嚴重醫學疾病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臨床常規康復方法,包括補液、胃腸減壓、抗感染等治療。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排氣功能訓練指導:①患者將體位調整為仰臥位,兩腳并攏,雙臂伸直于身體兩側的同時,手掌向上翻,肩膀盡量伸展,挺直腹部,引導其進行腹式呼吸,增加膈肌活動;②患者采取仰臥位,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手掌慢慢伸直至頭頂,在保證耐力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伸展上肢,保持20 s,然后慢慢放回身體兩側;③患者手掌放在頭后,頭向前,使下顎盡量靠近胸部,同時雙腿平放、收緊,左腿伸直,向上抬起40°后放下左腿,右腿做同樣的動作;④患者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將雙腳抬離床后伸直雙腳,使其與床平行,保持20 s 后放下,后抬起臀部讓身體離開床,保持5 s 后放下;⑤待患者康復狀態良好后,進行咳嗽訓練等呼吸功能訓練,鼓勵其呼吸幅度盡量加大,鍛煉肺活量,以便充分交換氣體,為了保證呼吸功能訓練的有效性,所有訓練都在嚴格的心電監護下進行。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MTL、GAS水平及惡心腹脹分級、VAS 評分、臨床療效。
1.4.1 MTL、GAS 水平 觀察患者血漿MTL、GAS水平,于術后第10 天上午抽取患者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MTL、GAS 水平。MTL 正常值為5~300 ng/L,用真空抗凝管采集患者靜脈血標本,置于冰箱中儲存,并且進行檢測,檢測嚴格按照說明書,在室溫下進行,對血樣進行分離處理,然后進行自動加樣,利用全自動酶免疫分析儀分析記錄檢測結果。GAS樣本以3000 r/min 的轉速離心,在冰箱中儲存5~6 min,檢查時采用GAS 放射免疫測定試劑盒及競爭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以不同濃度的GAS 為標準,從標準曲線中得到GAS 的含量。
1.4.2 VAS 評分 評價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總分0~10 分,無痛為0 分,劇烈疼痛為10 分。
1.4.3 惡心腹脹分級 臨床評價標準:1 級:患者無惡心現象,無腹脹,腹部柔軟,無壓痛感,腹式呼吸正常;2 級:患者存在惡心現象,但是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存在輕度腹脹,有輕微壓痛感及腹式呼吸;3 級:患者存在明顯惡心現象,并對患者生活造成不良影響,伴有中度腹脹,腹部膨隆,腹式呼吸減弱;4 級:患者惡心現象嚴重,患者臥床并伴有重度腹脹,有明顯壓痛感,腹式呼吸完全消失。
1.4.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經臨床檢查血常規正常,無腹痛,膽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經臨床檢查血常規正常,存在輕微腹痛,膽道功能基本恢復;有效:患者經臨床檢查血常規改善,腹痛癥狀改善;無效:患者病情沒有緩解。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MTL、GAS 水平及惡心腹脹分級、VAS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MTL、GAS 水平高于對照組,惡心腹脹分級、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TL、GAS 水平及惡心腹脹分級、VAS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MTL、GAS 水平及惡心腹脹分級、VAS 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運動量普遍下降,導致呼吸功能鍛煉的機會逐漸減少,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體能有嚴格的要求[5]。腹腔鏡手術后患者往往會出現許多并發癥,如患者因疼痛導致呼吸頻率增加、功能殘存量減少及出現肺不張等[6]。同時疼痛還會抑制呼吸,使其分泌物增多,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幾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康復,且腹腔鏡手術后患者也容易產生肋肩部疼痛,其是術后最常見的非切口疼痛之一,常在術后5 h 以上出現。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為腹腔鏡手術殘余CO2刺激膈神經,腹部吸收CO2,導致形成高碳酸血癥[7]。患者術后炎癥反應增強,導致疼痛?;颊呤中g拉傷膈肌,出現拉傷疼痛。腹腔鏡術后康復對患者的影響逐漸成為研究熱點[8]。排氣功能訓練指導可改善術后疼痛機制,患者進行排氣功能訓練時,有助于膈肌下積聚的CO2吸收,經肺排出體外,從而減輕激膈,導致非切口疼痛[9]。腹式呼吸會增加橫膈膜運動,移動橫膈膜并壓縮臟器,使腹部擴張[10]。在呼氣過程中,深呼吸能呼出肺底部殘留的CO2,且可以消除患者焦慮,改善疼痛癥狀,減少肌肉乳酸的積聚及殘余CO2對膈神經的刺激,促進局部炎癥物質的吸收[11,12]。
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MTL、GAS 水平高于對照組,惡心腹脹分級、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排氣功能訓練指導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疼痛的緩解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