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人民醫院麻醉科 甘肅甘南 747199)
膽囊疾病屬于臨床高發病,此類疾病主要包括急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等。臨床針對膽囊結石主要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通過腹腔鏡手術能夠減少手術創傷[1]。但由于腹腔鏡技術對臨床手術的麻醉效果要求較高,術中需要確保患者達到良好的肌肉松弛度,才能減輕患者手術應激反應,確保手術效率和安全性[1]。所以,需要加強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麻醉用藥研究,為患者探尋出一種最安全的麻醉方案,進一步提高手術麻醉鎮靜鎮痛效果以及手術安全性。為此,本文篩選100 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的所有病例劃分為兩組進行麻醉研究,兩組分別采取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處理方案、單獨瑞芬太尼麻醉處理方案,并詳細分析了兩種麻醉方案最終取得的臨床效果。具體分析方案詳見下文敘述。
隨機選取2020 年4 月~2022 年4 月在我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100 例,將所有病例隨機劃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
觀察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平均年齡(53.5±2.2)歲。
對照組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平均年齡(53.0±2.3)歲。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值顯著,P>0.05,具備可比性。本文研究內容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及批準。
納入標準:(1)已通過臨床相關檢查確定達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標準者;(2)臨床資料完整者;(3)語言溝通能力和智力功能均屬于正常者;(4)本人和家屬均已對本次研究內容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協商后自愿簽署知情書者。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智力功能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者。(2)患有嚴重傳染性疾病者。(3)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4)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5)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臟疾病者。(6)存在手術禁忌癥者;(7)本人與家屬無法積極配合本次治療者。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前6 小時均需禁食禁水,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開啟靜脈通道,同時加強對患者各項指標的監測力度。手術期間對照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藥物,麻醉前給予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毫克/千克,等待患者完全進入睡眠狀態后給予靜脈注射阿曲庫銨0.5 毫克/千克,維持麻醉給予患者每分鐘瑞芬太尼0.2 微克/千克、阿曲庫銨5 微克/千克,手術結束前30 分鐘停止使用阿曲庫銨,瑞芬太尼則在手術完成后停止使用;觀察組患者則采用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處理, 麻醉誘導采用丙泊酚1.5 毫克/千克靜脈注射,等待患者睫毛反應徹底消失后給予靜脈注射苯磺順阿曲庫銨0.6 毫克/千克、咪達唑侖0.05 毫克/千克、瑞芬太尼3 微克/千克,同時給予患者面罩吸氧。麻醉完成3 分鐘后給予患者氣管插管以及機械通氣。術中維持麻醉給予患者每小時靜脈滴注丙泊酚4 毫克/千克、瑞芬太尼2 微克/千克。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要確保維持適合的麻醉深度,確保患者的平均動脈壓控制在60~75 毫米汞柱,若患者血壓降低超過1 分鐘則需提高輸液速度,必要時可將異丙酚濃度降低,同時可根據情況追加適量的血管活性藥物,并在手術過程中間斷性地追加注射阿曲庫銨,以便確保患者達到良好的肌肉松弛狀態。
(1)將兩組患者的術中麻醉不良反應、麻醉前后(呼吸頻率、心率、平均動脈壓)變化、術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以及拔管時間進行記錄對比。(2)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通過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評定,最高分值10 分,取得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3)將兩組患者對此次手術麻醉滿意度運用自擬調查問卷表進行評定,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3 種,治療總滿意度等于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的總例數。
SPSS20.0 為此次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計量數據對比使用()進行描述,運用t 檢驗,計數資料對比用(n,%)進行描述與χ2檢驗,當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后顯示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麻醉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以及平均動脈壓各指標結果對比差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觀察組患者以上各項應激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保持良好,兩組數據差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n=50,)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n=50,)
呼吸頻率(次/min)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麻醉前 麻醉后 麻醉前 麻醉后 麻醉前 麻醉后觀察組 48.7±0.8 49.3±1.0 71.5±1.6 73.5±1.8 90.5±5.5 93.2±5.6對照組 48.8±0.9 50.5±1.2 71.8±1.7 79.8±2.1 90.6±5.7 108.6±6.0 t 0.5872 5.4321 0.9086 16.1062 0.0892 13.2679 P 0.5584 0.0000 0.3658 0.0000 0.9290 0.0000組別
兩組最終記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手術完成至睜眼時間以及術后拔管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縮短,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與對照組相比也較輕,最終患者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各指標結果對比顯示,觀察組均占據優勢,兩組數據結果對比差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指標對比(n=50,,%)
組別 自主呼吸恢復時間/min 睜眼時間/min 拔管時間/min 術后疼痛/分 麻醉不良反應/%觀察組 6.6±0.2 6.8±0.6 10.8±0.8 3.3±0.2 1(3.3)對照組 10.3±0.6 13.6±0.9 15.6±1.0 6.4±0.4 6(20.0)t/χ2 41.3672 44.4529 26.5035 49.0153 6.605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101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所獲得的麻醉治療滿意度較高,結果已達到總例數的98.0%,其中非常滿意為40 例,基本滿意為9 例,不滿意僅有1 例,滿意度結果已達到總例數的98.0%;而對照組患者對麻醉治療表示非常滿意為34 例,基本滿意為10 例,不滿意達到6 例,最終獲得麻醉治療滿意度為88.0%,兩組結果對比差值具備統計學意義(χ2=3.8402,P=0.0500)。
膽囊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主要包括膽囊結石以及膽囊炎等。目前臨床針對此類疾病主要通過手術治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而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臨床對膽囊疾病患者開展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該手術方式具有手術視野佳、創傷性小以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因此可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的病痛折磨[2]。但若想讓腹腔鏡技術發揮最佳效果,不僅需要臨床醫生的高超技術,同時還要確保良好的麻醉效果。由于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建立的二氧化碳氣腹會導致患者膈肌抬升運動受到限制,致使患者的肺容量減少,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并且受到手術創傷影響患者體內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會過度分泌,因此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血液循環系統,導致患者血壓和心率異常,所以術中確保麻醉效果處于最佳狀態,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患者手術應激反應發生,提高手術效率和安全性。因此選擇麻醉藥物需要達到麻醉見效快、作用時間短以及安全性高等特點[3]。為此,本篇文章中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手術中采用了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最終獲得了較好的麻醉效果。瑞芬太尼屬于臨床常用的一種新型μ 受體激動劑,該藥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以及溶脂性高等優點,用藥后可在患者體內迅速發揮作用。且術中麻醉誘導和氣管插管過程中可確保患者心率和血壓保持在最佳狀態,減少應激反應發生[4]。而丙泊酚為新型烷基酸類短效靜脈麻醉藥,通過靜脈注射后可迅速分布于全身,40 秒內便可使患者達到睡眠狀態,而且具有麻醉效果穩定、半衰期短以及安全性高等優勢。同時該藥還可抑制體內炎癥反應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減少患者麻醉反應。而且將該藥與瑞芬太尼復合應用,可起到較好的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減少患者術中應激反應,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提高術后身體恢復效率[5]。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手術麻醉中添加丙泊酚藥物,對于提升臨床麻醉效果、手術安全性、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以及提高身體恢復效率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本次研究依然存在不足,所以還希望臨床各界專家與學者能夠做更深入的探究分析,進一步提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麻醉效果以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