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吉
月經周期延后7 d 以上,甚則3~5 個月一行,連續出現2 個周期以上,稱為月經后期[1]。月經后期病名首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謂之“至期不來”,后又稱“經行后期”、“經水后期”、“經遲”,《女科秘要》謂之“月經后期”。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月經稀發”,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月經紊亂疾病。若失治誤治,則易發展為閉經,甚至出現不孕不育的情況。長期推遲月經周期,可引起患者煩躁不安,精神緊張,煩躁不安,嚴重影響女性同胞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作者收集了本院婦科門診42 例痰濕型月經后期患者,以蒼附導痰湯為基本處方,經化裁隨證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9 月~2022 年10 月本院婦科門診及其他科室介紹的42 例痰濕型月經后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12~47 歲;未婚者20 例,已婚者22 例;病程15 d~4 個月;伴頭暈、胸悶、泛惡者17 例;伴腹瀉便溏者17 例;伴經前乳房之脹痛者14 例;伴腹脹、納呆且食少者20 例;伴腰酸、耳鳴、盜汗者12 例;伴經血量少者8 例;兼帶下量多、形體肥胖者18 例。
1.2 診斷標準[2]月經周期延后7 d 以上,甚至3~5 個月一行,可伴有經量和經期異常,連續超過3 個月經周期。排除月經初潮后,早孕,并月,居經及絕經前后的生理現象。排除因全身性疾病及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月經延后。主要證候:月經后期,量少、經血夾雜黏液;形體肥胖,脘悶、嘔惡,腹滿、便溏,帶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以蒼附導痰湯為基礎隨證化裁治療。
1.3.1 蒼附導痰湯基本方 蒼附導痰湯:南星12 g、神曲10 g、茯苓10 g、陳皮5 g、甘草3 g、蒼術9 g、枳殼10 g、半夏9 g、香附12 g、生姜5 g。
1.3.2 隨證化裁 脾虛食少、泄瀉便溏、倦怠無力者,加人參15 g、白術15 g,補氣健脾;頭暈、脘悶、嘔惡者,加砂仁6 g、木香6 g,以醒脾理氣,和胃止嘔;白帶量多者,加虎杖15 g、車前子10 g,祛濕止帶;經前乳房脹痛者,加郁金10 g、柴胡10 g,疏肝,理氣,調肝;腰酸耳鳴、盜汗者,加杜仲12 g、續斷12 g、菟絲子12 g;經血量少者,可加當歸15 g、川芎6 g、川牛膝15 g、王不留行10 g 等,行經活血化瘀;腹脹、納呆少食者,加木香6 g、神曲10 g,消脹行滯。
1.3.3 服用方法 水煎服,1 劑/d,加水2000 ml,濃煎400 ml,分早、晚2 次口服(早晨空腹服,晚上睡前服)。藥物先全部浸入涼水泡約30 min,再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煎煮20 min。服藥4 劑后,停藥觀察7 d,為1 個療程,若月經未至,繼服4 劑,可停藥后再觀察7 d,連續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觀測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服藥1 或2 個療程后月經周期恢復正常,并能維持≥3 個月經周期;好轉:月經周期雖然恢復正常,但維持<3 個周期;無效:經2 個療程后月經周期不變。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42 例患者中,治愈23 例,占54.76%;好轉16 例,占38.10%;無效3 例,占7.14%;總有效率為92.86%。
月經后期,中醫又稱“月經錯后”、“經遲”,相當于現代西醫的月經稀發,本病屬于月經病的治療范疇,病名首次出現在明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一書中,稱為“至期不來”。現代醫學認為,月經后期的發病機理是由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PO)功能異常,卵巢分泌激素異常,造成卵泡發育延遲,推遲排卵期,最終影響子宮內膜周期性改變,變為月經退后。西醫學常將其歸于“月經稀發”、“排卵功能障礙”。
中醫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始于宋代王子亨所著《校注婦人良方·調經門》,記載“陰不及則后來”,第一次知道了其病因——陰血不足,又分虛實兩端:虛者如血虛、久病體虛或腎精不足等,由于精血虧虛,沖任失養,不能按時充盈血海,致使月經不能按時來潮,所以出現了月經后期;實者如肝氣郁結,痰濕阻滯,寒凝阻滯,致使沖任受阻,血行不暢,血海不能如期充盈,出現此病。
而月經后期癥見痰濕,脾失運化多因素體脾虛或后天飲食不節,從而聚濕生痰,或因素體痰濕,阻滯沖任,血海充盈不暢,以致月經不調;而痰濕內停,阻于胸脘,則胸悶,痰多食少;濕困脾陽,則出現乏力,肢體困倦、倦怠,形體豐腴;痰濕阻滯經脈,則氣血運行不暢,血海充盈不足,所以月經推后[3]。
蒼附導痰湯出自《葉氏女科證治·卷一·調經上》[4],原書曰:“數月行經,形盛多痰氣虛,至數月而經始行者,宜服蒼附六君湯,兼服蒼附導痰丸”。即蒼附導痰丸主治肥人經閉。①方中蒼術、膽南星、半夏為君藥,蒼術味苦辛、性溫,其性辛、香、燥,長于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有疏肝理氣、解六郁之功;膽南星味苦,性寒,除痰清熱,有清熱化痰、息風定驚之功效,與蒼術共同增強半夏的燥濕化痰功能;半夏味辛,性溫燥,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此三藥聯用為君,可強化燥濕化濕之效,有很強的燥濕化痰力,能祛除體內痰飲水濕,對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極為有利,對實現氣機的通暢也十分有益。②枳殼、陳皮、香附為臣藥,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功善破氣去痞,化瘀消積,有寬胸理氣化痰、消積行滯、消痞化痰之功;陳皮味苦辛、性溫,既能理氣行滯化痰,又能燥濕健脾化痰,是常用的治痰藥,善于調節氣機,使中焦調暢,氣機升降有序,恢復中焦運化功能,起到痰飲自除水濕的目的;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芳香辛散,其性宣暢,通氣分,宣氣機,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之效,其通氣、行氣化痰的功效,乃歷來尊稱為“血中氣藥”,又有“女科之主帥”的美譽。以上三味臣藥配伍,行氣力強,能輔助君藥祛除水濕痰飲的病癥。③茯苓、神曲為佐藥,茯苓味甘、淡、性平,善于利水滲濕,健脾和胃,消腫,寧心安神,是臨床常用的利水滲濕藥。神曲味甘、辛,性溫,有健脾和胃、化食消積之效,能去水濕,幫助其他藥物消化吸收,兩者合用,善行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功效顯著。④生姜、甘草為使藥,甘草味甘性平,有補脾益氣、健脾和中的作用,并能清熱解毒,緩急定痛,化痰止咳,諸藥亦可調和;生姜味辛,性微溫而散,有解表散寒、益脾胃、和胃、溫中止嘔、化痰降逆、去濕消痞、止咳化痰之效,同時解半夏之毒,解膽南星之毒。全方多種藥物配伍,君臣佐使搭配得當,標本兼顧,共奏燥濕健脾,行氣化痰,調理沖任之功。使痰濕消,經血調,胞宮氣血充盈,按時來月經,從而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進一步改善。
現代藥理認為,蒼附導痰丸治療痰濕證的作用機理有以下兩點[5]:①通過化痰手段改善患者血液中的“濃”、“粘”、“凝”狀態,使之變得稀稠,自然氣血運行阻力減小,運行順暢,月經就能按時來潮;②此方能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使內分泌整體改善,促進卵泡生長發育,排出卵子。同時,對于各種成分的現代藥理研究,也有不同的報道,具體為:①蒼術揮發油對副交感神經介質乙酰膽堿引起的腸痙攣有拮抗作用[6],小劑量使用有鎮靜中樞作用,其煎劑有降低血糖、排鈉鉀的作用;②膽南星中的活性成分皂苷和生物堿具有抗驚厥、鎮靜、鎮痛的功效[7];③半夏中含有生物堿等多種化學成分,對止咳、化痰、鎮吐、降脂、降壓有藥理作用[8];④枳殼對胃腸道平滑肌可起興奮作用,加強胃腸蠕動,而枳殼所含的有效成分可使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降低,故肥胖者體重及血脂水平降低[9];⑤陳皮揮發油可刺激胃腸平滑肌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有抗氧化、化痰、降血脂的功效[10];⑥香附提取物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11],其有效成分香附醇有清熱作用,還含有促進機體內鈉鹽代謝的微量元素鉀,能促進腎上腺分泌,維持正常血壓[12];⑦茯苓對腎性和心性水腫患者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其所含的茯苓多糖、茯苓素等對機體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還具有抗肝硬化、抗腫瘤、松弛腸管等作用[13];⑧神曲中的消化酶通過發酵產生的淀粉酶、蛋白酶活性物質具有健胃消食功效[14];⑨生姜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炎、鎮痛、抗凝血功能、調節脂質代謝等活性作用[15];⑩甘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保肝、抗腫瘤、降血糖、抗風濕、抗精神抑郁、抑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增殖以及雌激素樣作用等[16]。
《葉氏女科證治》又名《葉天士女科證治》、《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葉天士女科全書》,雖經陳克正等醫家考證,實非葉氏所作,而是托葉氏之名,并因此使本書得以廣泛流傳,且本書雖非葉氏之名,但經臨床應用驗證,不失為一本較好的臨床著作,而蒼附導痰湯也成為肥人經閉的代表方?!秾嵱弥嗅t婦科學》[17]及“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中醫婦產科學》[18]均收錄了蒼附導痰丸。蒼附導痰丸還被編成歌訣:“蒼附導痰葉氏方,陳苓夏草南星姜,燥濕祛痰行氣滯,痰濁經閉此方商”,廣為流傳[19]。
作者以蒼附導痰湯為基礎方劑化裁治療痰濕型月經后期,正是遵循中醫理論審證求因、治病求本的原則,使脾胃健運,樞機升降正常,從而達到“氣行則痰濕自除”的目的,故在臨床上對此方證的治療常常能收到效果。臨證治療時,針對主病機,以“健脾燥濕化痰”為治療大法,同時根據臨床兼癥,通過四診合參,辨證施治,隨證加減化裁,靈活運用,以達到“脾胃健運,月經后期痰濕得化”的治療目的。
在治療本病的同時,強調生活調護尤為重要,主要為:①日常生活調護,在生活起居上注意作息規律,按時就寢,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等,還應注意生活環境避免潮濕,增加運動,減輕體重,飲食宜清淡,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入,宜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合理膳食搭配,健康營養均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助長痰濕;②情志方面的調節,由于本病病程遷延,容易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處于育齡期的女性,往往還伴有不孕不育等諸多困擾,此類患者容易出現抑郁、焦慮、自卑、煩躁、恐懼、膽小、失落、提不起興趣、自卑等負面心理狀態,除適當給予疏肝理氣中藥外,問診詢問病情時還應運用“共情”等談話技巧進行心理疏導,尋找患者“痛點”,切中要害,給予開導,包括向患者耐心細致地介紹病情相關知識,使其了解病情,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治愈信念,消除不良情緒,保持平穩的心態等。
此方對痰濕型月經后期療效較好,亦可引申應用于痰濕型不孕、月經量少、閉經、缺乳、等癥,月經推后、稀發、量少、甚至停閉、帶下量多、色白質黏無臭、形體肥胖、胸悶、面白或虛浮、舌淡胖、苔白膩、脈滑者。但臨證要注意,若患者心肝郁火、津液失耗、陰虛火旺者,忌用蒼附導痰湯治之。
患者,女,28 歲,護士,未婚未育。12 歲初潮,以往月經正常。近3 年來,反復出現月經延后,>7 d,甚至2~3 個月至半年一行,因工作較忙,經常倒班,曾于綜合型西醫醫院診治,口服地屈孕酮(商品名:達芙通)或炔雌醇環丙孕酮(商品名:達英-35)后可月經來潮,短暫月經周期正常1~2 個月,但停藥后又復發,癥見脫發、疲乏,故尋求中醫調治。就診時癥狀為月經遲來2 個多月未行,同時伴有稍胖的形體、脘悶納差、小腹脹滿、便溏不成形、帶下量多;舌淡胖稍見齒痕,苔白膩,脈細滑。診斷:中醫診斷經后期,辨證分型:痰濕型。主治燥濕化痰、健脾調經,選用蒼附導痰湯。處方:姜厚樸6 g,麩炒蒼術9 g,醋香附12 g,陳皮5 g,甘草3 g,姜半夏9 g,茯苓10 g,川芎6 g,生姜5 g,紫蘇梗10 g,膽南星12 g,烏藥9 g,麩炒白術12 g,紅花12 g,月季花12 g,益母草15 g,丹參12 g,焦神曲10 g,制首烏10 g。水煎,1 劑/d,服用4 劑后月經來潮。初下經血,納差,脘悶,小腹脹滿,癥狀消失。于行經第7 天月經干凈。經上方調理3 個月。停藥后每月月經來潮已連續3 個月,且形體肥胖、疲乏感、掉發現象有所改善,所以才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