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清
(淮安市洪澤區人民醫院 江蘇淮安 223100)
經臨床資料統計,肝硬化疾病的發生率在近些年有所上升,這與人們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患者表現為肝臟逐漸變硬、變形,且這種病變是纖維性的、彌漫性的。在我國,大多數患者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其次為酒精性肝硬化,偶見血吸蟲性肝硬化[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1 至50 歲人群最易患病。從癥狀來說,肝硬化的發生與發展均較為緩慢,臨床已有隱伏十幾年的病例,雖然根據其臨床表現可以分為肝功能代償期與失代償期,但實際上界限不清,或有重疊,食欲缺乏及全身乏力等癥狀無特異性,可能伴隨惡心、腹脹、隱痛及不同程度的腹瀉,但在休息后可緩解。加之肝功檢查結果大多正常,并未引起過多關注。隨病情發展,患者表現為精神不振、面無血色,多有浮腫及低熱,進食油膩食物易嘔吐、腹瀉,腹水與胃腸積氣明顯,半數以上患者表現出黃疸,出血傾向明顯,內分泌失調嚴重。以上癥狀只能作為臨床診斷的基礎,必須結合實驗室、影像學及其他輔助性檢查結果才能得到最終診斷[2]。早期肝硬化的診斷工作一直都是難點,為探究生化檢驗項目的診斷價值與應用效果,此次研究以2022 年1月~12 月為背景,對31 例肝硬化確診者及31 例健康體檢人員進行了多指標對比。
以肝硬化確診病例為觀察組,時間為2022 年1月~12 月,且在同一時間段內選擇樣本量相同的健康體檢人員為對照組,自愿參與。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統計表
納入標準:觀察組的病理檢查結果符合肝硬化疾病診斷者;無惡性腫瘤病變者。
排除標準:有腦及心臟等重大器質性病變者;近期服用過影響肝功能指標藥物者;資料缺失者。
兩組均做生化檢驗。步驟如下:檢查前準備,指導受檢者在檢查前8 小時禁水、禁食;檢查當日,以清晨8 點左右為取樣時間,確保受檢者采樣時為空腹;抽血,按照標準程序取適量靜脈血液樣本,將其置于無菌真空試管之中并妥善保存;送檢,為避免血液樣本受溶血等因素而失效,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送到檢驗科室,交由專業檢驗人員處理;離心,將血液樣本放在離心機上做常規離心處理,調節相關參數,如3500 轉/分鐘、10 分鐘,以此獲取上層血清液。
生化檢驗需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為工具,依據不同的檢驗項目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如下:(1)兩點終點法。通常采用雙試劑,始點為試劑與樣品混合后的某一時間點,終點為反應結束終點,以吸光度度數之差為結果。(2)循環酶檢驗法。液體雙試劑,連續檢測,扣除試劑空白。(3)速率法。用于酶活性測定,利用的是一級反應,找到反應曲線上成線性的區域。匯總不同項目的檢驗結果,經整理得到最終診斷。
下述觀察指標按檢測方法加以分類:
(1)兩點終點法。①總膽紅素(TBil)檢測高于17.1 微摩爾/升可考慮為肝硬化。②直接膽紅素(DBil)檢測高于6.8 微摩爾/升可考慮黃疸、肝硬化。③總蛋白(TP)檢測低于65克/升提示肝臟合成功能下降。④白蛋白(ALB)檢測低于40 克/升可考慮為肝硬化等合成功能障礙。
(2)循環酶檢驗法。總膽汁酸(TBA)檢測高于10 毫摩爾/升可為肝細胞損傷、纖維化。
(3)速率檢驗法。①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檢測超過40U/L 可能為肝硬變。②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檢測超過40U/L 時可考慮為黃疸等。③谷氨酰轉肽酶(γ-GT)檢測值超過40U/ml 可考慮是膽道梗阻或肝炎活動。④堿性磷酸酶(ALP)檢測超過150U/L 可能為肝膽疾病。⑤膽堿酯酶(CHE)檢測低于130U/L 可能為肝炎及肝硬化等。⑥白蛋白/球蛋白(A/G)檢測低于1 時可以考慮為肝臟或腎臟疾病等。
此次研究的統計工具為SPSS 27.0,以性別比為代表的計數資料,需以卡方檢驗處理并以“n,%”代之,以年齡及生化檢驗項目檢測值為代表的計量資料,需進行t 值檢驗并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顯著。
觀察組的TBil、DBil、TP、TBA、AST、ALT、γ-GT、ALP 水平較對照組均明顯更高,且其ALB、CHE 水平及A/G 值較對照組均明顯更低,差異顯著。見表2。
表2 多個生化檢驗項目結果分析()

表2 多個生化檢驗項目結果分析()
組別 觀察組(n=31)對照組(n=31)t P TB il(umol/L)84.14±5.42 11.64±5.27 8.323 <0.05 DBil(umol/L)35.23±12.14 3.53±1.11 7.242 <0.05 TP(g/L)84.42±6.91 52.53±7.53 7.103 <0.05 ALB(g/L)20.12±1.92 45.64±4.37 6.923 <0.05 TBA(mmol/L)67.63±11.15 4.19±1.28 9.102 <0.05 AST(U/L)88.53±10.53 14.19±2.37 8.112 <0.05 ALT(U/L)57.64±12.53 13.94±3.35 8.311 <0.05 γ-GT(u/ml)171.19±12.28 18.29±4.77 7.467 <0.05 ALP(U/L)167.34±23.15 71.21±13.42 8.434 <0.05 CHE(U/L)2191.12±103.14 7424.91±122.94 7.483 <0.05 A/G 0.71±0.11 1.56±0.14 9.302 <0.05
肝硬化疾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現階段發病率及死亡率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所以診斷延誤,與其早期病癥的特異性不強有直接關系,慢性進展到一定程度,表現為肝臟組織變硬變形,肝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甚至累及多個相關臟器組織。臨床資料表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占比較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明顯增加,偶見因膽汁淤積而導致肝硬化等其他類型。分析其病因,可知與遺傳因素、某些代謝性疾病、藥物或化學毒物、自身循環障礙或免疫失調有一定的關系[3]。
就肝硬化高危者而言,臨床方面建議定期體檢,實現盡早發現疾病的目的。明確病情進展,那些表現出食欲缺乏、明顯消瘦、皮膚等處出現黃疸性變化的患者,更應當提高警惕。體格檢查多為基礎性內容,如臨床表現,有助于肝硬化疾病的初步診斷;實驗室檢查通常指血常規與尿常規,這對于失代償期的診斷尤為重要,貧血、黃疸程度的診斷都可以此為依據。為提高診斷準確率,還需要做肝功能試驗及免疫功能檢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化檢驗。生化檢驗就是指以生物或化學的方式來檢查人體健康情況[4],究其用途,不僅可用于常規體檢普查,還可以用于某些疾病的篩查與確證試驗,而針對肝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質、酶類以及排泄物。
研究結果及其分析如下:觀察組的TBil、DBil、TP、TBA、AST、ALT、γ-GT 以及ALP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的白蛋白ALB、CHE、A/G 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研究結果與華俊及王秋霞[5]在2022 年中的研究結果高度一致,這就說明肝硬化患者與正常人群在上述指標之間均有顯著差異,生化檢驗結果可作為肝硬化診斷的重要指標。以TP、ALB 為代表的蛋白質類的檢測值可反映肝硬化病變的情況,ALB 本身由肝臟產生。且大多數情況下,ALB 水平越高其身體就越健康,與自身免疫功能有密切關系。就酶類而言,ALT 普遍存在于多臟器組織之中,如心臟、肝臟、腎臟、肌肉等,當肝臟有炎性病變或細胞有損傷之時,ALT 大量釋放并進入血液,因此也可將ALT 視作肝硬化診斷最敏感的指標之一,嚴重者其檢測值可達5000U;AST在肝臟中的含量雖不如心肌細胞,但亦會在病發之時逐漸升高;二者之間的比值可以作為肝病診斷的依據,當比值為1.0 左右時可能為急性肝炎及肝硬化,而比值大于3.0 時可考慮為原發性肝癌[6];γ-GT 普遍存在于肝臟中且活性較強,一旦出現膽汁淤積,其合成量就會增多;就ALP 而言,當肝臟壞死或肝硬化之時其檢測值有異常的升高表現,但若為黃疸則不顯著,需要聯合其他指標進一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藥物可能會導致ALP 含量升高,為此一定要在檢測前停用抗生素及巴比妥類藥物[7],且當CHE 的檢測值若低于正常標準則可考慮為肝炎或肝硬化。就排泄物而言,以膽紅素及膽汁酸最具代表性。若結果提示血清膽紅素偏高,則考慮為黃疸;若偏低,則可考慮為原發性膽汁型肝硬化;若結果提示膽汁酸檢測值高于正常標準,則需警惕肝細胞損傷以及肝臟組織的纖維化、彌漫性改變。最終診斷需綜合考慮上述指標。
綜上所述,肝臟為人體重要器官,功能多樣,一旦發生功能異常,需要立即找到病因,辨別病癥,便于臨床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肝硬化危及國民健康及生命,但早期診斷困難,為此應當充分發揮生化檢驗的優勢,通過對多個指標水平的對比,提高肝硬化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性,其診斷價值之顯著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