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麗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 江蘇徐州 221011)
門診處方是門診部醫生在診療活動中為患者開具的用藥憑證,在醫療行為中,是承載醫療信息的主要載體[1]。藥師根據處方為患者調配藥物,所以處方的用藥合理性及規范性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健康[2]。近年來各級醫院逐漸建立規范化、系統化及持續性改進的門診處方點評制度,不斷加強處方點評工作,提高門診處方的質量,從而保證門診患者的用藥安全性[3]。近年來,我院門診藥房持續開展處方點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門診處方不合理用藥情況明顯減少,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研究對2022 年1 月~6 月我院門診處方的點評情況及用藥合理性進行分析,了解我院門診處方的不合理用藥情況,并針對性提出改進措施,旨在促進門診部合理用藥。
從醫院的信息系統中隨機抽取2022 年1 月~6月我院門診藥房的電子處方,其中1 月抽取389 張,2月抽取417 張,3 月抽取433 張,4 月抽取406 張,5 月抽取397 張,6 月抽取430 張,共計2472 張處方。其中剔除體檢中心處方、便民門診處方及中醫科門診處方,處方包括門診部所有科室,其數據具有代表性。對處方內容進行統計,包括處方開具日期、處方號及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臨床診斷結果、有無輸液指征、是否使用注射劑、是否使用抗菌藥物等情況。
依據臨床診療規范及治療指南、藥品說明書、《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10 版)》《2010 年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新編藥物學(第15版)》《處方管理辦法》,對門診處方的規范性、適宜性進行點評,記錄每張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抗菌藥物(注射劑型)使用率、抗菌藥物(非注射劑型)使用率、靜脈輸液率、平均每張處方金額、藥品通用名使用率,統計不合理用藥類型,包括不規范處方、不適宜處方、超常處方,記錄不合理處方的原因,包括臨床診斷不全、藥物遴選不適宜、用法用量不適宜、處方超7 日用量、超說明書適應癥用藥、聯合用藥不適宜、處方書寫不規范、處方涂改未簽名、重復用藥不適宜、無適應癥用藥。
使用Excel 2003 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方法,運用SPSS26.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n,%)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 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472 張門診處方中,合理處方2287 張,處方合理率為92.52%(2287/2472),每張處方平均用藥品種數2.67±0.39 種,抗菌藥物(注射劑型)使用率為11.69%(289/2472),抗菌藥物(非注射劑型)使用率為7.04%(174/2472),靜脈輸液率為46.24%(1143/2472),平均每張處方金額89.24±6.72 元,藥品通用名使用占處方用藥比例為100%。
因為同一份處方同時存在多個不合理的類型,所以185 張不合理處方中共有207 個不合理用藥情況,不合理率為7.48%(185/2472),其中不規范處方102 個,占比49.27%,不適宜處方97 個,占比46.86%,超常處方8 個,占比3.87%;不規范處方率、不適宜處方率高于超常處方率,P<0.05。見表1。

表1 不合理處方類型分布情況(n,%)
因為同一份處方同時存在多個不合理原因,所以185 張不合理處方共存在231 個不合理原因。其中臨床診斷不全56 個,占比24.24%,藥物遴選不適宜52 個,占比22.51%,用法用量不適宜48 個,占比20.78%,處方超7 日用量36 個,占比15.58%,超說明書適應癥用藥21 個,占比9.09%,聯合用藥不適宜6 個,占比2.60%,處方書寫不規范4 個,占比1.73%,處方涂改未簽名3 個,占比1.30%,重復用藥不適宜3 個,占比1.30%,無適應癥用藥2 個,占比0.87%。見表2。

表2 不合理處方的原因分布情況(n,%)
門診處方的質量水平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用藥安全及就診治療,也會影響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4]。近年來,門診因不合理處方而引起的醫療糾紛事件發生率出現明顯增加,所以如何提高門診處方的質量,減少不合理用藥情況,充分保障門診患者的就醫質量,是各級醫院當前關注的重點[5]。有研究表明[6],對門診藥房開展處方點評有利于提高醫院門診的處方質量,并能夠提升藥學服務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本研究針對我院2022年1 月~6 月的門診處方點評情況及用藥合理性進行分析,了解我院處方點評工作的開展現狀,分析引起門診不合理處方的原因,為后續提升門診處方質量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表明,2472 張門診處方中有185 張不合理處方,不合理率為7.48%,與郭金娟等[7]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我院門診處方點評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處方不合理率仍然處于較高水平,需要建立健全門診電子處方的審核制度,進一步加強處方點評工作強度,完善藥物管理制度[8-9]。本研究調查發現,我院門診不合理處方類型主要包括不規范處方、不適宜處方及超常處方。
不規范處方主要有:
(1)臨床診斷書寫不全或未書寫,主要原因是門診醫生在開具處方時,由于不夠認真仔細,從而造成書寫不全,存在漏項或遺忘書寫臨床診斷[10]。
(2)門診醫生修改處方中的患者姓名、臨床診斷、藥品用法用量時,未注明修改原因、日期且未簽名,易造成安全隱患,需要藥師仔細審方,并及時與門診醫生進行溝通。
(3)門診醫生為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類的患者開具超規定用量處方時,未注明理由。
(4)單張門診處方用藥超過5 種藥品,多種藥物聯合會使得藥物相互作用,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不適宜處方主要有:
(1)處方的用法用量不適宜。
2022 年1 月~6 月我院共有用法用量不適宜的處方48 張,多為頭孢類抗生素的用藥頻次不當,無法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
(2)處方的藥物遴選不適宜。
2022 年1 月~6 月我院共有藥物遴選不適宜的處方52 張,多為感染相關診斷的處方開具的抗菌藥物選擇不當,會影響抗菌效果。我院2022 年1月~6 月共有8 張超常處方,占不合理處方的3.87%,如無適應癥用藥,可能是患者要求醫生附帶開藥,這類處方存在較大隱患,門診醫生開具處方時需要再另附說明。
綜上所述,我院2022 年1 月~6 月的門診處方不合理率較高,不合理類型以不規范處方、不適宜處方、超常處方為主,臨床藥師需進一步加強對門診處方的審核及點評力度,以保證門診部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