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花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第三人民醫院 甘肅榆中 730100)
在呼吸系統常見病中,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較為典型,全面分析后發現,病程時間綿長、治愈難度高是兩種疾病的具體特征。在誘發機制方面,關聯內容相當復雜,臨床上總結為細菌感染、支原體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受損、氣道高反應性、大氣污染、職業粉塵、化學物質(工業廢氣、空氣污染)、長時間吸煙、家族遺傳等。兩種疾病同時發作,對患者身體的損害會明顯加重,對其生活質量、身心健康方面構成的威脅較大[1]。目前對于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患者,臨床治療領域藥物方案效果明顯,可控制疾病發展,減輕疾病癥狀,但是為了保障最佳效果,需采取有效護理模式進行輔助[2]。本文研究將圍繞收治的72 例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患者進行分析,對早期護理策略、應用價值進行總結。詳情闡述如下。
抽取2020 年9 月~2022 年5 月我院治療的72例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依據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6 例。每組檢查后,發現調查對象的各項指征與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診斷標準符合。
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年齡47~76 歲,平均(61.54±1.78)歲;病程1~5 年,平均(3.07±1.02)年;
實驗組男性19 例,女性17 例;年齡49~73 歲,平均(61.09±1.9)歲;病程1~4 年,平均(2.55±1.17)年。
對于以上背景信息(組內樣本數、性別之比、年齡分布值、病程時間),抽取調查對象統計后,測定數值均衡可比,P>0.05。
1.2.1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如觀測調查對象自身病情、各項體征、監督服藥等。
1.2.2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早期護理策略。主要內容包括:(1)環境建設。調查顯示[3]在環境方面,此類患者較為敏感。因此,住院手續辦理結束后,對于患者所處病房,在基礎衛生方面護理人員應加強清潔、消毒;定期開窗通風,并對室內溫度、濕度、光線進行調整;對于花粉類綠植可全部撤出,避免形成過敏原,從而增加患者外在舒適感;與此同時,在探視制度方面,對于具體時間、人數需由科室工作人員負責把控,并囑咐家屬探視期間不可提及敏感字眼,目的在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保障良好睡眠質量。(2)心理支持。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病程時間相對綿長、周期反復性強,在藥物治療階段,極易出現復發現象,長此以往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導致患者負面情緒、消極狀態較為嚴重。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臨床護理人員需高度重視,增加病房巡查次數,對患者面部表情、個人行為方面進行觀察,與其積極交流、溝通,不斷安撫、鼓勵,分享院內成功治療病例,對于患者疑問,護理人員需要耐心解答,幫助患者重建積極心態[4]。(3)知識教育。普及模式為舉辦健康講座活動,在科室護士長負責下,召集患者、家屬前來參與。活動期間由專門工作人員負責講解,相關內容為慢性支氣管炎知識、肺氣腫知識、藥物治療知識。工作人員可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并回答患者所有疑問,對患者錯誤認知進行糾正,從而擴展患者個人認知度。(4)呼吸道管理。疾病發作后,如患者伴隨呼吸困難可開展氧療干預,在選取吸氧裝置后,護理人員還應提前調整相關參數,即:氧氣流量調整為每分鐘1~2 毫升,吸氧時間調整為15 小時。該過程中,對于患者個人感受、身體指征,護理人員需密切觀測,做好詳細記錄;在口腔、鼻腔分泌物方面,護理人員需加強觀測,將其及時清除,確保呼吸道通暢性[5]。(5)膳食管理。在護理人員、家屬監督下,患者應養成良好的膳食習慣、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不可攝入辛辣、強刺激食物。在飲食方面,以少食多餐為原則,將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食物的比例適當增加,鼓勵患者增加飲用水攝入含量,目的在于確保身體所需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充足性,增強身體素質[6]。
1.3.1 比較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患者的血氣指標: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分壓。
1.3.2 比較護理有效率:顯著有效、好轉、無效。
1.3.3 比較臨床指標:生活質量評分、滿意度評分。
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統計后,分析軟件為SPSS25.0 版本。上述信息代表形式為()(%),檢驗時,具體形式為T、χ2,差別有對比價值的界定標準為P<0.05。
和對照組測定數值相比,血氣指標中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在實驗組中表現更低,P<0.05;動脈血氧分壓方面,對照組、實驗組中,后者比前者高,P<0.05。見表1。
表1 比較血氣指標()

表1 比較血氣指標()
組別類型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mmHg)動脈血氧分壓(mmHg)對照組(n=36 例)62.19±10.27實驗組(n=36 例)71.33±10.48 T 3.74 P 0.00 56.78±8.03 45.85±7.99 5.79 0.00
抽取調查對象統計后,護理總有效率在實驗組中居更高水平,P<0.05。見表2。

表2 比較護理有效率(%)
生活質量、滿意度和對照組相比,具體評分在實驗組中有更高表現,P<0.05。見表3。
表3 比較臨床指標()

表3 比較臨床指標()
組別類型 生活質量(分)滿意度(分)對照組(n=36 例)77.69±6.85 78.13±6.12實驗組(n=36 例)90.09±3.55 89.88±3.97 T 9.64 9.66 P 0.00 0.00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為多發疾病,復發率較高,危害性較高。在具體癥狀方面,此類患者表現為咳嗽、咳痰、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進展階段患者的伴隨反應較多,嚴重者可危及生命[7]。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患者中,早期護理策略有重要價值。具體表現:(1)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中,抽取調查對象差別顯著,實驗組更低,P<0.05;動脈血氧分壓中,實驗組測定值高,P<0.05;(2)對實驗組全面分析,總有效率、生活質量、滿意度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有更高表現,P<0.05。
對其原因分析得出: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患者入院后,在常規監測、藥物指導前提下開展早期護理策略。從病房的環境著手進行干預,如衛生打掃、清除花粉類綠植、調整探視制度等,從而達到增加外在舒適度、保障患者睡眠質量的效果。與此同時,病程綿長、周期反復性強的疾病特征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導致患者個人情緒相對低落,影響治療配合度。而早期護理策略中的心理支持、知識教育措施,不僅對以上缺陷的彌補較好,可減輕患者心理壓力,而且能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糾正錯誤觀念,重建患者積極心態,提高用藥配合度,避免私自停藥、更改劑量現象的發生,確保藥物治療安全性[8]。另外,氧療裝置相關參數調整、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措施,可改善患者呼吸狀態以及缺氧現象,而營養支持中的膳食方案調整,有利于增強患者自身體質,提高患者身體免疫力、抵抗力,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產生,保障患者治療安全性。上述護理聯合干預,可縮短患者康復進程,提高預后水平[9]。
總而言之,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患者中,藥物治療時的早期護理策略效果確切。其一,表現在改善血氣指標、減輕疾病癥狀、提高總有效率方面;其二,表現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滿意度方面。因此推廣性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