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榮
1950 年朝鮮內戰爆發,開戰后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僅用了3 天時間便攻克漢城。但北朝鮮軍隊的優勢持續到9月15 日時,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順利登陸,北朝鮮失去了戰爭主導權。
眼看著戰火蔓延至鴨綠江畔,對我國東北地區的安全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威脅,同年10 月,毛主席等中國領導人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
抗美援朝最終以中國志愿軍取得最終勝利而宣布結束,但多年來竟有人認為,當年我們誤判了美國的意圖,其實美國根本沒想攻打中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否!即便已過去73 年,我們還是要感謝國家領導人當年的決策。
從當時的中朝局勢來看,抗美援朝是一場非打不可的戰爭。
我們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而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距離太近了,一旦朝鮮半島被美軍控制,無疑意味著美國勢力成為了中國的新鄰居。屆時中國將隨時面臨來自美國的威脅,而且這種威脅會一直存在。

不說遠的,就說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取得階段性勝利后,就已經開始對中國頻繁下手,丹東地區時常遭受著美空軍的轟炸威脅。
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他們不打抗美援朝,那么后輩們就要付出犧牲。盡管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百廢待興,但戰士們還是毅然踏上了前往朝鮮戰場的道路。

此外,新中國也的確需要打一場勝仗,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中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但是百年疲敝,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國家不將中國放在眼里,甚至仍然貪婪地妄圖從中國這里獲取利益。
倘若朝鮮這個戰略緩沖區淪喪,那么中國東北邊境必然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威脅。
中國發動抗美援朝,也是因為考慮到要震懾其他國家、為中國營造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避免中國在之后的進取路上,既要操心國內建設,又要提防外部危險勢力,從而導致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應對困境。

最后,趁早聯合朝鮮人民軍在朝鮮作戰,要比戰火直接蔓延到中國境內再作戰的損失小。如主戰場在朝鮮,中國民間就不會因為又一次的戰火而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傷亡慘重,戰后重建工作也不會特別困難。
不可諱言,一場戰爭對一個國家而言損耗嚴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戰火摧殘的國家通常都是一片廢墟,戰后想重新發展也會消耗很多財力。這對于剛成立的中國無疑會造成非常大的財政壓力,甚至國內會再起動蕩,進而給其他國家提供再侵入中國謀奪利益的機會。基于這些原因,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央領導人做出參戰決定,截止今天,抗美援朝已經過去了73 年,但我們仍然享受著抗美援朝所帶來的的紅利,我們難道不應該感謝當年的政策嗎?
中國必須要抗美援朝,哪怕志愿軍與敵人的差距非常大。而美國方面最終沒有將戰爭持續下去,并簽訂《停戰協定》,也是因為美國考慮過后,發現將戰線拉長對美國很不利。一是“聯合國軍”并不是只有美軍,經歷過二戰,許多國家都需要休養生息。美國的盟友們也不希望戰爭擴大化,所以他們不會支持美國攻打中國的決定,若是失去了盟友,那么美國的“全球性政策”必定會受到影響。二是美國領導人通過抗美援朝前期的境況,發現中國雖然軍事條件落后,但是中國軍人有著鋼鐵般的意志,他們戰斗到最后不一定能夠如愿取得戰爭勝利,反而會因為膠著的戰場,致使國內發展受到影響。

三是中國在當時與蘇聯關系不錯。二戰后,世界格局變成了美蘇爭霸的格局,美國對于快速崛起的蘇聯很是忌憚。
美國不想和蘇聯發生正面武力沖突,一直在盡可能地控制戰爭規模,在發現無法快速取得朝戰的勝利后,美國就希望可以盡快結束戰爭。
縱觀歷史上的戰爭,通常都需要一個導火索。美國介入朝鮮戰爭時就找了幫南朝鮮衛國的借口,期間囂張的美國對中國蠢蠢欲動。他們無視中國領導人的警告,多次侵犯我國東北地區,甚至放話鴨綠江并不是中朝的分界線。事實上,美國從來就沒有真正尊重過新中國。在他們的眼里,新中國還跟以前一樣隨時可以被欺負。
面對此等威脅中國毅然參戰,這是合乎情理和道義的。但倘若美國直接通過戰火染指中國,屆時美國在國際上將會受到譴責和抵制。這是美國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故而在發現戰局不利于自己時開始試圖談判。

盡管表面上是這樣,背地里美軍卻在通過投放生化武器等各種手段,意圖增加自己戰后談判的籌碼。中國勇敢出戰都尚且遭此待遇,要是中國選擇忍讓,我們難以想象美國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將會做些什么缺德事情。因為美國并不是一個講道義的國家,而是一個精致利己主義國家。他們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中國領導人當時沒有選擇避戰是非常正確的,展開抗美援朝更不是誤判。
抗美援朝為我國贏來了幾十年和平發展的時間,如今我們所享受的幸福生活,未嘗沒有抗美援朝的功勞。
